莊平悌
“名詞+之+形容詞”(以下簡稱“名+之+形”)是一種常見的文言文結構。在不同句子中,“之”在這一結構中的功能不盡相同。正確掌握“之”的結構功能,能夠更好地理解句子,正確地翻譯。
“名+之+形”中“之”的結構功能大致有三種:定語后置的標志、充當助詞“的”、取消句子獨立性。具體的判斷,要看它在句中所處的位置以及和前后詞語的關系。
作定語后置的標志
這種情況的前提條件是“名+之+形”結構在介詞或動詞(不包括心理動詞)后,作為它們的賓語。此時“之”后面的形容詞作定語,后置修飾前面的名詞,為的是突出事物的某種屬性。如: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屈原列傳》)
譯: 怎么能夠用自己潔凈的身子去蒙受渾濁的臟物的玷污呢?
解說: “身之察察”“物之汶汶”分別與介詞“以”和動詞“受”構成介賓關系和動賓關系,“察察”和“汶汶”作為定語分別修飾“身”和“物”。
又如:
今以秦之強而先割十五都予趙 (《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 現(xiàn)在憑借強大的秦國,先把十五座城割讓給趙國
解說: “秦之強”與前面的介詞“以”構成介賓關系,“強”作為定語修飾“秦”,突出秦國強大的實力。
將“秦之強”翻譯成“秦國的強大”在語法上也說得通,強調的是“強大”。但結合原文語境:“且秦強而趙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趙,趙立奉璧來。今以秦之強而先割十五都予趙,趙豈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強大的秦國”是一個整體的概念,與趙國形成國與國之間的對應關系。藺相如正是從兩個國家之間的角度來提“以十五城來交換和氏璧”的要求,并要秦國先作出表率,所以翻譯為“強大的秦國”更合適些。
課本中類似的句子還有:
①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勸學》)
②凌萬頃之茫然 (《赤壁賦》)
③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岳陽樓記》)
④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六國論》)
作結構助詞“的”
當“名+之+形”結構處于動詞(不包括心理動詞)和介詞之后,“之”還可能是作結構助詞“的”。這一情況下,“之”后面的形容詞不再修飾前面的名詞,而是直接活用為名詞。此時,在句子中與前面的動詞構成動賓關系的,或與介詞構成介賓關系的,是“之”后面的形容詞。如:
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諫太宗十思疏》)
譯: 國君掌握國家的重要職權,占據(jù)天地間至高無上的地位
解說: 表面上看,“神器之重”放在動詞“當”后面,構成動賓關系,與前文定語后置的情況相同,但是句子中實際上和“當”構成動賓關系的是“重”而非“神器”,“重”活用為名詞,表示“重要職權”,而非形容詞“重重的”,“之”就成了結構助詞“的”,“神器之重”不是“重重的神器(國家)”,而是“神器(國家)的重要職權”?!坝蛑兄蟆蓖?。
課本中類似的句子還有:
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齊桓晉文之事》)
②臺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 (《滕王閣序》)
③今殺相如,終不能得璧也,而絕秦趙之歡 (《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信陵君竊符救趙》)
⑤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岳陽樓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