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試論《生態(tài)倫理學》教學中的教研相長

2016-12-26 08:40劉鈺森
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 2016年8期
關鍵詞:教學

劉鈺森

摘要:在全日制本科開展生態(tài)倫理學的教學,對于培養(yǎng)“情操優(yōu)美、識見通達、知識博雅的高素質公民”以及生態(tài)心靈具有一定的意義。在教學中做到教研相長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教研相長是師生雙方協力的結果。在現代教學手段的輔助下,大學課堂的教研相長可以取得相當好的效果。

關鍵詞:《生態(tài)倫理學》;教學;教研相長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6.08.031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580(2016)08-0099-03

人類的工業(yè)革命帶來了生產力和生活水平的極大提升,但是也帶來了嚴重的生態(tài)危機。人類過度開發(fā)以及利用自然資源,加上不良的生活習慣等原因,已經使得地球的整個生態(tài)體系不堪重負。國際組織和我國的執(zhí)政黨都意識到這方面的問題,并且提出相應的應對措施。除了國際組織和國家的努力,要建設生態(tài)文明,堅持可持續(xù)發(fā)展,還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而全民動員,共同面對和解決當前的生態(tài)危機,需要在思想上做出改變;按照生態(tài)倫理學的觀點,就是要改變原來的人類中心論,踐行非人類中心的倫理學,培養(yǎng)一種與生態(tài)和諧相處,尋求共同發(fā)展的生態(tài)心靈。青年大學生是我們未來的希望,如果他們都養(yǎng)成了生態(tài)心靈,共同投入到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戰(zhàn)略與生態(tài)文明建設中,那么解決當前的生態(tài)危機就多了一支生力軍。

在全日制本科生中開展生態(tài)倫理學的教學,是增進通識、培養(yǎng)生態(tài)心靈的一種很好的途徑。

經過教學實踐探索,筆者認為,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將教師的研究成果結合在生態(tài)倫理學的教學中,師生協力,切實做到教學生學會生態(tài)倫理學的思維方式,并能對相關問題進行獨立思考,對于學生養(yǎng)成生態(tài)心靈,有著較好的效果。

一、教學實踐的經驗教訓

筆者在2008年第一次在全校開《生態(tài)倫理學》這門課,使用的是美國學者賈斯汀所編寫的教材《環(huán)境倫理學》。整個講課過程都是按照教材的內容進行授課,并沒有結合自己的研究心得。最后學生給筆者的課堂評分是79.2分。大部分學生比較認同筆者的工作態(tài)度和敬業(yè)精神,但是對于講課方式他們大多并沒有覺得十分滿意,而且有不少人還認為在學會學習這門課程的方法上并沒有得到令人滿意的效果。關于講課難度的適當性、重點突出方面,學生也不覺得十分滿意。此外,他們對于教師講解清楚、語言豐富、介紹本學科的動態(tài)和發(fā)展趨勢這些方面也覺得不盡如人意。

這門課停開了6年之后2014年重開,筆者仔細地參考了學生的反饋意見,決定重新制訂上課計劃。除了在授課方式上大量采用多媒體的手段之外;更重要的是,授課內容不再是某本教材的內容,而是筆者曾經發(fā)表的一篇文章《“道歸自然”與“價值倫理學”——莊子與羅爾斯頓生態(tài)觀初比較》的相關內容。在此基礎上,采取討論課的形式;并且不同于一般的公選課,課程結束學生遞交課程論文即可,而是在學生遞交課程論文之后對每篇論文進行批改并且發(fā)回給學生,進行最后一次交流,切實做到教研相長,2014年學生對這門課的評分達到90.7分。學生普遍對于教師的工作態(tài)度和敬業(yè)精神感到滿意,認為老師能夠理論聯系實際、舉例生動,能夠認真分析學生作業(yè)中出現的問題,能夠激勵和啟發(fā)學生思維。他們大多認為學會了如何學習這門課程的方法,并且提高了分析相關問題的能力。到了2015年,這門課所得到的學生評分達到了94.7分,學生對于以上各項評價指標所給出的滿意度更高。教研相長使得授課效果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并且教師自身也受益匪淺。

二、如何在《生態(tài)倫理學》課程中做到教研相長

在具體討論如何于《生態(tài)倫理學》課程中做到教研相長之前,也許有必要先澄清下本文所謂的教研相長是什么。高校教師一方面是教師,一方面是研究者,站講臺是教師的基本職責;不站講臺,意味著失去教師的資格……做科研,就會變成“教書匠”,成為教書的“古董”,失去的是課程的生命力。因此,在大學課堂中把教師的研究成果以及研究心得滲透到教學中,同時發(fā)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使得師生在溝通交流中共同獲得對課程內容的研究性收獲,就是這里想要說的教研相長。在筆者看來,教研相長并不是教師單方面的“一廂情愿”,而是師生雙方共同協力的結果。

具體到《生態(tài)倫理學》的教學中,筆者將自己多年來對于生態(tài)倫理學的思考以及取得的成果滲透到教學中,提出一些相關的研究性問題。同時,采取多種生動有效的形式,促使學生對相關問題進行思考;然后通過討論課以及課程論文的形式,師生之間進行進一步的溝通交流,形成對相關問題的研究性收獲。

比較研究是學術研究的一種重要的方法,如果研究《生態(tài)倫理學》單純從西方的觀點人手,也許會使得學生難以很快地接受。而采取中西思想對比,并且先從中國人的生態(tài)倫理思維人手,顯然會讓學生更容易接受。如前所述的開課教訓,單純按照賈斯汀的教材授課,由于難以很快地進入教材的思維模式,學生對于學習方法以及相關分析問題的能力一開始就失去自信。而后來的經驗表明,一開始先從莊子的思想介紹人手,使學生在《莊子》的優(yōu)雅文句中體會中國先賢的生態(tài)心靈,并且輔以生動有趣的蔡志忠主筆的《莊子》動畫,學生一方面覺得有趣,一方面又覺得生態(tài)心靈并非西方人專屬。接著再放映《風之谷》這部環(huán)保主題的動畫電影,并且加以一系列的BBC制作的有關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紀錄片,引入羅爾斯頓的生態(tài)倫理學觀點。這樣子,學生就不知不覺地融入到這門課的學習之中。

在以上的過程中,一方面,筆者將自己的思考以及研究成果滲透到教學中,比如分別對于莊子以及羅爾斯頓的生態(tài)觀的思考以及中西、古今兩位哲人觀點的異同的比較講授給學生。因為是筆者長期思考的結果,講出來就言之有物,生動豐滿,學生也就能切實體會到古今中西這兩種生態(tài)觀的深刻內涵。另一方面,每個步驟都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比如,關于莊子的思想,請學生們思考兩千年前莊子的觀點在今天具有什么樣的啟發(fā)性?又有什么樣的局限性?針對這個問題,筆者留給學生一周的思考時間,并且請他們先把自己的看法發(fā)到課程的公共郵箱,等大部分人的郵件到達后就將它們集中到郵箱中的一個文件夾,并且仔細閱讀,然后把一些比較有價值的觀點摘抄下來,等到下次上課就拿著筆記與學生進行討論。有學生在聽了授課以及觀看了相關影片之后,已經能夠認識到莊子主張親近自然,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因此,有必要重新學習莊子思想中的生態(tài)觀,努力建立:“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世界”。但也有人從相反的角度提出不同的意見:“自然環(huán)境的完好與人類的發(fā)展必有矛盾之處,不可能停止發(fā)展,而只能盡可能地使用清潔的能源,以最小的代價進行發(fā)展”。拿著學生們鉆研出來的這些觀點,筆者在課堂上跟他們進行討論,使他們認識到自己觀點的長短,從而進一步認識到:莊子的思想的確很有啟發(fā)意義,但是畢竟在他的年代尚未產生生態(tài)危機,他闡發(fā)的生態(tài)觀是他的道家學說的一部分。最大的意義在于讓人認識到人與自然的統一性。而像第二位學生的觀點,看來不無道理,但卻是人類中心說的一種,現代的生態(tài)倫理學恰好就是反對人類中心說的。由此順勢引導他們走向羅爾斯頓的“價值倫理學”。

羅爾斯頓認為他的倫理學是一種新的倫理學,于是縱向對比西方歷史上的倫理學觀點與羅爾斯頓的倫理學觀點就成了學生一開始的一個研究和學習的切入點。在把羅爾斯頓的主要思想介紹完之后,筆者簡要地介紹了亞里士多德和康德的倫理學,順帶也講到了功利主義。然后提出問題:羅爾斯頓與以往的倫理學觀點之間有什么樣的關聯?同樣經過幾個星期的思考,學生們紛紛發(fā)來他們的看法。接著繼續(xù)進行課堂的討論。加上觀看了相關的紀錄片,比如反映自然之美、大地承載者地位的恒河紀錄片,比如反映植物生命力的紀錄片。學生在討論中已經大多能體會羅爾斯頓的思想。在討論中,有學生提出:亞里士多德認為人應該有控制自己的能力,凡事講究適中;康德生態(tài)觀則把人列為世界的中心;而羅爾斯頓認為人是自然的參與者,自然的動態(tài)平衡是我們應當追求的。也有學生認為,羅爾斯頓將環(huán)境和人視為整體,已經在基礎上超越了以往的倫理學。大部分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逐漸領會了羅爾斯頓所講的自然界的價值的客觀性,明白其價值之母的地位。并且也逐漸懂得生態(tài)倫理學的辯護手段主要是通過案例進行說明,從而引起學習者的共鳴,而不同于一般的的哲學論證。

把教師自身的研究滲透到教學中,發(fā)動學生共同探討相關的問題,看來能夠收到相當好的效果,這種效果也在學生最后遞交的課程論文中得到了體現。大部分學生能夠圍繞學習到的思想并且使用學到的論證方法,結合所觀看的影片,表達自己的觀點。而筆者也在這個環(huán)節(jié)針對每個學生課程論文中的一些問題做出比較詳細的批注,并且通過電子郵件的形式,與學生進行最后的交流。在這最后的環(huán)節(jié),能夠把學生最后遺留的一些問題加以澄清和梳理,也為下一年的教學內容的更新提供了一些參考的思路。

三、結語

筆者在《生態(tài)倫理學》的教學中采取上述的教研相長的方式,是在教學實踐獲得教訓之后得到的一種結果。而兩年來的教學實踐又進一步使筆者對于教研相長獲得更進一步的認知,并且能夠更為嫻熟地運用這種教學的方式。陶行知先生說,教學合一才是最好的教學方式。具體來說,就是要教會學生學。上述的教研相長方式,實際上也是在教學生怎么學,引導學生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潛能,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然就學會了知識,也學會了思維的方法。

教研相長也是師生共同協力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學生能夠通過參與式、研究式的學習獲得知識;而且教師也能在與學生的思想交流中對自身的研究獲得一些啟發(fā),在這些年輕的頭腦中獲得研究的靈感。我們相信,過去以及將來在《生態(tài)倫理學》課程貫徹教研相長,將對自己在這個領域的研究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教研相長是師生雙方的事情,作為教師和研究者的高校教育工作者把已有的研究成果投入到教學中,又從教學中獲得一些新的靈感;作為學習者的大學生則在這個過程中學會研究的方法,懂得基本的知識。這種教學方式至少在筆者所實踐的《生態(tài)倫理學》的教學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也希望本文能為有志于此的同仁提供一定的教學參考。

猜你喜歡
教學
“對比”:讓學習走向深刻——以《用數對確定位置》教學為例
《I’m Cooking in the Kitchen?》教學設計(Part B)
計算教學中“算用結合”的有效策略
高中英語詩歌創(chuàng)作教學探索與實踐
《組合》教學設計
“自我診斷表”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類比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探索
在遺憾的教學中前行
計算教學要做到“五個重視”
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