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安羅盤:風水流轉千百年
吳水森展示他制作的羅盤
雖然中國漢字有千千萬,但“最神”的只有8個可以代表古人最敬畏的天、地、山、澤、雷、風、水、火,還能代表方位、陰陽、時節(jié)、男女。那就是風水羅盤上八卦層中的8個字——乾、兌、離、震、巽、坎、艮、坤。
在中國古代,有一種玄奇、神秘的職業(yè)叫做風水師。在傳說中,他們可以查看地脈、分金定穴,還能知吉兇、卜未來,有鬼神莫測之機,而這些,全來自他們手中的法器——羅盤,以及他們使用羅盤的經驗。
在古代,羅盤也叫做“羅經”,有指南和宅基測定的作用,被廣泛用于航海、勘察、探險、旅行、軍事等方面。
但是,羅盤不同于一般的指南針,其周圍配上八卦、陰陽、五行后,對氣場的感應比指南針更加靈敏,古圣賢按照羅盤天池內的異常動作,來推斷其處氣場可能發(fā)生的變化,即奇針八法。如:
一、搪針:指針擺動不定,不歸中線。斷為此地有怪石深潭,居之有禍,若針在巽巳丙位泛動,則九尺之下有古板古器等,居之出酒色女子,巫師、孤寡貧困之人。
二、兌針:針頭上突,又稱浮針,說明有陰氣介入,但此為善陰,不是自家已故先人,就是福神護法。
三、沉針:針頭下沉。說明有陰氣介入,此陰非惡陰,但為冤死或非正常死亡者,會使常人感到不適。
四、轉針:指針轉而不止。惡陰介入,怨恨之氣徘徊不停,居住必有傷害。
五、投針:指針半浮半沉,或上浮不達頂,下沉不達底。地下有墳墓,居之必多哭,且需防官司口舌。
六、逆針:針歸中線不順,或針頭斜飛。此地出忤逆之人,并人財兩敗,無風水可言。
七、側針:針已靜止,但不歸中線。此地為神壇古剎,住家不可。
八、正針:無異樣且不偏不斜,此地為正常之地,可以考慮其他方面而斟酌用之。
“奇針八法”雖然解釋涉及到怪力一說,但是勘察地理者不可不明。隨著現代人對于風水的研究越來越深,而遇見的各種事情,卻是非常理和已知科學能夠解釋的。那么,這么神奇的東西到底是怎么誕生的呢?
1000多年前,南唐國師何溥被貶到徽州休寧縣。何溥到任后,發(fā)現休寧縣經常被新安江的水患威脅,曾為南唐國師的他,心懷百姓,于是動用了自己最擅長的風水堪輿之術,率領百姓將縣址遷到高處,筑好城墻。從此之后,休寧縣果然免于水患。修好城,何溥看到休寧縣的風景秀麗,起了歸隱之心,于是掛印辭官,在山中結廬而居,經常到處游歷。
據說何溥在徽州一帶游歷時,經常為人選擇墳墓位置,他的風水之術也在徽州流傳,他最常用的羅盤,也流傳到了休寧縣的萬安鎮(zhèn),成為這個古鎮(zhèn)的重要產業(yè),萬安附近盛產的虎骨木,成為制作羅盤的上好材料。宋朝之后,萬安成為中國羅盤制造的中心之一,博得了“徽盤”的盛名。萬安鎮(zhèn)出產的羅盤,一直是歷代著名風水師的“御用”產品,如明代風水師游元禮、清初堪輿大師蔣平、清朝風水大師馬泰青等人,所使用的羅盤都是萬安羅盤。
萬安的羅盤以吳魯衡、方秀水和胡茹易三家最為知名,但真正讓萬安羅盤名揚天下的,是曾在“方秀水羅經店”里學過藝的小學徒吳魯衡。
吳魯衡羅經店坐落于萬安老街口,是一棟門墻比周圍高幾分的老宅,門口有著突兀的木質門楣,門楣前有一對紅木柱,柱上有一副對聯:保無北轍南轅客,信有經天緯地才。橫批是“吳魯衡羅經老店”,顯得氣勢逼人。
如今的羅經店的門檻有一尺高,店內的空間不大,只有20多平米,大堂正中擺著一張小桌,桌兩邊各擺一把交椅。桌椅后面掛著一幅畫像,是一位身著長袍馬褂的男子。在大堂里還站著一位清瘦的老人,在擺弄羅盤。這個清瘦的老者名叫吳水森,是這家羅經店的第七代傳人,而畫像上書生模樣的男子,便是創(chuàng)始人吳魯衡。
羅盤的發(fā)展,和時代環(huán)境息息相關。元朝時兵荒馬亂,羅盤業(yè)陷入沉寂,明朝時經濟發(fā)達,羅盤業(yè)因此興盛起來。在那個風云激蕩的時代,萬安羅盤被三寶太監(jiān)鄭和帶上寶船,當做“導航儀”使用,指引著龐大的艦隊七下西洋。
吳魯衡創(chuàng)立羅經店時,正值徽商鼎盛之際,崛起的徽商借新安江水路之利,通富春江、錢塘江入海,把商業(yè)版圖擴展到了全國?;丈虃兊教幋笈d土木,他們特別重視風水,因此萬安羅盤在此時便開始大顯身手,成為商人們手中的“香餑餑”。
能讓萬安羅盤取得如此成績的,是精湛的制作工藝。在眾多手工藝行當中,羅盤的制造者一直非常神秘——這是一個由木匠、漆匠、書法師等不同專長的人組合而成的群體。
里堂作坊的一樓空間巨大,被木板分隔成6個小房間,就如同現代辦公室的隔子間那樣。每個小房間設有一個工作臺,工作臺上放有一盞臺燈,6位師傅就坐在臺燈下伏案制作羅盤。這6個小隔間里分別進行的,是羅盤制作的6道工序:制坯、車圓磨光、分格、書寫盤面、上油、安裝磁針。中間空出的部位,是一個采光用的天井,與天井相對的地面,則是小橋流水。
“羅盤是給風水師看風水用的,制羅盤的地方,風水自然不能差。用模板圍起各個工序間,讓師傅們有相對獨立的工作環(huán)境,只留中間一個空缺,既便于采光,又利于負責各個工序的師傅們相互溝通。而中間的小橋流水,則讓室內工作者產生融入自然之感!”吳水森講起作坊的設計理念頭頭是道,在他眼中,風水不是怪力亂神的把戲,而是新的室內設計學理念。
羅盤的制作工序中,取材、鋸板都是體力活,從制坯開始,后面的工序一道比一道復雜。制坯時,需要考慮到木材收縮變形對羅盤的影響,防止這種測量儀器出現誤差;書寫盤面要按照一定的順序,從內到外書寫五行八卦、干支甲子、節(jié)氣方位到天文歷法,涉及天文、哲學、書法等各方面的知識;吳水森書寫羅盤時,往往寫到第三個字就進入了老僧入定的狀態(tài),一言不發(fā),沉思之后才緩緩下筆,一個盤寫完,往往已經過去了半個多小時。
書寫好的羅盤送回作坊“二?!焙?,上完油就要開始進行羅盤制作最核心的“安裝指針”工序。羅盤作為一種精密儀器,對于安裝磁針有著嚴格的要求。
安完磁針,吳水森經常會拿起新裝的羅盤邊走邊晃動,然后回到案臺前,拿起一塊成品羅盤,看著兩塊羅盤磁針方位合一,才心滿意足地回到大堂,坐在交椅上,對著祖先吳魯衡的畫像長吐一口煙,就像心中放下了一塊石頭。
傳承300多年的吳魯衡羅經店,曾借助徽商迅猛的勢頭,獲得了巨大的發(fā)展空間。吳魯衡羅經店的大堂靠右處擺了幾個玻璃櫥窗,擺滿了相冊,相冊里是各式證書和獎狀。其中一張用繁體字書寫的獎狀,落款是“民國四年”,表彰的是吳魯衡羅經店所產的羅盤和日晷,參加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得金獎一事。
但是在“文革”時期,受徽州人尊敬的風水師一夜間從天堂跌到地獄。上世紀90年代,吳水森重開了羅經店,這也是萬安鎮(zhèn)首個重開的羅盤作坊。如今,20多年過去了,吳水森已經變成了花甲老人,羅盤的手藝也交到了他30歲的兒子吳兆光身上。吳兆光的心里對這門手藝的傳承有著擔憂,他說:“店里現在一共20個人,基本上都是老人,幾乎沒有年輕人。羅盤的加工生產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即便一塊中等尺寸的羅盤,從取材到加工完成也需要45天,很少有人能有這個耐性。而且,做羅盤要求對書法、易學等有著深刻的理解,現在的年輕人哪有心思來學這個……”
同時,羅盤也像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面臨著原材料枯竭的困境。制作羅盤的木料只有兩種——銀杏樹和虎骨木。但隨著現在對古樹、名木保護力度的加大,可選的材料逐漸捉襟見肘,銀杏樹是國家保護樹種,不可能大量采伐,而虎骨樹成長緩慢,如今在當地也很難找到。
多年來,吳家的羅盤最大的買主是風水師。到吳水森手上,除了少部分被海外的風水師買走外,更多的變成了一種文玩,被對堪輿學感興趣的文化人收藏。但是繼續(xù)往下傳,萬安羅盤上的“風水”味就更淡了。“兒子開了一家‘吳魯衡羅經老店’網店,據說都是一些小年輕購買。問為什么買?說是擺一家放在家里,或者在聚會時拿出來‘秀’一下,很酷?!?/p>
(《青年商旅報》2015.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