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云+伍曉平+管彥允
摘要:本文從“互聯網+”時代對各專業(yè)人才信息素養(yǎng)要求切入,重點闡述了新時代下“大學計算機”課程內容的構建及教學環(huán)節(jié)的組織與實施細節(jié),最后給出教改經驗及工作方向。
關鍵詞:大學計算機;計算思維;虛擬實驗;混合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46-0141-02
引言:
自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后,各傳統(tǒng)產業(yè)積極向“互聯網+”模式轉型。2016年6月16日在北京成功舉辦的中國互聯網+峰會,推動了“互聯網+”與政務、民生、各行各業(yè)深度融合。一場關系到每個人的以“物聯網、云計算與大數據”為核心技術的產業(yè)大變革正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作為大學生學習的第一門計算機通識課程“大學計算機”,其內容由軟件工具應用向面向計算、面向計算思維轉變成為必然。
一、“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的“大學計算機”課程內容的構建
隨著高性能計算、普適計算、量子計算等一系列計算問題的涌現,以及大數據、物聯網等社會應用的興起,以計算思維為導向構建“大學計算機”課程內容成為趨勢,重點展示計算機科學的基礎概念、原理和方法。內容包括:
第一,問題的抽象與建模。自然社會問題如何抽象與各種建模方法,計算機科學的知識領域有哪些,計算機科學家在思考什么,基于計算機能做什么。
第二,信息的表示與編碼。從計算機中的“數”與“碼”兩個方面理解計算機信息表示和處理的基本概念和數字化方法,形成計算機科學的思維方式——形式化。
第三,計算機的三大平臺。強調計算機的自動化控制原理、資源管理機制和基于系統(tǒng)平臺的網絡計算服務,體現“用計算機科學的基礎概念進行問題求解和系統(tǒng)設計”的技術路線。
第四,計算、算法與程序設計。強調計算的本質和計算機應用的理論問題,從計算機科學中找到對計算需求的支持。
二、“大學計算機”課程的改革探索與實踐
1.現狀與挑戰(zhàn)。從教師角度看,知識陳舊、視野局限、師資培訓經費緊張和實驗室條件有限,任課教師更愿守著原來的教學方案開展教學;從學生角度看,學習興趣不濃,基礎參差不齊,自學習能力差,學生更愿玩著就把課程學分拿到;從外部環(huán)境看,學校認為“大學計算機”課程對各專業(yè)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和人才市場競爭力的幫助不大,導致大幅壓縮課時,縮減教學報酬等。因此,保障以計算思維為導向的“大學計算機”的教學質量,成為教學改革面臨的挑戰(zhàn)。
2.解決策略。實驗教學是“大學計算機”教學中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它不僅可以輔助理論教學,而且可以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助于計算思維的建立。虛擬實驗室是在網絡環(huán)境下由虛擬現實技術生成的一類適于進行虛擬實驗的實驗系統(tǒng)。虛擬實驗室具有傳統(tǒng)實驗室無法比擬的特點:經濟性、開放性、針對性,操作者可隨時控制實驗的進展情況,實驗中相應的數據也可按需求反饋給操作者。因此,我們提出在“大學計算機”課程教學中采用“以虛擬實驗促進計算思維落地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教學方案,包括以下環(huán)節(jié):
第一,MOOC。借力985高校已有的優(yōu)質MOOC教學資源,解決師資力量薄弱、視野局限、培訓經費緊張等問題。
第二,SPOC。根據學生的特點,建設SPOC以補充教學資源,彌補MOOC資源對當地學生的針對性不足的問題,解決學生的個性化需求。
第三,虛擬實驗。通過虛擬實驗的直觀演示,助力理論教學,讓理論知識更易于學生掌握,同時解決在實驗室條件有限的情況下,各個關鍵實驗正常開設的問題。
第四,學生的在線學習與討論。通過技術手段掌控學生的學習,解決學生自學習能力差的問題。
第五,翻轉課堂。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通過組織討論,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重點知識。
第六,軟件應用。以案例驅動的方式開展軟件使用教學,兼顧學生軟件工具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
第七,知識擴展。結合理論知識與計算機新技術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以講故事的方式,幫助學生開擴視野。
3.具體做法。(1)實施流程。第一,課前。教師制作完善教學資源,設計任務單,規(guī)劃課堂教學活動;學生根據任務單展開學習,以報告單的形式反饋小組討論結果,實現知識第一次內化。第二,課中。教師課堂測試10分鐘,組織課題討論、小組匯報等學習活動,總結與點評,答疑及深度講解;學生完成測試題,參與各種學習活動,提出疑難問題,實現知識第二次內化。第三,課后。教師引導學生線上討論,解答討論區(qū)的學生問題,整理歸類學生問題,評價學生帖子質量;學生參與線上討論,完成知識進一步內化。(2)保障措施。第一,預習保障。通過任務單下達預習任務,學生在線預習;提前一周布置任務,提前收取小組報告單;小組根據各組員參與完成報告單的表現,分出A、B兩個等級,與教師給出的小組打分進行加權,A-100%,B-90%。第二,翻轉保障。提前一天根據小組報告單確定各組講解的主題;課堂上隨機抽該組學生上臺講解;講解清楚個人、小組均加分;講解不清楚個人、小組均扣分。第三,課前測試。每周測試一次,每次10分鐘;測試題目隨機抽?。活}目至少提前一周公布;測試成績累加到學生平時成績。第四,實驗保障。通過任務單下達實驗任務,實驗目標明確;學生在線完成實驗及作業(yè),提交紙質實驗報告單,根據學生實驗及實驗報告完成情況分出A、B、C三個等級,累加到學生實驗平時成績。第五,激勵機制。好筆記獎勵;互動交流獎勵。(3)成績構成。
各分項成績詳解及成績存檔材料說明:
①“MOOC視頻觀看”、“線上討論”、“線上實驗”成績均來自MOOC平臺后臺數據;
②“學習筆記”、“完成報告單”由各組組長和教師共同提供;
③“課堂討論”、“實驗報告”由教師提供;
④“期末考試”來自考試系統(tǒng)后臺數據。
(4)教學效果。在對“大學計算機”實驗班學生的調查中,88%的學生認可這樣的教學形式,82%的學生認為現行教學內容對自己有幫助,94%的學生認為虛擬實驗對深入理解知識有幫助。
在對“大學計算機”教改任課教師的調查中,98%的教師認為教改利于自己的知識更新,85.1%的教師對開展教改有信心,97%的教師認為虛擬實驗對學生計算思維培養(yǎng)有幫助。
三、總結與展望
在“大學計算機”課程中開展“MOOC+SPOC+虛擬實驗+翻轉課堂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教學改革是值得的,接下來將著重探索與實踐教學內容與各專業(yè)的深度融合問題,切實找到適合不同特點學生計算思維培養(yǎng)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李鳳霞,陳宇峰,史樹敏.大學計算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李鳳霞,陳宇峰,李仲君,等.大學計算機實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