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武術的本質與歷史流變

2016-12-15 08:36:46王占濤
武術研究 2016年7期
關鍵詞:流變本質武術

王占濤

摘 要:文章通過對武術原始成分構成的剖析,確定武術之所以為武術的根本性,提出技擊與文化的結合是武術自身的根本屬性,并以此透視武術的技擊本質論、文化本質論及其多本質論的立論缺陷,否定以武術的主要功能來定性武術本質的錯誤論斷。以武術是技擊與文化的結合體為依據(jù),分析不同時期的武術形態(tài),發(fā)現(xiàn)武術在歷史脈絡上并沒有發(fā)生本質屬性的質變,不同時期內不同的武術形態(tài)只是武術功能流變的結果。根據(jù)不同時期武術的顯著性變化,將武術功能流變劃分為四個不同的時期,分析各個時期的時代因素,標識各時期武術的主要功能顯現(xiàn)和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武術 本質 流變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1839(2016)07—0005—04

武術是個龐雜的事物,要弄清楚武術的本質是什么,就必須先理清武術形成過程中的原始成分及構成,這是探索武術本質的必由程序,也是眾多研究武術本質的學者所提倡的必須“厘清”的東西。武術從產(chǎn)生發(fā)展至今,歷經(jīng)各不同歷史時期的不斷洗禮,逐漸演變?yōu)楝F(xiàn)在的武術形式,較多學者認為這是武術逐漸質變的結果,其實,武術發(fā)展至今并沒有改變自身的根本屬性,其所發(fā)生的只是不同功能的時代流變,對武術不同時期的認識是主流文化認同的結果。無論是研究武術的本質還是流變,理清武術的構成及存在形態(tài)是首要的,它是界定武術的本質屬性以及是否發(fā)生質變的標尺。

1 武術的本質

1.1 武術之所以稱之為“武術”的根本性

要弄清楚武術的本質到底是什么,首先要弄清楚的就是武術之所以稱之為“武術”的根本性,也就是構成武術的原始的必要條件,雖然關于武術根源性的論述已接近于泛濫,但這卻是追尋武術的本質屬性最好的切入點。武術史論及武術的根源往往自遠古人類的生存技能為伊始,稱之為遠古時期的武術,在這一點上,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對此持否定態(tài)度,溫力指出:“對自衛(wèi)的需要是隨著人類產(chǎn)生就與之俱來的、最基本的、最原始的需要,甚至可以說是在人類產(chǎn)生以前的動物就具有的一種最基本的本能”[1],由此看來“這種原始的格斗技能動作并不能稱作武術”,[2]它只是作為構成武術的基本素材,所以這類技擊活動的時期只能稱之為“非武術時期”。伴隨著原始文化意識形態(tài)的融入,這種蒙昧的技擊格斗逐步產(chǎn)生了意向性和公益性,野蠻格斗的理性化使武術步入其成長的萌芽期。隨著東方文化意識形態(tài)的逐步繁華,文化體系的正式確立,特別是受先秦諸子和趙宋諸儒文化的影響,武術逐漸發(fā)展成為一個成熟的文化載體,[3]經(jīng)這一時期之后的武術達到了自身的成熟期。由武術概念的形成過程不難看出,技擊格斗和中國特質文化形態(tài)是構成武術的兩個重要因素,是武術得以形成的必要條件,二者缺一不可,武術之所以稱之為武術的根本性,就在于它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結果。這種共同作用構建了武術與生俱來的區(qū)別于其他事物的本質屬性,武術是二者在歷史條件下的化合物,“因此,對武術本質的認識,必須從武術的技擊功能與文化內涵兩方面來把握”,[4]就像包餃子一樣,原始技擊格斗是肉餡,文化意識形態(tài)是面皮,二者共同構成了水餃,但水餃本身既不能是肉餡也不能是面皮,也就是說在概念上肉餡的本質是生肉,但水餃的本質卻無論如何都不能是生肉,它應擁有自己的本質內涵。道理相通,“技擊動作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高度統(tǒng)一才是武術的本質特征,也是武術發(fā)展的動力源泉。”[5]

1.2 導致武術本質異議的原因分析

本質是一個事物的根本屬性,是其區(qū)別于其他事物的基本特質,本質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由于事物之間有著種屬的劃分,事物的本質又可分為特殊本質和一般本質。關于武術本質的論述主要有技擊本質論、文化本質論、多本質論等等,在眾多的武術本質論當中,認為技擊是武術本質的論述占絕大多數(shù),這也是長期以來人們以能不能“打”來判斷武術是否失真的主要原因。有些學者認為:“人們所指事物的本質,通常是指事物在社會實踐中發(fā)揮主要功能所對應的本質?!盵2]技擊本質論者多以原始狀態(tài)下的或武術前期的野蠻殺戮的主要功能來判定武術的本質屬性是技擊,這是武術技擊本質論的主要論證依據(jù)。這種原始狀態(tài)下的獸性的本能的野蠻殺戮是世界范圍內的共同現(xiàn)象,技擊本質論者認為世界各種武技的本質屬性都是技擊,武術的本質屬性也理所當然的也是技擊,因此,“僅從技擊角度而言,世界各國的武技‘大同小異,它們是‘同質異趣的東西”,[1]才會被反復引用。由這個視角來看, 技擊應當是世界各種武技的共同本質,也是每種武技的一般本質,武術和其他武技一樣都是處于技擊類項目屬下的種層次,也就是說在概念上武術和技擊類項目是種屬關系,是真包含于的關系,是“白馬”和馬的關系,武術和世界其他技擊形式的主要區(qū)別就在于它的中國性,所以楊建營說:“武術的特殊本質就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技擊,其具體內涵還需界定,但不會脫離‘技擊范疇”。[2]從本質的技擊論中我們分析至少有兩個問題值得探討,第一,以事物的主要功能來定性事物的本質是否正確;若以事物的主要功能來判斷事物的本質,那么前期的武術的主要功能就是技擊,技擊就應當是武術的本質,然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進步,特別是近代以來火器的出現(xiàn),冷兵器逐步退出歷史舞臺,武術的技擊功能也逐漸消退,武術的體育功能、文化功能、娛樂功能等已成為武術的主要功能,那么武術的本質是否就應該是體育、文化、或者藝術呢?這樣的本質定性顯然是有較大漏洞的。第二,原始形態(tài)的野蠻殺戮形式的技擊格斗還不能稱之為武術;“對自衛(wèi)的需要是隨著人類產(chǎn)生就與之俱來的、最基本的、最原始的需要,甚至可以說是在人類產(chǎn)生以前的動物就具有的一種最基本的本能”[1],而“這種原始的格斗技能動作并不能稱作武術”。[2]那句“民物相攫而有武”也并不能理解成民物相攫就是武,應當理解為民物相攫導致了武的產(chǎn)生,《中國武術教程》也認為:“武術源于古代狩獵和戰(zhàn)爭”,“源于”只能說明它們僅是構成武術的原材料而已。沒有文化的共同作用,技擊還會是純粹的技擊,不會有絲毫概念上的文化蘊涵,原始技擊也根本構不成武術。顯然也正是由于武術技擊本質論用于證明自身觀點的立足點出現(xiàn)了較大的不嚴密性,導致了一系列的質疑與爭論。

武術文化本質論者認為,武術的本質應該是文化而不是技擊,武術已具有巨大的文化負載能力,“武術這一完整體系全面貫徹、反映了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4]其文化功能的價值表現(xiàn)已遠遠超越了幾乎淡化殆盡的技擊功能,“很顯然,練武的目的和價值取向已經(jīng)有原始社會的生存技能和封建社會的軍事功能演化和質變到人類文化價值層次”,[5]因此 “技擊作為武術的一個原點功能,隨著武術的文化得以形成、嬗變與發(fā)展,它必將經(jīng)歷著一個同步的質變過程,……是一個從‘技擊走向‘文化的過程”[5]。很顯然在堅持文化本質論同時,文化本質論者業(yè)已悄然邁入了另一個誤區(qū),首先,和技擊本質論一樣,文化本質論也以事物所表現(xiàn)的主要功能來判斷事物的本質。不可否認,當前武術的文化功能彰顯而技擊功能弱化,若以此來推論武術的本質屬性是從技擊向文化質變,也同樣是不嚴密的。質變是事物從一種質態(tài)向另一種質態(tài)的轉變,當一個事物的本質發(fā)生變化時,即代表著該事物的滅亡和新事物的產(chǎn)生,武術從產(chǎn)生到如今還是武術,它從來都沒有消亡,也沒有變成新的事物,也就是說武術本身并沒有發(fā)生質變,長期以來發(fā)生變化的只是在不同時期武術主要功能的價值體現(xiàn)。其次,直接用文化作為本質也不夠確切。關于文化概念的解釋有很多種,而《辭海》的解釋最具有代表性。文化,“從廣義來說,指人類社會實踐過程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來說,是指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庇纱藖砜?,文化無論是廣義的還是狹義的,都是一個包容性巨大的總概念,而我們平常所說的“文化”實際上是一種“種屬混淆”復合表達,比如:“祭祀不但是一種儀式,也是一種文化?!边@里的“文化”就是一種“種屬混淆”的表達,它既是對“大文化概念”的表述,也是對具體“民俗文化概念”的表述,也正是這種不加限制“種屬混淆”的概念表達,才造成了我們對“文化”一詞的濫用。顯然我們不能因為一個事物最終的人為性,而直接定性該事物概念的本質是文化,同樣也不能用所有事物的共同本質替代某一事物的本質,一個事物區(qū)別于另一個事物的最基本的特征是該事物的特殊本質,因此,判定一個事物的本質是什么首先要對其進行群、屬、種的定位,而不能用總的種屬本質來定性該事物。直接定性武術的本質是文化,則犯了種屬混淆的錯誤,有失恰當,這樣就無限地擴大了武術的外延,使其內涵模糊化。李印東也認為:將武術概念定義為“武術是文化”的模式犯了邏輯學上定義過寬的錯誤。[6]

武術多本質論“將武術的本質劃分為一般本質和特殊本質兩個層次,一般本質是武術與其他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共同具有的健身本質和民族文化本質,而特殊本質是武術區(qū)別于其他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的技擊本質”。[7]這是對武術本質的種屬混淆的錯誤論斷,其并沒能真正判定武術的本質屬性,是試圖調和不同本質論的折中論調,這里不作詳細論述。

通過對構成武術的必要條件進行分析,我們得出武術之所以為武術的根本性就在于它是技擊和文化的共同構建,任何一種探尋本質的單一因素分析都不確切,這也是眾多武術本質論長期爭論的不可調和的關鍵所在。

2 武術的流變

2.1 武術的第一次流變:武術的產(chǎn)生

武術的第一次流變產(chǎn)生于原始時期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在這一時期內那種原始的、本能的、獸性的格斗開始融入了具有一定意向性、公益性的意識文化形態(tài),使得這種原始的技擊格斗逐步向著帶有一定民族色彩的、文化性的方向演進。特別是商周至戰(zhàn)國時期,原始的技擊格斗被賦予了絕對的文化意義,人們開始從文化的角度去定義這種原始的技擊格斗,開始逐步規(guī)范它的行為,總結它的技術體系,這種技擊術和文化的結合催生了武術。武術的產(chǎn)生是原始技擊質變的結果,質變代表著一種全新事物的誕生和舊事物的消亡,從此武術技擊概念和原始的、本能的、獸性的技擊格斗劃清了界線。在這一時期內武術技擊和文化膠著相長,產(chǎn)生了較高的技術理論和武德規(guī)范?!秴窃酱呵铩酚涊d的越女論劍“……凡手戰(zhàn)之道,內實精神,外示安儀,見之似好婦,奪之似俱虎……”和《莊子·說劍》所載劍的技擊理論“夫為劍者,示之以虛,開之以利,后之以發(fā),先之以至”,[2] 楚莊王曰武有七德,“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者也”,[8]老子曰:“善為士者不武”,武術技擊和道的結合是這個時期武術的明顯特征,這些技擊上的文化附著使得武術植根深入,為以后的枝繁葉茂、郁郁蒼蒼埋下了善緣。從武術的這一次流變不難看出,武術的產(chǎn)生伊始就與世界其它技擊術有著本質不同的區(qū)別,并不像一般人認為的它們都同屬于技擊的范疇,也正是因此,此次流變對于武術才有著里程碑式的意義。

2.2 武術的第二次流變:技擊的升華

武術的第二次流變發(fā)生于宋、明、清時期,武術流派開始形成并逐步繁盛、技術的理論體系開始龐大以及套路的產(chǎn)生,是這次流變的主要特征,三者共同促使了武術技擊的逐步升華。由于受宋明理學的影響,特別是朱熹所主張的“即物而窮理”,人們逐步展開了對武術之理的追求,開始了對各傳統(tǒng)文化學派理論的進一步反芻、借鑒和吸收。對不同理論學派的借鑒和吸收,或對同一學派理論的不同理解,或地域性文化差異,導致武術在與不同文化思想的結合過程中形成了不同思想體系的武術流派。武術流派的形成使武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爆發(fā)式的發(fā)展,由于受我國傳統(tǒng)文化宗族觀念的影響,武術不同門派之間幾乎互不交流,形成了各個門派封閉式的傳承體系。雖然從理論上講,這種拳派封閉的傳承方式并不利于武術的交流與發(fā)展,然而,卻恰恰是這種拳派個體的封閉傳承造就了武術的繁華。武術的各門派體系門規(guī)森嚴,對弟子的行為有著嚴格的要求和絕對的控制權,不能“軌門叛教”是封建武術門派的首要法則,也正是因為這樣,才使得各門派心無旁騖,專心致力于本門派技術體系發(fā)展和探索,這種各派別體系技術、理論的逐步精尖,構成了中國武術名副其實的博大精深。武術的技術理論在春秋戰(zhàn)國就已有完整的體系,“越女論劍”“莊子·說劍”都有著極高的水平。自宋以后特別是明清時期,武術的理論體系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以技術理論指導技術練習成為這個時期武術開展的普遍現(xiàn)象。一大批拳術著作都形成于這一時期,明代的《紀效新書》《五雜俎》《正氣堂集》《內家拳法》,清代的《手臂錄》《萇氏武技書》《六合拳譜》《太極拳譜》等等,[9]都是武術史上影響巨大的著作。另外,套路的產(chǎn)生和普遍化也是這一時期的重要標志之一。“武術套路是為了便于傳授、記憶和訓練而產(chǎn)生的,”[10]武術套路的編排蘊含了及其豐富的技擊內容。在套路的編排中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的每一招一式都是技擊的表達,然而,與之前技擊所不同的是,這種技擊是對假設敵人的技擊,是假設一個對手,甚至多個對手的技擊,這種假設性的技擊形式在現(xiàn)實中是根本不可能實現(xiàn)的,是理想化的,是武術技擊的“烏托邦”。[11]這一時期的武術全力執(zhí)著于對技擊理論化程度的追求,逐步丟棄了實用的、樸素的技擊形式,開始朝著“滿片花草”的、極度理想化的、形而上的方向邁進。

2.3 武術的第三次流變:體育功能的彰顯

中國歷史無法忘卻西方“船堅炮利”所造成的愴痛,伴隨著國門大開和火器的運用,武術技擊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弱化,功夫再也不能支撐起戰(zhàn)爭的舞臺,已成為不爭的事實。西方文化、科技的強勢涌入和“東亞病夫”的世界認同,致使了國民對中華文化的重新思索,尋求發(fā)展、革新已成為時代的主旋律。技擊的弱化、強勢文化的逼壓和強種強國的需求共同促使了武術的運動形式與主要功能由技擊向體育方向的轉變。武術開始借鑒西方的體育模式,吸收西方體操的組織形式、訓練方法和部分具體內容,形成了以數(shù)字口令為節(jié)奏指揮,以體操內容為準備活動的新的武術運動形式。武術的主要功能也逐漸隨著強種強國的時代號召而有所轉變,技擊的弱化孕育了武術體育功能進一步增強,國父孫中山先生的“尚武精神”,霍元甲的“精武體操會”,“土洋體育”之爭,都是武術功能體育化的具體表現(xiàn)。武術體育功能的彰顯,模糊了武術的概念歸屬,至今為止多數(shù)人(包括一些權威機構)還把武術歸屬于體育的范疇,這種根據(jù)武術在特定時期的主要功能表現(xiàn)來判定其概念歸屬的做法,是對武術本質屬性的誤讀。邱丕相也認為“從廣義上說,武術的定義并不是體育能夠涵蓋的,從它的功能來說,也不局限于體育?!盵12]于志鈞亦說:“目前,出自高等體育院校的武術史,都把武術定義為體育運動,……,這與廣大國人對‘武術的認識,差距太大?!盵13]因此來說,武術和體育是兩個不同范疇的概念,是武術體育功能的彰顯促成了兩者部分功能的交叉。

2.4 武術的第四次流變:技擊的藝術化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非常重視武術的傳承與發(fā)展,特別是80年代的挖掘整理工作,對武術起到了很好的挽救和保護作用。隨著民族文化的國際化,武術走向世界也成為歷史的必然,“武術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14]武術如何走向世界是這一時期遇到的新問題。在查、華、炮、洪、彈腿、少林等拳種的基礎上,根據(jù)其風格特點,綜合整理創(chuàng)編而成的現(xiàn)代長拳類項目,成為了武術競技化與國際化的開端。競技武術被歸屬于體育的難美類項目,完成特定的難度動作和表現(xiàn)虛擬的技擊場景是競技武術的首要目的?!案?、難、美、新”,舒展高飄的動作演義著武術技擊的巧妙,勤日苦功的精、氣、神也被隨意的表演出來,此時的武術已完全淡化了技擊的實用價值,技擊也由原本的克敵制勝蛻變?yōu)楫斍暗募兇馑囆g化。也正是這種技擊的藝術化,才使得競技武術自產(chǎn)生之日起就引起了業(yè)內強烈的爭論,有些學者認為競技武術已完全失去了技擊實際意義,不能稱之為真正的武術,其只不過是中國式的體操而已,也有些人認為:“武術套路只是武術的構成部分不能代替武術,所以武術套路的質變只能說明武術發(fā)生了部分質變”。[2]其實,武術在這一時期的流變,也并沒有脫離武術的構成范疇,競技武術所表達的還是技擊的內容,只是這種表達是對技擊的藝術性的表達,它源于技擊的本意而于高于技擊本意,是武術在新文化環(huán)境下技擊藝術化的結果。

四次流變對武術的發(fā)展都有著重大的歷史意義,是武術階段性發(fā)展的重要標志,然而,任何一次流變都沒有改變武術的本質構成,經(jīng)過流變后的武術還是技擊與文化的結合體,武術在不同時期的不同形態(tài)與功能,只是技擊和文化相互作用的不同嬗發(fā)。

3 結語

考察武術的原始成分構成,是定性武術的基礎,是確定武術本質的唯一正確手段,是判定武術是否發(fā)生質變的事實依據(jù),不同的武術本質論及其質變論都是對武術定性性成分構成的錯誤把握。以不同時期武術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主要功能來確定武術的本質是眾多本質論爭論不休的癥結所在,從技擊到文化,武術的主要功能不斷發(fā)生變化,然而,武術的本質卻從來沒有發(fā)生過所謂的“質變”或者“部分質變”。質變代表著新事物的產(chǎn)生和原有事物的消亡,是部分質變(即量變)的最終積累,部分質變具有矢向性,總向著總體質變的方向發(fā)展。武術至始以來都還是武術,還是技擊和文化的結合,不同的武術形式來自于技擊和文化的不同表述,部分學者所認為的“質變”或“部分質變”,只是武術在不同時期的功能流變而已。

參考文獻:

[1]溫 力.中國武術概論[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5:235.

[2]朱 君.論武術的本質與質變[J].體育科學,2013(1):84-88.

[3]楊建營,邱丕相.武術的文化進程探析[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8(2):47-50.

[4]蔡仲林,湯立許.對武術概念的再認識[J].湖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4(1):77-79.

[5]體育院校專業(yè)教材.武術理論基礎[M].北京: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17.

[6]王 崗.質疑:技擊是武術的本質特征[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1):28-33.

[7]李印東,張明庭,李志坤,等.武術概念闡述[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2):259-262.

[8]洪 浩,杜紀鋒.論武術本質的層次性[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6(6):95-97.

[9]李史峰.十三經(jīng)[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

[10]國家體委武術研究院.中國武術史[M].北京: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3:237-324.

[11]邱丕相,楊建營.武術概念研究的新視野[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9(6):1-5.

[12]戴國斌,烏托邦.武術技擊的理想[J].體育與科學,2005(3):10-14.

[13]邱丕相.對武術概念的辨析與再認識[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1997(2):7-10.

[14]于志鈞.中國傳統(tǒng)武術史-前言[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On the Essence and Historical Changes of Wushu

Wang Zhantao(PE.Schoo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ibo Shandong 255049, China)

Abstract:Through the analysis of Wushu original compositions, the paper ascertains the root reasons of why it be named Wushu, puts forward that the combining of boxing and culture is the root attribute of Wushu itself, reveals the wrong theories of the popular essences of Wushu, negates the wrong argument of Wushu essence decided by the main function of Wushu. Combining of boxing and culture body as a basis, the paper analyzes Wushu forms in different period, discovers that Wushu has never taken place essence attribute change in its history, the different Wushu appearances were the result that Wushu developed in the different periods. According to the obvious changes of Wushu in different periods, the study divides Wushu development into four periods, and analyzes the time factors in each period, finds the main functions and the realistic meanings of Wushu in each period.

Keywords:Wushu the Essence Changes

猜你喜歡
流變本質武術
中華武術
黃河之聲(2021年9期)2021-07-21 14:56:32
近十年武術產(chǎn)業(yè)的回顧與瞻望
武術研究(2021年2期)2021-03-29 02:28:06
回歸本質
童年的本質
對求極限本質的探討
淺談民歌《茉莉花》的流變
人間(2016年28期)2016-11-10 23:56:07
霸王別姬:在流變中書寫性別
唐宋草書流變與唐宋文化轉型
中國就業(yè)版圖“流變”
時代風采(2016年15期)2016-10-22 12:04:34
WUU——讓“物”回歸其使用本質
台南县| 沁源县| 松滋市| 舒城县| 汾西县| 武威市| 沧州市| 子洲县| 天镇县| 舒城县| 寿宁县| 万宁市| 边坝县| 三江| 连江县| 新邵县| 南丹县| 壤塘县| 文昌市| 重庆市| 区。| 宜良县| 龙州县| 靖江市| 浑源县| 左贡县| 灌云县| 延安市| 沅江市| 平定县| 新野县| 阿克苏市| 贺州市| 阳城县| 远安县| 同心县| 阜城县| 黎城县| 温泉县| 阿坝县| 镇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