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吉斌
【關鍵詞】 語文教學;信息技術;作用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22—0101—01
互聯網成為改變我們生活的巨大推力,同時也是變革教育的一大契機。憑借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等技術優(yōu)勢,互聯網正在教育領域掀起一股革命性的浪潮。而語文教學與互聯網技術的高效融合更是大勢所趨,必將給語文教學開創(chuàng)出一個美麗新世界!
一、涉筆成趣,課程內容“美”起來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形象感強的事物特別感興趣。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可以利用互聯網資源,把課程內容設計成對比鮮明、喜聞樂見的形式,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生動力。如一位老師教《桂林山水》時,利用互聯網資源,展現了波瀾壯闊的大海,水平如鏡的西湖、漓江水動態(tài)視頻和峰巒雄偉的泰山,紅葉似火的香山、桂林山水的投影,學生通過視頻和圖片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漓江和桂林山水的特點。一位老師在《春》的教學中,設計在一陣悅耳的笛聲中,課題飄入一片桃花中,隨后屏幕上出現春草、春花、春風、春雨、迎春圖五幅小畫。用鼠標選擇需要播放的段落,如春草圖,就可出現相關的圖像、視頻、動畫等,并伴有文字的范讀。學生邊欣賞畫面,邊聆聽配樂朗誦,然后再讓學生跟讀。這樣不僅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拓寬了信息傳遞的渠道,而且增大了課堂的語文信息容量,發(fā)展了學生形象思維。
二、化靜為動,課程資源“動”起來
著名特級教師余映潮說過,在打造語文高效課堂時要銘記“化靜為動,尺水興波”這八個字。語文教學時我們要將教材進行開發(fā), 用逼真形象的設計將抽象的、難以用語言表達的情景原理生動地表現出來,從而使語文的魅力發(fā)揮到極致.如一位老師上《瀑布》一課時,利用互聯網將課文相關內容剪輯制成動畫片,壯觀的景象、優(yōu)美的樂曲、聲情并茂的朗讀,一下子把學生吸引住了。不僅強化了學生的感知,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取得了學文、悟道、審美的三大功效。又如一位老師教《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時,先播放視頻:陽光照射下的西沙群島,海面波光粼粼、海水五光十色,學生邊眼觀畫面,邊聽解說,點燃了記憶,引起了共鳴,情緒迅速升溫,教學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藝海拾貝,教學資源“富”起來
互聯網是一個巨大的教學資源,里面包羅萬象?;ヂ摼W時代的到來,讓教學手段更為多樣,教學資源更加豐富。所以,作為教師要學會在龐大的互聯網中尋求對教學最有幫助的教學資源,為“我”所用,為“生”所用。如一位老師教學《小蝌蚪找媽媽》時,借鑒網上動畫和圖片資源,將此文改編成課本劇,孩子們爭先恐后地搶角色配音表演,將小蝌蚪、鯉魚、烏龜、特別是青蛙的神態(tài)、動作、語言一一展示,將小蝌蚪的成蟲過程了解得清清楚楚。這樣既強化了記憶,又使學生的身心得到了享受。從而達到語文課堂教學的最優(yōu)化。一位老師教學《社戲》時,播放江南小橋流水、月下行船、水鄉(xiāng)社戲等視頻場景,如畫的風景、如銀的月色、淳樸的鄉(xiāng)情、可愛的伙伴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對內容的理解和把握有了質的飛躍,課文重難點也得到了突破。
四、撥云見日,教學難點“易”起來
課文內容是豐富的,但有主次、難易之分。對于重難點的突破始終是教學的一個難題?,F在,運用互聯網資源,借助信息化手段來解決這個問題就容易多了。如一位老師在教學《詹天佑》一文時,對于“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形鐵路難點時,用了“人”字形線路圖”和“兩端向中間鑿進法”與“中部鑿井法”三張圖片,說明山勢坡度和鑿進的方向,凸顯工程艱巨。既演示又講解,難點就突破了。又如一位老師教《斑羚飛渡》,在如何突破斑羚成功飛渡這一問題時,應用信息化手段,將斑羚成功飛渡制作成三維動態(tài)圖進行展示。通過三維動態(tài)圖的演示,在學生頭腦中建構起鮮活的飛渡圖,使學生對斑羚成功飛渡一目了然,課文難點也迎刃而解。如一位老師在教《長征》時,知道通過文本的欣賞,學生不能看見長征時的惡劣環(huán)境,也不能理解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為此,他聲像并茂,將圖像與詩句結合,同步播放。在讀到“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時,屏幕上出現行進在沼澤地上浩浩蕩蕩的紅軍隊伍,他們相互攙扶,談笑風生;當播放磅礴的烏蒙山,綿長的五嶺,兇險的金沙江,極地氣候的岷山時,學生既對長征惡劣環(huán)境有了感性的認識,又深切地感受到了紅軍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大無畏的犧牲精神,同時對今天美好生活更加珍惜,幫助學生理解了詩歌形象,體會了革命精神。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