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zhí)於?/p>
渭水源頭話四岳
尋訪渭河源頭,為此次玉帛之路渭河道考察的開場大戲,大家都滿懷期待。但昨天從蘭州奔赴渭源時卻是細雨蒙蒙,讓人頗為憂慮,唯恐天公不作美影響行程,滿眼青綠的山川美景也未帶來更多的興致。
未曾想一覺醒來,竟然是晴空萬里,藍天如洗,考察隊員們自然是大喜過望,每人一碗牛肉面后即驅車出發(fā)。先至五竹寺遙望渭河源的遠景,讓大家可以宏觀地感受源頭之地南依西秦嶺的主峰露骨山,西傍鳥鼠同穴山的南脈,處于兩山相夾處低山緩嶺的川塬勝形。茂盛的秋莊稼一抹蔥綠,成熟待刈的黃色麥田點綴其間,恰似翠玉嵌金,美不勝收,更激起每個人渴望盡快親近源頭之地的心情。
車解人意,談笑間就到了渭水之源的景區(qū)大門口。過多人為裝點的門飾雖與自然美景不太協(xié)調,但門旁立石上所刻晚清名臣左宗棠題寫的“大禹導渭”四個紅色大字還是立刻吸引了大家的眼球。這不是出自《尚書·禹貢》的名言嗎?沒有錯,大禹治水“導渭自鳥鼠同穴”。敢情不是夢里依稀???4000年的歷史竟然就這么和我們不期而遇!對史書中的記載我們都較稔熟,渭河之源與此有關也不足為奇,可這么設計出來讓人迎面相撞還是有些意外的驚喜。
果然,景區(qū)內多有紀念大禹治水的相關內容,我們簡單瀏覽后便快速向源頭走去。一路清流激湍,綠樹重蔭,賞心悅目自不待言。而靠近源頭的壁立山崖上,才是左公“大禹導渭”題名的原版所在。突然想到,大禹治水的一位重要助手——四岳,整個景區(qū)卻沒有絲毫涉及,不免感到有點若有所失了。
四岳,這位出自西部的英雄,按照史書的說法是大禹治水的功臣?!妒酚洝R太公世家》記載:“太公望呂尚者……其先祖嘗為四岳(一說為西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際封于呂,或封于申,姓姜氏?!薄端麟[》引三國譙周之說,太公望“姓姜,名子牙,炎帝之裔,伯夷之后,掌四岳有功”。由此可知,西周的開國功臣、齊國之始祖姜子牙,本為炎帝的后裔,其又一先世在堯舜禹之時,曾掌管過四方山川之事,而稱四岳,并在大禹治水時立有功績,獲封呂與申地。姜子牙稱呂尚就是因封地而來?!妒酚洝は谋炯o》還說,四岳在帝堯時期就曾推薦大禹的父親鯀治過水,“于是堯聽四岳,用鯀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只是方法失當,未獲成功。顯然在大禹治水時四岳又參與其間,終有成果,故被認為“甚有功”。
由此說明,四岳確是大禹治水工程的有功之臣。而后世子孫紀念大禹卻不提四岳,這是否有失公允?而更重要的是,炎帝族的姜姓后裔實際與古代的羌族關系匪淺?!逗鬂h書·西羌傳》說西羌之本,“姜姓之別也”。可見姜、羌本為一體,是居于西方的大部族。《西羌傳》說:“河關之西南羌地是也。濱于賜支,至乎河首,綿地千里?!贝篌w包括今青海、甘肅東部靠近陜西、四川的區(qū)域,當然也涵蓋渭河源頭所在的渭源及周邊地區(qū)。
而考古發(fā)現(xiàn)說明,相當于距今4000年前后,約為史書記載的夏代初期,也就是大禹的時代,甘、青地區(qū)主要分布的是齊家文化,也就可以說齊家文化應為當時古羌族的考古學文化。此時,在中原地區(qū)的堯舜禹王朝為官的人物中,有一位古羌族的首領曾因掌管天下山川,任四岳之職而著名,而參與治水實與其職責有關。可以設想,大禹要到西部地區(qū)治理渭河、黃河,當然更需要四岳組織動員以齊家文化為代表的羌族民眾參與。四岳因此建立大功,也就不足為怪了。這實際也說明了一個重要的問題,4000年前的齊家文化(或說古羌)先民為治水大業(yè)做出過偉大的貢獻。
此外,考古學還發(fā)現(xiàn)以中原地區(qū)二里頭為代表的夏文化,與西部的齊家文化已存在諸多聯(lián)系,甚至夏文化的青銅文明有可能是在齊家青銅文化的推動下,得到了更迅速的發(fā)展。二里頭文化帶流盉等典型陶器,也見于齊家文化,兩者的玉器多有相同或相似。這些發(fā)現(xiàn)和歷史的記載如此之契合,絕不應該是一種偶然現(xiàn)象,而應是文獻與考古發(fā)現(xiàn)的極佳印證。渭水上游以及下游都可見齊家文化的蹤跡,表明這條水系是兩種文化聯(lián)系的重要通道,也是當時中原和西部溝通的命脈。
因此,在渭水源頭紀念大禹的同時,也頌揚一下古羌民族的代表人物——四岳以及他的人民,不是順理成章嗎?在祭祀大禹的祠廟里,安置一個西部先民的英雄,讓不同部族的代表在后世子孫心中同樣樹立起一個不朽的形象吧!
這,正是我們應修的功德。
徜徉在西周的邊防站——西河灘
渭河道考察的第二站隴西縣,因秦最早實行郡縣制所設隴西郡而得名。上午考察的三個古遺址之一的西河灘,是我多年以前就非常向往的地方。因為,這是一處最偏西的西周遺址,至今尚無逾此而存在的發(fā)現(xiàn),也可以說這就是周王朝的西部邊陲。可始終無緣造訪,以致抱憾不已,今得如愿,怎一個喜字了得!
驅車穿城區(qū)及鋁業(yè)公司而過,到達遺址后發(fā)現(xiàn),這是一處發(fā)育良好的臺地,三面環(huán)水,生態(tài)條件優(yōu)越。當?shù)氐奈奈锿薪榻B,遺址總面積約16萬平方米,上世紀60年代發(fā)掘的地點,在我們踏查處數(shù)百米開外的鋁業(yè)公司家屬區(qū),說明此地為較大的西周遺址。周圍到處都是生長茂盛的秋田莊稼,好不容易找了一處約200平方米的空曠地,隨便走走就發(fā)現(xiàn)不少典型的西周陶器殘片,可辨出鬲、罐等器形,足見遺址的內涵是相當豐富的。
按我的設想,這里可能是一處很小的西周聚落,當年也許都已發(fā)掘完了,不會見到什么東西。確實不曾想到遺址會有如此之大,地表竟能采到不少遺物。那么,這個遺址就應該入住過不少的西周先民,典型的西周陶器暗示了他們是來自隴山以東之人。采集的標本中未見到寺洼文化遺物,卻讓人頗感意外,要知道渭河上游地區(qū)可是以寺洼文化為代表的西戎民族領地。至于當年發(fā)現(xiàn)過的墓葬,原想可能是周人一度擴張到此,偶爾葬了幾個人。但內涵豐富的大型周文化遺址的存在,完全顛覆了原來的認識,其應屬一處重要的西周聚落。
這里的地形三面臨河、一側援山,讓人立刻感悟到選址是出于軍事防衛(wèi)考慮,也可說是邊塞城堡的西周形式??上У氖?,發(fā)掘資料沒有公布,又無新的考古收獲,沒有辦法了解聚落的持續(xù)過程和時間范圍。周人在這里活動了多久?如何堅守于此?與寺洼文化為代表的西戎如何相持?這一切都不得而知,只能期待將來的考古發(fā)現(xiàn)來為我們解釋了。
有感于此,遂吟小詩以記之:
隴西西河灘,西周最西邊。
將士有阿誰?戍守在此間。
夕陽戎歌里,回首望鄉(xiāng)關。
干戈與玉帛,何者更占先。
重回關桃園
玉帛之路考察團的汽車在渭河峽谷中穿行,兩岸蒼翠賞心悅目,在大家的一片贊嘆中,勾起了我的許多記憶。
那是14年前的2002年,春寒料峭的正月,我率考古隊一行人乘坐汽車也在這座峽谷行進,只是初春的河谷草木枯黃,滿目寥落。我們要去發(fā)掘隴山南端、渭河北岸的一個小遺址——關桃園。因為隴海鐵路的寶雞—天水段復線工程建設,需經過這個遺址,故要進行考古發(fā)掘保護文物。此前已有寶雞的同行對這里進行了初步調查,報告說文化內涵不豐富,故單位領導告訴我?guī)讉€人去簡單發(fā)掘一下,估計不會有什么重要發(fā)現(xiàn),個把月也就可以完成任務了,好讓鐵路工程建設早日進行。
可誰知我們布了探方發(fā)掘下去后,竟然發(fā)現(xiàn)多是7000~8000年以前的前仰韶文化遺跡,有房子、灰坑及墓葬等。我知道這一時期的遺址是很難發(fā)現(xiàn)的,全國也沒有多少。所以計劃一個月的工作就持續(xù)到年底,當然也取得了重要的收獲。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前仰韶時期遺跡和數(shù)百件陶器、石器、骨器等重要文物,而且進入了當年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預選項目,可惜因微小的差距而未獲選。
這里的前仰韶文化遺存可分為早、中、晚三期,是渭河流域此類遺址中文化發(fā)展序列最完整的一個。早期屬大地灣一期遺存,中期為此次新識別的關桃園類型,晚期屬寶雞北首嶺下層遺存,年代為距今8000~7000年。這里出土的骨器幾乎可說是達到新石器時代的最好工藝水平,發(fā)現(xiàn)了與商周時期銅削刀相似的骨刀,被當年的考古隊員戲稱為“天下第一刀”,以及代表了北方旱作農業(yè)的生產工具骨耜20余件,同時發(fā)現(xiàn)了渭水流域最早的玉環(huán)。有趣的是,最終落選十大考古發(fā)現(xiàn)的原因恰是因為此環(huán)。因為在評審會上有專家提出質疑:“這么早的遺址怎么會有玉器?”但他怎么就不明白,古人偶遇一塊漂亮的石頭,加工成器物為何不可能呢?也許是他不知道《山海經》的記載,渭河上游的鳥鼠山就是出白玉的地方吧。
此外,還有少量仰韶文化、西周、春秋戰(zhàn)國等時期的遺跡、墓葬等。
思緒飛流間,已看見了遺址北側駱駝山的駝峰,我忙喊:“關桃園遺址到了!”隨著我的指向,大家從左側的車窗看到奔流的渭河在遺址西側高臺地下環(huán)繞東去。這是自天水以東渭河進入峽谷地區(qū)以后唯一的一個高亢臺塬,平曠開闊,兩水環(huán)繞,自然條件良好,當然是先民居留的佳地??吹竭@些,大家一陣忙亂,停車拍照,還分別要和當年的發(fā)掘者合影,好不熱鬧。
此時已過12點,到遺址旁的拓石鎮(zhèn)用過簡餐后,大家便熱情洋溢地奔向遺址,紛紛采集標本。因為雨后的莊稼地不便行動,只能在路旁溜達,收獲不多。但就在臨走前,葉舒憲教授居然發(fā)現(xiàn)了一大片前仰韶二期的陶罐殘片,有口沿及肩部,讓我們興奮不已,這就是緣分吧?要知道這是此次渭河考察發(fā)現(xiàn)的最早文物標本,年代在距今7500年前后。
而7000~8000年前的先民,以及其后的古人,都是如何在這渭河的峽谷中穿行?
我望著遠去的火車陷入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