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建華是我的朋友。初識甘建華,緣于2013年,他策展舉辦的“詩文風流·翰墨飄香——中國作家書畫作品展”。這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文人書畫作品展,云集了海內(nèi)外327位著名作家、詩人、文學評論家,其中有近300位是中國作協(xié)的會員;上百家省級以上的媒體做了報道,新華社為此播發(fā)了通稿;文壇藝苑盛事,文星光照衡陽,引起了世界范圍內(nèi)的褒贊和關(guān)注。記得那時,我寫了3幅字,從此,也神交了這位南岳山下的才子。
兩年后,甘建華主編《天邊的尕斯庫勒湖》,這是中國第一個同題文化地理散文選本。由于配圖的需要,又約我寫其中的一幅書法作品。就是這一次約請,讓我知道了冷湖、茫崖、大柴旦,知道了花土溝、油砂山、獅20井,知道了阿拉爾河、那棱格勒河、尕斯庫勒湖。那個遙遠的聞所未聞的西部之西,由此植入了我的心中,并時時變幻成一個夢,在我心靈的深處悄悄地生長。
就是從這個時候起,西部之西,與我有了一種精神和生命的聯(lián)系。
三天前,接到甘建華從衡陽快遞的新著《柴達木文事》,隱匿心中的西部情結(jié),又一次波濤洶涌地迸發(fā)。
我也是從小熱愛地理,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自小就背得滾瓜爛熟?!拔母铩鼻跋Γ驗橄矚g文學,又誦讀了李季的石油詩和李若冰的《柴達木手記》,大漠戈壁的柴達木,采油樹盛開的柴達木,小學課本里的柴達木,就像一顆春天的種子,播種在我青春年少的心靈里。
甘建華是人文、史地兼修的作家,這位浸潤湖湘文化的才子,曾為衡陽日報社的首席記者、高級編輯。1982年至1992年,青春時期入駐青海高原柴達木盆地11年。
《柴達木文事》是一部記人狀物的文史類隨筆集,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這部書以辭典的形式,以隨筆的體裁,撰寫并記錄了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與柴達木盆地、柴達木油田開發(fā)有關(guān)的眾多文人軼事,共計333篇,涉及近千號人。其史海鉤沉之艱,勘誤糾訛之細,讓人口服心服,并嘆為觀止!
譬如1959年,根據(jù)軍旅作家楊尚武小說《追匪記》改編的電影《沙漠追匪記》,拍攝的就是柴達木盆地這個地方。但是,漫長的歲月,卻幾乎沒有人知曉這個故事的發(fā)生地了……
《昆侖山上一棵草》是在柴達木拍攝的第二部黑白影片,這是根據(jù)軍旅作家王宗元1956年到格爾木體驗生活后創(chuàng)作的小說《惠嫂》改編的。這位名字已經(jīng)湮沒的作家,1953年還是電影《智取華山》的編劇之一。
李季1954年冬天創(chuàng)作的《柴達木小唱》,被《康世恩傳》作者誤以為是李季與康世恩合作,寫進了傳里還多次在報刊單獨發(fā)表,并遭他人剽竊以訛傳訛。是甘建華電詢李季夫人李小為,證實了是李季獨自創(chuàng)作的。
《木買努斯·伊沙阿吉》和《莫衷一是》兩則內(nèi)容,我最早是在《文藝報》副刊上讀到的?!安襁_木油田勘探一號尖兵”阿吉老人,50年代初是茫?;哪碧降南?qū)А?961年10月7日,老人心臟驟停,猝然謝世。長期以來,老人的名字、民族、生年、壽齡,一直說法不一,50年代早期進入盆地采訪的詩人、作家徐遲、李若冰,以及新華社和《光明日報》的記者趙淮青、盧云,都是各有各的版本,后人引用終歸免不了差錯。新聞記者出身、善于深度調(diào)查的甘建華,通過反復(fù)不斷地比較排查,最終對照老人墓塋的碑文,確認其名字木買努斯·伊沙阿吉,烏孜別克族,1887年11月27日生,享年74歲。
讀過《費龍》,我們也才知道,經(jīng)過甘建華的八方尋訪,從來沒有見過署名,幾十年來卻被廣泛使用的阿吉老人為勘探隊員帶路的那張經(jīng)典黑白照片,是1954年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攝影師費龍拍攝的。
最極端最傳奇的,是關(guān)于“南八仙”這個富有詩意地名的來歷。以前都說是八個南方來的女地質(zhì)隊員在此迷路失蹤,但柴達木史志大事記根本沒有文字備查,既沒有哪怕一個犧牲者的姓名,更沒有豎立一座烈士紀念碑塔,以致60年來歧說多端,真相漸遠,乃至把傳說當歷史的人愈來愈多,甚至相互指責自相矛盾。早在1982年9月,甘建華路過此地就聽到了它的傳說。雖然早已離開柴達木了,卻在2015年尋找到了最早進入盆地的兩位開發(fā)者薛超、洪武平,得知這是青海石油勘探局第一任總地質(zhì)師王尚文,1954年9月來到這個雅丹地貌區(qū),看到“北面比較平緩,南面的地質(zhì)軸比較高,其中八個土丘比較險峻,遠遠看去就像八仙過?!保詾橹∶澳习讼伞?。當甘建華終于解開心結(jié),將其真實來歷相繼發(fā)表在《青海日報》和《柴達木日報》時,知情者薛超先生剛好溘然謝世!
哦,這些在漫漫歷史長河中,隨著歲月無聲飄逝的拓荒者的豪情壯志丹心往事,經(jīng)由甘建華一筆一劃一字一句鉤沉還原,又沉甸甸地凸現(xiàn)在我們這些后來者面前,這是向前輩先賢致敬祭奠的心香?。?/p>
《柴達木文事》共分:文學拓荒、海西文壇、石油文苑、文星光照、軍旅文藝、西部之西、藝苑流風七個小輯,收入的文人文事有:李季、李若冰、徐遲、袁鷹、王宗元、賀抒玉、李炳銀、昌耀、于光遠、陳荒煤、邵燕祥、徐光耀、梁上泉、葉文玲、李準、李瑛、王巨才、譚談、肖復(fù)興、賈平凹、陳忠實、王宗仁……
但是,讀得讓人壯懷激烈、熱淚盈眶的,仍然是文學拓荒、海西文壇、石油文苑這三個小輯。這里面詞條寫到的人物,都是赤膽忠誠、丹心報國的須眉與巾幗。像薛宏福、葛泰生、顧樹松、姚宗儀、朱夏、顧雷、古洪、聶眉初、汪承棟、楊友德、程起駿、趙光裕、趙亦吾、韓風、高澍、王貴如、王文瀘、張珍連……
而“身穿一套中石油的紅衣紅褲,遠看像火神、近看像福娃的宋代勇”,我是在甘建華發(fā)表于2014年10月20日《人民日報》第24版“大地”文藝副刊《甘森的西紅柿》里讀到的。那一年的9月3日和11月26日,剛好我有兩篇散文也發(fā)表在這家大報同一版面的副刊,所以,對那個時間段“大地”副刊的文章,我就特別地留意和有印象。
當我披星戴月沉浸在《柴達木文事》閱讀的酣暢里,我總是感到,我是在向歷史回望,是在諦聽柴達木的回聲,是在感受柴達木人心靈的壯闊和高邁。
25萬多平方公里的柴達木盆地,是世界上最高的盆地,東北邊祁連山,西北邊阿爾金山,南邊是萬山之祖的巍巍昆侖山。在我國地形三級階梯的劃分中,柴達木盆地屬于第一級階梯,這里的海拔大都在三四千米以上。
在《格爾木》和《慕生忠》兩個詞條中,我讀到了當年的艱難困苦和意氣風發(fā)。解放初期,慕生忠將軍率隊修筑青藏公路和青藏鐵路,最先兩次,都是從都蘭縣香日德向南直插,經(jīng)過黃河源頭向西,攀越唐古拉山進藏。這條道路,步履維艱,耗時久長,而且駝運損失了4萬多頭,每前進40米,就有一頭牲口倒下。如果再走此路,就是中國的駱駝死光、中國的馬匹死光,也滿足不了西藏軍民的需求。這時,隊伍里一位《青海日報》的記者古洪對慕生忠說,他的老師范長江從一位商人那里聽說,青海西部有一個地方叫格爾木,從那里可以進入西藏。但是,格爾木在哪里呢?誰也不知道!1953年底,慕生忠又率隊從香日德出發(fā),去尋找古洪所說的那個地方。經(jīng)過4天4夜的跋涉,他們來到一片河灘上,只見一條雪水河從昆侖山滾滾而下,滋潤了兩岸的水草,紅柳茂盛,河水碧清。因為蒙古語格爾木就是“河流密集的地方”、“水草肥美的地方”,慕生忠判斷,這里就是格爾木了。他將手中拄著的柳棍插在地上,非??隙ǖ卣f:“我們不走了,我們就在這里做格爾木的第一代祖先!”
有這樣一代代、一批批前赴后繼、大氣磅礴、大義擎天的柴達木人,柴達木沒有遺憾!
青海雖然是個人口小省,卻是個面積大??;青海雖然位于西北偏遠之地,卻是文化夢想的高原。5年前,我隨廣東作協(xié)采風團踏進這片高原,就被這里的異域風光深深地吸引,青海湖、日月山、塔爾寺;就被這里的作家詩人深深地吸引,梅卓、馬丁、馬鈞、肖黛……也許有緣,回粵不久,我的散文就發(fā)表在青海的期刊《青海湖》;俄頃,又接到甘建華“中國作家書畫作品展”的相邀;今年,我寫家鄉(xiāng)的散文《潮州辭典》,又發(fā)表在西寧的刊物《雪蓮》,這是不是一種特別的緣分呢?
如今,讀著這部還飄著墨香的《柴達木文事》,我又想起了很多很多。甘建華寫作《柴達木文事》,就是在文化高原上圓夢,就是在文化高原上樹碑,為無數(shù)慷慨高歌的柴達木人圓夢樹碑。就像他自己說的,這其實是一項打撈沉船、搶救文化的浩大工程。許多名人已經(jīng)成為歷史背影,英雄們正在逐漸凋零。
而甘建華在“后記”中說到,“我所寫的并非《柴達木文事》一書的三百余則筆記,十四五萬文字,而是八百余則筆記,四十萬字左右,涉及千余人事。”現(xiàn)在,我手中捧讀的這部奇書,都是之前未曾見諸任何媒介的珍貴史料,都是對柴達木文壇藝苑、先哲今賢最好的禮拜和紀念。從這個意義出發(fā),我站在遙遠的中國南海邊,對著西北天際的青藏高原,充滿激情地呼喊:有了詩家甘建華的秉筆書寫,柴達木沒有遺憾!
作者簡介:黃國欽(1954年生)齋號有蘭書舍,別署蘭舍,廣東潮州市人。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廣東省文聯(lián)主席團成員,廣東省作協(xié)主席團成員,廣東省書協(xié)會員,潮州市文聯(lián)主席、作協(xié)主席、書協(xié)名譽主席,文學創(chuàng)作一級。已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文藝報》、《作品》、《花城》、《紅巖》、《延河》、《散文》等發(fā)表小說、散文數(shù)百萬字,出版作品集《青春筆記》、《蘭舍筆記》、《花草含情》等11部,書法集1部,8部電視散文在央視、廣東電視臺播出并被譯成英、法語向海外播出,獲得中國當代散文獎、首屆秦牧散文獎、首屆廣東散文獎等。書法作品在《書法報》、《美術(shù)報》等專業(yè)報刊發(fā)表,廣為海內(nèi)外機構(gòu)和個人收藏。2012年5月,在潮州市博物館舉辦書法展。出版《黃國欽書法集》、《廣東作家書畫作品集·優(yōu)秀書畫作品》(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