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瑋瑋
《雨港基隆》是北師大版教材五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全文8個自然段,多角度、多方位描寫雨景,或唯美、或情趣、或神秘,似乎每一個部分都有駐足品味的價值。那么,應該怎樣引導學生行走于文字之間,賞析景觀之妙,感悟贊美之情呢?
一、揭題導入,激趣探尋“美”
1.在祖國寶島臺灣的最北
邊,有一座港口城市——基隆,(出示地圖,標示位置)“雨”是這個地方最大的特色。
2.出示第1自然段,教師有感情地朗讀,帶領學生進入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
3.今天,我們將一起走進《雨港基隆》這篇課文,去看看基隆的雨景。
【設計意圖:課文題目直白明了,點明內(nèi)容,因此,教學圍繞題目直入主題。運用出示地圖的直觀手段與教師語言描述相結合的方式,配合教師饒有意味的朗讀激趣,調(diào)動學生閱讀的熱情,將學生引入一個探究的境地:基隆的雨到底是怎樣的呢?】
二、歸納概括,整體感知“美”
1.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做到正確流利。
2.出示詞語:不測風云 大雨傾盆 大雨如注
絲絲細雨 陰云密布 傾盆大雨
(1)指名讀,齊讀。
(2)瞧,“大雨傾盆”這個詞很特別,顛倒詞序可以說成“傾盆大雨”,在文中把這一對“孿生兄弟”圈畫出來。
3.讀了這篇課文,基隆的雨景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指名說。雨大、雨多、雨景美……)
(師相機板書:美)
4.那么,基隆的雨景美在哪里呢?默讀第2~8自然段,看看你能找到哪幾個方面的美?提示:可以關注過渡段及前后的內(nèi)容。
根據(jù)學生的概括相機板書:
變化的雨景
美 電線上的雨景
山頂上的雨景
夜晚的雨景
【設計意圖:追問“美”在哪里,旨在引導學生將原本意識中朦朧的印象轉變成具體可感的文字探尋,向內(nèi)容深處邁進一步。另一方面,讓學生在整體感知后歸納出“哪幾方面的美”,滲透“利用過渡段進行概括”的方法。對學生稍加點撥,其閱讀過渡段及前后文字就會發(fā)現(xiàn)作者從四個方面來寫雨景,段落層次立刻清晰,重點內(nèi)容隨即凸顯。】
三、品詞析句,細節(jié)感受“美”
(一)第2自然段——變化美
1.先來讀讀課文第2自然段,看看雨景是怎樣變化的。自由讀有關句子。
2.你能試著用文中的關鍵詞來概括雨景的變化嗎?(指名說)
出示關鍵詞:海天蔚藍——大雨降下——突然停住——大雨如注/絲絲細雨/陰云密布
3.作者又是怎樣有序地寫出這個變化過程的呢?
(1)指名說。(課件中將“原來是”“突然一陣”“正在”“突然停住”“幾分鐘之后”等連接詞標紅)
(2)原來用上這些連接詞,就能把一個變化過程更有序、更清晰地表現(xiàn)出來。
4.誰能讀出這千變?nèi)f化的
雨景?
(1)指名讀,讀出變化之美。
(2)齊讀,讀出你們對雨景的贊美之情。
5.把我們感受到的雨景的“變化美”批注在第2自然段旁邊。
【設計意圖:文章的第2自然段著重描寫雨景的變化之美。想讓學生真正讀進文字當中,品味語言之準確,想象畫面之多變,領略景致之動人,僅僅靠朗讀還不夠。以“雨景是怎樣變化的”一問,引導學生先理解內(nèi)容,把握文意。再問“作者是怎樣有序地寫出雨景的變化”,將學生的視線引向語言文字,探究作者的表現(xiàn)手法?!?/p>
(二)第4自然段——形態(tài)美
1.過渡:其實,基隆的雨景還有比這更美的呢!電線上的雨景又是怎樣一番景象呢?自由讀第4自然段。
2.讀懂這段話了嗎?看到了電線上的雨景了嗎?下面請一組同學扮演小雨點,老師讀這段話的時候,你們這些小雨點要跟著文字動起來,把你們的理解表演出來。
3.師生合作:師讀句子,學生表演。
(1)臺上的同學表演得怎么樣?有沒有把小雨點的形態(tài)表演出來?誰來評一評?
(2)再請一組同學上臺表演。
4.表演得很精彩,還能讀得精彩嗎?誰來讀?
5.瞧,我們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一幅生動形象的畫面,這就是電線上雨景的形態(tài)美,把“形態(tài)美”批注在這一自然段旁邊。
【設計意圖:本文從幾個方面表現(xiàn)雨景的特點,內(nèi)容和構段方式有相似之處。為避免教學方法一成不變,學生越學越?jīng)]有興趣,防止課堂逐漸陷入沉悶無趣的氛圍中,這就需要根據(jù)語言的特點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第4自然段,作者對雨景形態(tài)的美描寫得形象生動而富有情趣,非常適合表演。讓學生通過擔當角色獲得新鮮感,用特定角色的眼睛去觀察課文描寫的情景,從而很好地理解內(nèi)容。】
(三)第6自然段——動態(tài)
美、聲音美
1.過渡:如果站在基隆公園獅頭山頂上看雨景,那更是美到了極點。這極點之美又藏在哪些句子中呢?默讀思考。
2.指名說說找到的句子,引
導學生關注兩句話。(“它們在海水里沸騰、翻滾,它們在跳躍,它們在怒吼,它們在歌唱?!薄坝挈c打在樹葉上的聲音,山洪暴發(fā)似的聲音,小溪澗里流水的聲音,這又是另一種天然的音樂在合奏著雄壯優(yōu)雅的交響樂?!保?/p>
這兩句話分別是從哪兩個角度寫的?(動態(tài)美、聲音美)
3.再仔細看看,你發(fā)現(xiàn)句式有什么特點?(①都是“它們在……”;②都有“……的聲音”;③第一句都用了動詞;④都運用擬人、比喻的修辭方法。)
4.能把雨景的動態(tài)美和聲音美有感情地朗讀出來嗎?(批注“動態(tài)美”“聲音美”)
5.這么優(yōu)美的語言,讓我們一起把它積累下來。
(填空:一陣傾盆大雨降下來,恰似 。它們在_____、_____,它們在_____,它們在_____,它們在_____。這時候,也許你正躲在一株大樹下遮雨。雨點打在_____,海面上______,小溪澗里_________,這又是另一種天然的音樂在_______。)
【設計意圖:文章第6自然段內(nèi)容明白曉暢,學生讀懂并不困難,也很容易發(fā)現(xiàn)描寫的兩個角度:動態(tài)與聲音,因此“意”易得。而再次細讀,便能咀嚼出“言”的味道。語言表達富有特點,連續(xù)動詞體現(xiàn)動態(tài),排比句式朗朗上口,比喻擬人生動形象,使得段落富有積累的價值。既然如此,那么這一板塊的教學就應多在“言”上做文章。引領學生從感知形式的特點,到領悟表達的內(nèi)涵,再到積累優(yōu)美的文字,步步深入,品味語言的味道,積淀語感?!?/p>
四、閱讀批注,研究發(fā)現(xiàn)“美”
今天,我們一起走進了《雨港基隆》這篇課文,感受到了變化的雨景、電線上的雨景和山頂上的雨景之美(指板書)。文中像這樣精彩的描寫還有很多,課后請同學們自由學習第7、8自然段,畫出有關句子,有感情地讀一讀,并學著課上作批注的方法寫下自己的感受。
【設計意圖:回顧課堂所學,總結閱讀精彩片段的方法。課內(nèi)得法,還需課外運用。布置學生課后用作批注寫感受的方法閱讀第7、8自然段,繼續(xù)研究,發(fā)現(xiàn)雨景其他方面的美。值得強調(diào)的是,貫穿教學始終的是指導朗讀。文體的特點決定教學方式的選擇。這樣一篇優(yōu)美的寫景散文,若瑣碎分析,則破壞意境,美感蕩然無存,學習了無生趣。唯有朗讀,用心感受,文章中的景與情,文字中的意與境,才能在“美”中氤氳開去?!?/p>
(作者單位:江蘇南京市月苑第一小學)
責任編輯 郝 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