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
伴著鏗鏘有力的鼓樂聲和悠揚的潮劇唱腔,小小的木偶被鐵枝扯著上場了,它們時而甩袖,時而拂面,時而下腰,舉手投足儼然真人,角色形象栩栩如生。木偶戲的精彩表演,引得臺下觀眾贊嘆不絕,小朋友更是跑到戲臺后方一探究竟,對木偶的喜愛溢于言表。
以上的情景,在逢年過節(jié)的時分,會出現(xiàn)在廣東省東部潮汕、揭陽、饒平一帶,臺上表演的,不是普通的提線木偶又或者手擎木偶,而是在這一帶流傳數(shù)百年,操縱技巧相當獨特的鐵枝木偶,由于它發(fā)源于潮州地區(qū),也有人稱它為潮州木偶戲。
鐵枝木偶最大的特點,是演出時用木偶身上的鐵枝完成操縱動作,所以又稱鐵線木偶或陽窗紙影戲。2006年,潮州鐵枝木偶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11年6月,揭陽鐵枝木偶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兩地的鐵枝木偶都先后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可見鐵枝木偶具有非常鮮明的藝術特色和珍貴的研究與保護價值。
皮影化身鐵枝木偶
鐵枝木偶雖形似木偶,其淵源卻是民間的皮影戲。根據(jù)蕭遙天在《潮州戲劇音樂志》(已收入重刊饒宗頤總纂《潮州志》)的考證,潮州皮影戲屬于南影的流派,在南宋接近滅亡時,由一班逃難的孤臣、義民將皮影戲帶到南方來。有清一代,潮州皮影戲最盛行,民間稱為“紙影戲”。
到了晚清,紙影戲都以影現(xiàn),叫竹窗紙影,即以牛皮雕成各種人物形狀,彩色裝飾,表演時臺內置一油燈,臺面裝一竹框,以透明白紙糊之,以為投影之所,故名竹窗紙影。但至清末開始有變化,為適應觀眾日益提高的欣賞水平和要求,改影現(xiàn)為形現(xiàn),藝人們把舞臺蒙上的白紙去掉,將傳統(tǒng)皮影戲的平面牛皮影改為立體木偶。再后來,臺前罩的玻璃窗也棄去,臺前改掛繡幕,號“陽窗紙影”,以別于“竹窗紙影”。這一改,本已不是影戲,而是木偶戲,但群眾習慣原來叫法,仍稱紙影戲、皮猴戲或稱圓身戲。因此,鐵枝木偶戲在全國木偶戲中獨一無二。在晚清至民國時期于潮汕一帶十分普及。
鐵枝木偶的制作,就是“捆草為身、扎紙為手、削木為足、塑泥為頭”,偶頭使用紅泥塑成,曬干后烘烤定型,再涂上防水的顏料,按照不同的角色身份,畫成各種人物的臉譜,再捆稻草為身,演出時穿戴上不同的裝束,就成為一個個活靈活現(xiàn)的戲曲人物,在當時稱為“圓身紙影”。木偶還保留皮影鐵枝操縱的特點,在背部及兩手穿鐵枝三條作為操縱,主竿置于偶人背部中間,側竿分置于左右兩臂,偶高一至一尺四,鐵線長一尺,后加長到一尺六)。而鐵枝木偶的曲調也融合了“昆曲”、“梆子腔”、“弋陽戲”等戲曲的特點,因為扎根于潮汕大地,采用了大量的潮汕當?shù)氐乃夭暮汀斑蓛浴?,其劇目、音樂唱腔與表演動作都具有潮劇的特色,故有“微型潮劇”之稱。
手掌天地寬,傀儡說古今
鐵枝木偶戲的劇目,可以根據(jù)全國各地經(jīng)典戲劇劇目改編而來,也即直接采用“人戲”的劇本進行表演,劇本較忠于故事本身,可以看作是單純的用木偶戲藝術演繹一個故事。也有根據(jù)編劇團體新編出來的潮劇劇目改編而成的。如著名劇目《三篙恨》、《劉明珠審玉芝蘭》、《白兔記》、《告親夫》等。還有根據(jù)潮汕地區(qū)或者揭陽當?shù)氐墓适赂木幎傻?,如揭陽最有名的《蘇六娘》,講的便是發(fā)生在揭陽荔浦的故事。
鐵枝木偶戲人物行當齊全,分為生、旦、凈、丑等,唱、念、做、打等動作舉止在藝人操縱下顯得惟妙惟肖?;颈硌菔址ㄓ型啤⒗?、提、撥、抖等,表演過程可根據(jù)人物行當和劇情需要表演飛天、入地、點火、射箭、騎馬、張扇、劃船、武打等動作。鐵枝木偶與傳統(tǒng)舞臺人戲表演,最大的不同在于更注重于臺前臺后的掌控,以及與木偶動作的配合。如清唱時,戲中的花旦或小生出場,木偶的動作側重于手部和腿部,活動幅度小,動作輕緩。說唱時,戲中的丑角出現(xiàn),手部動作是較為明顯而快速的。通過這些動作的變化,能夠更好的渲染出現(xiàn)場的氣氛。
在配樂伴奏方面,以揭陽的鐵枝木偶戲為例,伴奏樂隊以潮汕八音鑼鼓為基準,一般由管弦樂和打擊樂兩個部分組成,俗稱文畔和武畔,指揮由司鼓擔任;管弦樂組合主要為二弦領奏,配以椰胡、小笛、揚琴、二胡等;打擊組合主要以鼓、木板領奏,曲鑼、斗鑼、小鑼、小鈸、欽仔、深波等配合。鐵枝木偶戲演唱多用真聲,其說白吐字鏗鏘有力;音樂曲調豐富,有優(yōu)美柔媚的輕三六調、平正端穆的重三六調、哀戚幽怨的活三五調,以及輕松詼諧的反線調等,所演繹的喜劇輕松詼諧、悲劇悲怨惆悵,具有極其豐富的舞臺效果。
濃郁鄉(xiāng)土風的木偶劇團
傳統(tǒng)的鐵枝木偶戲班有著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木偶班多為半農(nóng)半藝,活動多在農(nóng)閑,因長期在農(nóng)村活動,鄉(xiāng)土氣息濃郁。木偶戲班大多由家庭組成,戲班一般由九人組成,操縱、演唱、伴奏各三人,劇中角色多的時候,操縱和伴奏的人也要兼演唱。不過有些大班多時會有十幾個人,小班則只有五、六個人。另外,出于農(nóng)耕的習慣,木偶戲的從業(yè)人員不能吃牛肉,尤其在表演當天,絕對不能吃牛肉。在祭神的時候,也不能將牛肉作為貢品。當然,到了現(xiàn)在,這條禁令已經(jīng)有了松動,只要求在表演和祭拜當天不吃用牛肉就可以了。
表演時,戲班先要搭建舞臺,舞臺大約一丈見方,離地約四尺五,臺上鋪著草席,臺中掛幕簾,三至四人在簾后盤膝而坐操縱木偶,每人操縱一至二尊,坐在臺上正中的人,一般是資歷較淺的藝人,叫中劇,左側的人,叫副劇,是操縱偶人的第二把手,位于臺上右側的,叫正劇,是戲班的核心人物?,F(xiàn)今潮州一帶流行的方言中,還把“持正劇的”比做一個單位的負責人。
木偶戲演出時間有淡旺季之分。淡季為四月到七八月,其余時間為旺季,尤其年節(jié)最搶手。表演場次一般為早上一場,下午和晚上各兩場。根據(jù)不同的要求,有不同的表演地點,沒有形成固定的木偶戲表演戲院?;蛘咴凇袄蠣攲m”前,或者在邀請者的家里,或者在村寨的空地。節(jié)日神誕慶祝一般都會有木偶戲表演,時間是以神誕時間為準的。如揭陽普寧農(nóng)歷十二月廿四日“謝神”日,吉時為晚上八點,則需要在晚上八點開始表演,表演地點為神廟前的空地。如果邀請木偶戲表演的人是普通村民,一般是私人事情,多為紅白事。若是“紅事”,則表演時間一般為邀請人所定,地點在其家里;若為“白事”,則多為“回靈戲”,表演地點一般在“公廳”。
“一口還敘千古事,鐵枝揮舞百萬兵”,鐵枝木偶脫胎于皮影,再揉合潮汕地區(qū)傳統(tǒng)戲曲,走出了一條獨特的新路。每當幕布拉開,樂器吹響,操偶人舞動鐵枝,木偶就被賦予了生命,在舞臺上活靈活現(xiàn),接下來,就是臺下觀眾的掌聲和歡呼聲。這時光,已經(jīng)流傳了幾百年,也應該繼續(xù)流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