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滔
《刺客列傳》全文五千余字,蘇教版高中語文《〈史記〉選讀》節(jié)選了其中的“荊軻刺秦王”部分,僅這一部分,司馬遷就用了三千多字,可見荊軻在司馬遷心目中的分量,正如清代學(xué)者郭嵩燾在《史記札記》中所說:“史公之傳刺客,為荊卿也?!?/p>
荊軻刺秦雖然以失敗告終,但其失敗的原因,見仁見智。但筆者一直以為,荊軻刺秦失敗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是在于荊軻是一個“刺客”而不是“殺手”,燕太子丹讓刺客去做殺手的事,于是處處挾持、掣肘荊軻,導(dǎo)致荊軻的刺秦行動計劃不周,路數(shù)不對,倉促出發(fā),失敗在所難免。
一、荊軻的身份定位:是“刺客”而非“殺手”
蘇寶榮在《〈說文解字〉今注》中解釋:“客,寄也。”刺客,就是將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寄托在刺殺事業(yè)上的人。就其原生狀態(tài)來說,“刺”僅僅是人生中一種短暫的寄居狀態(tài)。因此,刺客不是生活的常態(tài),而只是生活的一種瞬間形式,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凡“客”,都是對自己原生狀態(tài)的一種疏離。后代所說的“政客”就是寄居于政治的人,因為是寄居,所以在政治上表現(xiàn)出來的狀態(tài)不可能是那個人的真實狀態(tài),而只是相對于本性的一個變種。
與刺客最相近的一個詞便是“殺手”。由“客”到“手”,表面上只是從整體到局部的一個變化,但細加品味就會發(fā)現(xiàn),凡被稱為“手”的,往往帶有或明或隱的貶義:劊子手、吹鼓手、槍手、打手……由“客”到“手”,人成了沒有思想甚至生命的機器。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燕太子丹需要的是殺手,而絕不是像荊軻一樣的刺客。
刺客是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刺客殺人講究道德良心,講究有理有據(jù),講究精心設(shè)計,絕不會貿(mào)然行動,倉促應(yīng)付。相反,殺手只是工具,不需要思想,也不需要規(guī)劃,所以也就沒有任何禁忌和規(guī)避。
洞悉刺客和殺手的區(qū)別,對探析荊軻刺秦失敗的原因至關(guān)重要,在刺客陣營里,荊軻是孤獨的,同時又是出類拔萃的,他始終堅守著刺客的規(guī)則和操守,但又沒能將刺客的規(guī)則付諸具體計劃和行動,因為至始至終,燕太子丹都是以殺手的行事準則要求甚至挾制著荊軻,荊軻拖延著、應(yīng)付著也痛苦著,作為刺客,荊軻無法按照刺客的標準行動。這無疑為刺秦埋下了失敗的種子。
荊軻是個完整的刺客而不是一個藐小的殺手,他以言語和行動昭示著自己的刺客本性。荊軻之后,刺客慢慢被殺手取代,荊軻是一座顯豁的分水嶺,因此司馬遷的刺客故事到荊軻就戛然而止,荊軻為一個時代畫上了句號。
二、荊軻的絕地反擊:試圖用“術(shù)”擺脫困境
在《刺客列傳》中,荊軻的性格并不復(fù)雜,他“好讀書擊劍,為人深沉”。荊軻從來沒有想過要做一個刺客,甚至也不屑于做一個什么刺客。他的行為準則是:一言不合,立即撤退,如同他對蓋聶和魯句踐所做的那樣。
從司馬遷的敘述中,我們看不到荊軻與秦王有什么直接的國仇家恨,也看不到荊軻與太子有什么私密深交,荊軻在燕國的生活只是“日與狗屠及高漸離飲于燕市”。很明顯,荊軻刺秦缺乏有說服力的內(nèi)外動因。但“燕之處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因知其非庸人,田光給了荊軻應(yīng)有的敬重,但這敬重讓荊軻在不知不覺中成了田光的一個棋子。而正是在田光的“導(dǎo)演”下,荊軻才身不由己地一步步蛻變成一個“刺客”。
田光以自殺的方式把荊軻推到了太子丹的面前,“太子再拜而跪,漆行流涕”,此時司馬遷的記述顯得意味深長:“久之,荊軻曰:‘此國之大事也,臣駑下,恐不足任使?!毕肓税胩欤G軻以“駑下”為托詞,欲委婉拒絕。如果不是田光自刎,荊軻會直截了當(dāng)?shù)鼐芙^太子丹的請求,可是田光給荊軻設(shè)了一個圈套,一番推辭之后,荊軻走上了田光為他規(guī)劃好的道路。
但荊軻也想跳出田光為他設(shè)計的圈套,荊軻曾“以術(shù)說衛(wèi)元君,衛(wèi)元君不用”,于是,他想起了“術(shù)”,他邁出的第一步是“久之”而故意“未有行意”。于是,他提出了兩個條件:一是要太子丹交出樊於期的人頭,二是要太子丹交出燕督亢地圖。荊軻的兩項要求皆已超越了太子丹的底線,特別是交出樊於期的人頭。只要太子丹對此不予理睬,荊軻就有充分的理由拒絕上路。在這兩個近乎苛刻的條件面前,太子丹果然如荊軻預(yù)料的那樣裹步不前:“樊將軍窮困來歸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愿足下更慮之?!?/p>
精通“術(shù)”而又為人深沉的荊軻當(dāng)然明白,只要樊於期不獻出自己的人頭,他就可以徹底擺脫困境。于是他主動出擊,私見樊於期。“今聞購將軍首金千斤,邑萬家,將奈何”。按照常理,一個人如果想從別人手中獲得一件好的東西,必然會竭力貶低它的價值,而荊軻卻“反其道而行之”,其目的就是暗示樊於期:你的腦袋太值錢了,切不可輕易獻出!
但讓荊軻沒有想到的是,此時此刻,承受著巨大壓力的樊於期,精神徹底崩潰了,他等待的就是一個了斷自己性命的理由?,F(xiàn)在,這個理由出現(xiàn)了,樊於期“遂自剄”!當(dāng)樊於期的人頭被函封的那一剎那,荊軻知道自己徹底完了,實在沒有什么理由再加拖延。于是太子丹一再催促,甚至到了撕破臉皮的地步:“頃之,未發(fā),太子遲之,疑其改悔,乃復(fù)請曰:“日已盡矣!荊卿豈有意哉?”不得已,荊軻倉促出發(fā)了。
在刺秦行動中,自始至終,荊軻猶豫著、掙扎著,但在太子及賓客的“挾持”下,荊軻身不由自,倉促上路,為燕國完成了儀式般的抗秦行動。
三、荊軻的行動方案:粗疏的計劃必然導(dǎo)致失敗
在《刺客列傳》中,荊軻曾四次提到自己的終極目標,但每次都不一樣,如不是荊軻故意為之,那就說明荊軻始終沒有一個確定的刺秦目標和行動方案。
“秦王必喜而見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胸;然則將軍之仇報,而燕見陵之愧除矣。”荊軻面對樊於期,第一次這樣描述自己的刺秦目標,而實現(xiàn)的途徑是“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胸”。在這個行動計劃中,荊軻沒有對自身的安危作任何交代,揕過秦王的胸之后,自己將會面對怎樣的處境,只字未提。
當(dāng)樊於期將軍的人頭既獲,荊軻卻沒有任何上路的意思。面對燕太子丹的催逼,荊軻竟然大發(fā)雷霆,“荊軻怒,叱太子”,第二次說出了行動目標和實現(xiàn)方式。從荊軻“往而不返者,豎子也”的聲明里,可以洞悉這套方案的真諦:不但要平平安安出門去,而且要平平安安回家來。
但這次行動的方式被荊軻修改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秦舞陽之外,荊軻還需要一個幫手,此人如此重要,以至于此人一天不至,荊軻就一天不能成行。此時,我們看到了和荊軻第一套方案截然不同的版本。如果荊軻所說的那位“客”確有其人,也確能與荊軻同行,聯(lián)手對付秦王,那么,誰“把”秦王的袖,誰“椹”秦王的胸?這里沒做任何交代。
被迫之下,荊軻上路了。易水之上,面對自發(fā)來送行的一干人等,荊軻惜字如金,只是面色凝重地唱道:“風(fēng)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之后不近人情地“就車而去,終已不顧”。這是荊軻第三次說出和行動相關(guān)的最終結(jié)果——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這句話里,我們第一次聽到荊軻的自我定位——壯士;荊軻第一次對行動的結(jié)果表示了悲觀——一去不還。此刻,他提供了關(guān)于結(jié)局的第三個版本:去,不還,但秦王生死不詳。
直至刺秦失敗,荊軻自辯“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边@里,荊軻異常清晰地表達出:秦王的性命之所以能得以保全,是荊軻準備生擒秦王,重現(xiàn)曹沫劫齊桓公的經(jīng)典場景。這一方案直接否定了第一套方案的“把其袖,揕其胸”,從而使徐夫人匕首上淬的毒藥成為多余,也和“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的最初設(shè)想相悖。
四套行動方案的關(guān)鍵詞無一字重復(fù),行動的結(jié)果也每次各異,無疑傳達了一個極其明顯的信息:所謂的事關(guān)燕國生死存亡的刺秦,原來荊軻從頭到尾都沒有拿出過一套縝密的方案!這對于一位刺客來說,無疑是一個致命的缺陷,如此這般,與“殺手”何異?
荊軻是個“刺客”而非“殺手”,燕太子丹讓刺客去做殺手的事,處處挾持、掣肘荊軻,導(dǎo)致荊軻至始至終沒有對刺秦的細節(jié)進行過量化、細化的分析;缺乏量化、細化分析的刺秦只能是粗放式的刺秦。而如此大事,粗放式的方案必然導(dǎo)致失敗的命運。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xué)附屬中學(xué)江寧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