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進祥
馬慧娟是以“拇指作家”出名的?!?年來,在田間炕頭堅持用手機寫了40多萬字的隨筆和散文,光手機就摁壞了7部,記錄了像她一樣的西北回族女人的酸甜苦辣”……類似的媒體報道讓這個來自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qū)紅寺堡鎮(zhèn)玉池村的普通人迅速成為小有名氣的草根作家。新聞報道總會找一些宣傳點或噱頭,對馬慧娟的宣傳,集中在“初中文化”、“種地打工”、“回族婦女”幾個點上。這樣的宣傳,對一個基層寫作者來說,可能是一種鼓勵,但對她的文學創(chuàng)作來說,并不一定是好事。不管是什么身份、什么地位,作家就是作家,作家要用作品說話。
對一個作家來說,尊重是最重要的。而最好的尊重,就是閱讀她的作品?!断L絮語》這部散文集收錄了馬慧娟近20萬字的作品,通過閱讀這些作品,我對馬慧娟的創(chuàng)作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感覺馬慧娟的散文作品有這樣幾個特點:
一是生活的質(zhì)感。馬慧娟的散文就是記錄生活。比如,《野地》記錄她和幾個農(nóng)民為建設公路打點撒線的事。在野外工作,一天翻山越嶺負重行走8個多小時,工頭每天還要故意拖延下班時間。他們爭取按時下班的權(quán)利,卻被工頭解雇了。生活是艱辛的,也是無奈的。馬慧娟記錄了這些艱辛和無奈,但這并不是全部。文學的根要深深扎在泥土里、扎在生活中,但僅僅把生活記錄下來,還不是文學,文學還需要在泥土里開出鮮花。馬慧娟的心中有鮮花,她感受到穿著臃腫的自己“是值得別人羨慕的人”,感受到“暮色中的這片土地美麗安詳”。自信和自嘲、自尊和自愛,無聊中的趣味、無奈中的忍耐,還有對自由、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些都是馬慧娟心中的鮮花,也是她作品中的鮮花。
二是流動的畫面感。因為沒有太多的時間來寫作,也由于是用手機來寫的,馬慧娟的許多散文、隨筆都是片段式的,比如《旅途散記》《黑眼灣組詩》《農(nóng)閑筆記》等,尤其是“隨筆六十六則”,三四百字一個片段,每一個片段寫一事、一物,或者是一個場景、一個畫面。組合起來,有一種流動的畫面感。馬慧娟非常善于捕捉和描寫畫面,那些畫面有的像油畫一樣厚重,有的像國畫一樣飄逸,還有的像電影鏡頭一樣燦爛。
三是小說的筆法。馬慧娟的很多散文,都可以當成小說來讀。她的散文不光具有故事性、有大量的細節(jié)描寫,她也始終在關(guān)注人、刻畫人、塑造人?!兑暗亍分腥霾怀鲋本€的高玉寶、實習生小郭,《被風吹過的夏天》中的工頭大個子等,這些人物著墨不多,卻都栩栩如生。三言兩語,一個人物就躍然紙上,這是小說家應有的功力。馬慧娟有這樣的能力。
四是卑微中的尊嚴感。文學需要敘述、描寫,需要細節(jié)、人物,更需要一些燦爛的飛翔的東西。敘述描寫出來的是文字,而文字背后那些飛翔的東西,才讓文字成為文學。馬慧娟的文字平易、樸實,文字的背后有一種忍耐和順從、通透和豁達。勞苦一天,“下午回家時,手已經(jīng)腫得和饅頭一樣,腰也直不起來,臉上頭上全是土,可把一天的工錢攥在手里時,還是樂呵呵地傻笑”?!笆桦x了一個冬天的娘兒們又聚在一起,在曠野里笑得地動山搖,笑彼此胖了的身體……”那不光是冷峻的幽默感,那是卑微中的尊嚴感。也正是這種尊嚴感,打動了讀者的心。
馬慧娟用自己的文字,給予身處底層的人物以尊嚴,也通過寫作,為自己贏得了尊嚴。她是個農(nóng)民,也是個作家,在農(nóng)田和稿紙上同時耕耘,汗滴滋潤著禾苗,也滋潤著文學。像她這樣一邊為生計而奔波,一邊為心靈而書寫的人,值得尊敬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