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婷
摘 要:在王爾德的悲劇《莎樂美》中,月亮作為戲劇發(fā)展的一條線索貫穿著戲劇始終,并且被視為莎樂美的象征,暗示著莎樂美的命運。而與莎樂美息息相關的施洗者約翰的悲劇性命運也包含多重含義。而這一切在王爾德華麗的語言所制造的重復性中娓娓道來。
關鍵詞:《莎樂美》 王爾德 月亮 約翰 重復性
王爾德在悲劇《莎樂美》中,用文學傳統(tǒng)中常用的月亮意象作為戲劇發(fā)展的一條線索貫穿著戲劇始終,并且暗示著莎樂美的命運。無獨有偶,約翰作為圣經(jīng)歷史上真實存在的施洗者與被關押在希律王宮里的先知雙重身份,在《莎樂美》中,因敢于指責希律與希羅底的不倫婚姻被囚,又因拒絕莎樂美而死。造成其悲劇性結局的原因有三:一是作為舊時代的終結者,不死無以有新約;二是作為被愛者和拒絕者,不死無以成全愛;三是作為王權勢力的眼中釘,不死無以樹王威。這樣的人物及其命運,包裹在王爾德華麗的語言的外衣里,其如“玫瑰葉與蘋果葉”般的語言重復性,造成了“不同而同”的戲劇聽覺效果。
一、月亮是個女孩——月亮意象分析
在古希臘羅馬神話中,阿耳忒彌斯三歲時就從父親宙斯那里得到了許多禮物,如貞潔、弓箭、許多的稱號、光明、產(chǎn)婦的保護神等。所以月亮女神又被視為少女的保護神、狩獵女神和生殖女神等。王爾德的悲劇作品《莎樂美》中的月亮意象更是表現(xiàn)出明顯的女性特征。在莎樂美眼里,月亮“好像一個小銀毫子,又可以說是一朵小銀花。她又冷靜又純潔。她一定是一個閨女……她從來沒有把自己侮辱過,她從來沒有像其他的仙女一樣把自己的身子讓男人輕薄過”。在此,莎樂美不單是在贊美月亮,同時也在自我欣賞,表白自己的心聲。然而,神話里的月神又是自私殘忍的。她曾迫使阿伽門農(nóng)獻上自己的女兒作為射殺她的神鹿的賠償,還將偷看其洗澡的獵人變成牝鹿,并讓獵狗將其咬死。她愛上了凡間男孩,把他安置在洞穴中,每天都親吻他。男孩獲得了永生,卻不得不永遠都在沉睡中度過。莎樂美鐘情于先知約翰,卻屢遭拒絕。被拒絕的莎樂美,為了得到約翰之吻,不惜以七面紗之舞與希律交換約翰的頭。雖然,王爾德一反圣經(jīng)中那個沒有主見的莎樂美形象,將其塑造成一個敢愛,并為愛瘋狂的、邪惡、妖嬈、擁有魔鬼般誘惑的新女性形象,但是莎樂美這種有悖人常的自私行為與月神阿耳忒彌斯并無二致。這當然符合王爾德對“美”的獨到見解。因為在王爾德看來,不存在單向度的美,就如劇中人物所說“惡的中間有上帝甚至和善的中間有他一樣”,王爾德認為美存在善惡、靜謐與暴烈激蕩沖突卻仍為一體的事物中。正如Joseph在對《莎樂美》的評價中指出的:“王爾德戲劇中展示出一種似是而非的善惡道德標準”一般,莎樂美形象的復雜性與耐人尋味的程度,不亞于希臘神話中的月神。
“月亮要變?yōu)檠钡涑鲇凇杜f約·約珥書》第二章。約翰作為舊時代最后的施洗者和先知,說著耶和華說過的話,警告世人災難即將來臨。月亮作為純潔的處女神顯現(xiàn)在莎樂美的面前,而莎樂美又化作怪異的月亮形象出現(xiàn)在希羅底的侍者與希律王的感知范圍內(nèi)。在戲劇一開始,希羅底的侍者就覺得月亮很奇怪,“好像一個從墳墓里走出來的女人一樣”,這里將其與死亡的意象聯(lián)系在一起,不光是渲染氣氛,也為莎樂美的出場及其悲劇命運埋下伏筆。而希律王看到的月亮,是一個到處找著情郎的狂女、赤裸著身體的醉婦,這不正是瘋狂追求約翰、釋放著熱情的莎樂美的樣子嗎?希律王最先看見月亮變得和血一樣紅,再次暗示了莎樂美的結局,并且也暗示了莎樂美將死于希律之命。
二、約翰之死——人物命運的悲劇性分析
在圣經(jīng)歷史中,圣約翰是猶太人,在約旦河中為人施洗禮,勸人悔改,是基督教的先行者;他宣傳猶太教需要改革,并預言上帝將要派重要的人物降生,為耶穌宣講教義打下了基礎。然而,在維多利亞時代,科技的發(fā)展、社會的急劇變化引發(fā)了各種思潮沖擊著傳統(tǒng)觀念與宗教信仰。19世紀末,科技的發(fā)展使宗教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日趨沒落,人們要求擺脫理性、解放本能的意愿是對基督教禁欲主義的強力反叛。人們開始質(zhì)疑基督教,懷疑上帝的存在,導致了精神領域的多元化存在?!渡瘶访馈防锏南戎s翰處在一個新舊交替的臨界點上,舊的信仰體制已經(jīng)開始腐壞,而新的信仰系統(tǒng)又尚未形成。約翰是基督的代言人,面對欲望泛濫的人世,他已深感無力回天。劇中他反復申述他的預言:“在我以后來的那一位能力比我更大,我就是給他解鞋帶也是不配的。他來的時候,凄涼的地方會充滿著歡喜……”約翰之死宣告了舊約時代的結束,耶穌時代的到來。
田漢有感于王爾德的《莎樂美》曾說:“敘利亞少年,莎樂美,約翰。這三個人,雖然一個愛莎樂美,一個愛約翰,一個愛上帝,但他們的精神是一樣的,就是目無旁視,耳無旁聽,以全其生命求其愛。”作者借莎樂美之口陳述了先知的美貌。約翰擁有“白銀礎石上面的象牙柱子”一般的潔白的身體、世間最黑的頭發(fā)、無與倫比的紅唇以及“熏著異香的香爐”一樣的聲音,這一切使得莎樂美充滿熱情地渴慕著約翰之美。而莎樂美卻因為是希羅底的女兒而被約翰辱罵,被認為是乃不潔的女子,是“巴比倫的女兒”“梭東的女兒”“淫亂所生的女兒”。而這并沒有使莎樂美退卻,反而步步緊逼,最終得手。
約翰對于希律王與希羅底的不倫婚姻,多次“出言不遜”。就希律而言,其內(nèi)心是矛盾的,一方面忌憚于約翰是先知,在民眾中間深有影響,害怕先知的預言會實現(xiàn);另一方面,希律并沒有因此而收斂自己的欲望,覬覦莎樂美的美色。他心中既敬畏上帝,卻也崇拜愷撒。然而,出于當眾對莎樂美許下的承諾,他不得不下令砍下約翰的頭顱,以維護自己的王威。
三、玫瑰葉與蘋果葉——語言的重復性分析
1883年左右,王爾德在美國將好友詹姆斯·倫內(nèi)爾·洛德于1881年在倫敦出版的詩集《南方之歌》出了一個“唯美”版本,并重命名為“玫瑰葉與蘋果葉”。這個具有重復性的語言表達在悲劇《莎樂美》中多層次地呈現(xiàn):人物的重復言辭、對同一物的相似描述以及人物說話的時機在形式等方面構成的重復。
首先,人物之間話語的重復性。一方面,一個人對另一人反復說著相同或近似的話。文中經(jīng)常有一模一樣的話在反復吟唱,也間雜著不少用華麗的意象來陳述莎樂美絕美的言辭;希羅底的侍者勸告敘利亞少年不要望著莎樂美否則會有不幸的事情發(fā)生達五次之多,基本貫穿著侍者的整個舞臺表演;與此同時,希羅底王后再三言說的事情有四:一是六次提醒希律不要望著莎樂美,二是四次提出自己討厭先知約翰的聲音并命令其不要說話,三是六次表示自己不愿意讓莎樂美給希律跳舞,四是六次要求“我們進去吧”,表示極想離開高臺回到宴會廳里;尤其是莎樂美,被約翰吸引后曾七次表白“我要親你的嘴”卻求之不得,在向希律王索要跳舞的報酬時更是八次向國王表達自己只要約翰的頭的意愿,語言極短極有力,八次重復更是表現(xiàn)出了莎樂美不為世俗珍寶所動而唯愿的所愛之人一吻的執(zhí)著。這種一個人物對另一個人物反復說近似的話,把各人的心理呈現(xiàn)于讀者或觀者眼前,如敘利亞少年的癡情、希羅底侍者的警覺、希羅底的不安等。另一方面,不同的人物針對同一人物表達同樣的意思。例如,敘利亞少年看到莎樂美的臉色蒼白,并使用“白薔薇”“白鴿子”“白蝴蝶”“水仙花”“銀花”等意象來形象地描述莎樂美的蒼白與美,同時希律王也發(fā)現(xiàn)了莎樂美蒼白的臉色,但只是簡單直白的陳述。又如,劇中第一士兵和第二士兵前后共有三次對話談及國王希律的臉色很陰郁。不同的人對同一人的面熟構成的重復,將眾人關注的焦點突出并且對所描述的現(xiàn)象產(chǎn)生了更強的說服力。
其次,針對同一事物不同的人相繼發(fā)言構成了重復。比如,對月亮不同人的不同言論。希羅底的侍者說“你看月亮好奇怪!她好像一個死女人一樣。人家一定以為她尋著私人哩”;而在莎樂美眼里,月亮美好如“小銀毫子”“小銀花”并且是一個純潔的“閨女”;在希律看來月亮是一個醉了酒且赤裸著的“醉婦”,“一個到處找著情郎的狂女”;但對希羅底而言“月亮像一個月亮就是了”。這種“同而不同”除了有“以我觀物,物盡著我色彩”的感性外化之外,也是隨著人物的出場順序,對劇情的暗示,在結構上造成循環(huán)往復之勢。
最后,劇中人物用語多少的時機在形式上構成重復。這一特征在莎樂美與希律之處表現(xiàn)得比較明顯。在莎樂美與約翰的對話中,莎樂美對約翰的身體、頭發(fā)、嘴等的贊美,極盡華麗,用盡充滿色彩的意象,大段大段的告白與莎樂美求愛心切想符,相對于約翰冰冷簡短的拒絕之詞更顯得熱烈而真摯。與此異曲同工的是,莎樂美向希律索要約翰的頭時,莎樂美只是用了八句幾乎一模一樣的“把約翰的頭給我啊”來拒絕希律以稀世珍寶交換約翰的企圖。而希律則窮其辭藻夸贊手中的世俗寶貝,用語之多,與莎樂美形成鮮明對比。王爾德的這種安排不僅將自己的好惡隱于其中,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即贊美需極盡言語而拒絕或否定所需甚少。
參考文獻:
[1] [英]羅伯特·格雷夫斯.希臘神話中的月神——阿耳忒彌斯[J].楊淑英譯.世界文化,1983(3).
[2] [英]奧斯卡·王爾德.莎樂美[M].田漢譯.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
[3] 田漢.我們自己的批判[J].南國月刊,1930(1):2.
[4] 張馨元.莎樂美視覺及造型藝術形象的文化解析[D].華南理工大學,2013.
[5] [英]奧斯卡·王爾德.奧斯卡·王爾德自傳[M].孫宜學譯.北京:團結出版社,2005.
作 者:唐 婷,西南大學文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編 輯:曹曉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名作欣賞·下旬刊2016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