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旺余+馬越雁+曹斌+夏巧梅
摘 要 任何一個完整的組織體系,上下級之間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合作、共生共長的關(guān)系。上下級關(guān)系和諧,成員各顯所能,各盡其職,運行效率高效;反之成員關(guān)系緊張,相互推諉,各自為戰(zhàn),運行效率低下;如果上下級相互猜忌,缺乏信任,團隊就會失去戰(zhàn)斗力。本文通過歷史事件的剖析,研究非典型上下級關(guān)系,共患難易、同富貴難,從而提出組織內(nèi)上下級處理人際關(guān)系時,要進行有效溝通、放低身段,增強互信,化解猜忌,構(gòu)筑團結(jié)合作、信任和諧的良好工作環(huán)境,實現(xiàn)事業(yè)的發(fā)展,實現(xiàn)共同的理想。
關(guān)鍵詞 歷史溯源 功臣被殺 前車之鑒
中圖分類號:K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10.073
Abstract There is a complete system of organization, the upper and lower levels of interdependence, mutual cooperation, symbiotic symbiotic relationship.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superior and subordinate, members do their job, high efficiency; whereas members of tensions, mutual shuffle, conflicts, inefficient operation; if the upper and lower levels of mutual suspicion and lack of trust, team will lose combat force. The through analysis of historical events, the atypical subordinate relationship, comorbid difficult, difficult with the wealth, thus put forward the lower handl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within the organization to communicate effectively, a lower figure, enhancing mutual trust, resolve the suspicion, build unity and cooperation, trust, harmony and good working environment, realize the cause of development, to achieve the common ideal.
Keywords history; hero was killed; warning taken from the overturned cart in front
任何一個團隊,作為一個完整的組織體系,組織成員之間必然存著上下級關(guān)系,其本質(zhì)是一種相互依存,相互合作、共生共長的關(guān)系,上級需要下級的拼搏以達成管理目標,下級也需要上級的提攜以完成發(fā)展目標,上下級關(guān)系和諧,成員各顯所能,各盡其職,運行效率高效;反之成員關(guān)系緊張,相互推諉,各自為戰(zhàn),運行效率低下;如果上下級相互猜忌,缺乏信任,團隊就會失去戰(zhàn)斗力。本文試圖通過剖析歷史上君臣因相互猜忌而引發(fā)的歷史悲劇,提出重構(gòu)上下級關(guān)系的歷史之鑒。
1 相互猜忌之歷史溯源
猜忌即猜疑、忌妒。在《后漢書·申屠剛傳》首次出現(xiàn):“平帝時,王莽專政,朝多猜忌?!蹦铣簞③?《文心雕龍·指瑕》:“近代辭人,率多猜忌?!倍隈T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五回:“群臣奏曰:‘依臣等公議,王不委質(zhì),無以釋鄭伯之疑;若獨委質(zhì),又使鄭伯乖臣于之義。莫若君臣交質(zhì),兩釋猜忌,方可全上下之恩?!敝茑嵔毁|(zhì)在左丘明《左傳·隱公三年》中也有描述。
東周自平王東遷立國,天下大亂,禮崩樂壞,連姬姓的天子宗室忠心輔佐程度也在下降。鄭莊公是平王的卿士。平王想分權(quán)給虢公,鄭莊公怨恨平王。平王說:沒有做想分權(quán)于虢公的事情。并用交換人質(zhì)以證互信,即平王的太子狐到鄭國做人質(zhì),莊公的兒子忽到周王室做人質(zhì)。莊公作為周平王的下級,周平王作為上級想分權(quán)給虢公,是其權(quán)限內(nèi)的事情,莊公敢于埋怨周平王。周平王競還要解釋,解釋不行,還要交換人質(zhì)來保證信用。充分體現(xiàn)當時群雄紛爭,爾虞我詐,天子地位一落千丈。
君子說,信用不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盟約抵押作用不會太大。只有開誠布公、互相諒解地做事情,用“禮”加以約束,即使什么都不抵押,天下也不能離間他們?!岸Y”和“信”是做人的根本,是克服猜忌的良藥。人與人之間,國和國之間,以禮相待,相互信任,才能更好的合作和發(fā)展。否則,就算“周鄭交質(zhì)”,結(jié)果仍然是“周鄭交惡”??v觀現(xiàn)代社會由于功利性太強,“禮”“信”缺少,各種各樣信任缺乏的事件時有發(fā)生,為了蠅頭小利,爾虞我詐,勾心斗角,真是令人痛心。
培根在《論猜忌》中對猜忌做了精辟地論述:“猜疑之心猶如蝙蝠,它總是在黃昏中起飛。這種心情是迷陷人的,又是亂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敵友,從而破壞人的事業(yè)。猜疑易使君王變得暴戾,使做丈夫的產(chǎn)生嫉妒之心,使智者陷入重重困惑?!?/p>
2 相互猜忌之功臣被殺
在這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拼搏不止,涌現(xiàn)了許多偉大的歷史人物,無論是變幻莫測的政治權(quán)變,還是錯綜復(fù)雜人際關(guān)系,無不體現(xiàn)著精湛的智慧。在這歷史演變的進程中,人際關(guān)系處理方式特別引人關(guān)注,而君臣關(guān)系作為非典型上下級關(guān)系更為突出,君臣之間相得益彰,各取所需,共享其成,其樂融融者有之, 如東漢光武帝劉秀之“云臺二十八將”、唐太宗李世民之“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供人頂禮膜拜,傳為千古美談;但也有君臣患難與共成功后,兔死狗烹、鳥盡弓藏,血雨腥風(fēng)者更有之,漢高祖劉邦稱帝后誅滅功臣,殺韓信、殺彭越、殺英布、殺一個又一個,明太祖朱元璋平定天下后,編織郭恒案、胡惟庸案、藍玉案,以謀反和株連為名,殺一批又一批,被殺有10萬之余,僅湯和等數(shù)人幸免。一句蔽之君臣共患難易,同富貴難。
劉朱二人雄才大略、人中之龍,為?;蕶?quán),大肆殺戮功臣,原因很多,有主觀原因,有客觀原因;有出身問題,有政治需要,但其中相互猜忌不失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正所謂“君臣不可疑,疑則為亂,故君疑臣則誅,臣疑君則反。若臣疑于君而不反,復(fù)為君疑而誅之;若君疑于臣而不誅,則復(fù)疑于君而必反。”
3 相互猜忌之前車之鑒
3.1 有效溝通,是化解相互猜忌的必要手段
要進行有效溝通,必須善于創(chuàng)造一種讓成員無話不談的環(huán)境,必須知道說什么,即明確溝通目的;必須知道什么時候說,即掌握好溝通時間;必須知道對誰說,即明確溝通對象;必須知道怎么說,即掌握溝通方法。在這里以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quán)”來分析有效的溝通所發(fā)揮的積極意義。
先創(chuàng)設(shè)無話不談的環(huán)境(晚宴、酒到微醺處、僅剩鐵桿幾人)建隆二年七月初九晚朝時,宋太祖把石守信、王審琦、高懷德等高級將領(lǐng)(明確溝通對象)留下來晚宴,當酒喝到最高潮的時候(把握溝通時間),宋太祖突然讓侍從全部退下,很憂傷地對大臣們說:如果沒有你們支持和幫助,我就做不了皇帝,心中很是感激。但是做皇帝也太難了,還沒有以前做節(jié)度使時快樂,我整天都不敢無憂無慮睡覺呀!石等人驚慌失措,忙叩頭問原因,宋太祖又說:誰不想當皇帝呀?你們縱然不想做,但你們部將想要富貴天下,如果把黃袍披到你身上,到時就由不得你做主了(明確溝通的目的)。這一番話,軟中有硬,將領(lǐng)知道太祖已猜忌他們,便交出了兵權(quán)。
正是宋太祖與諸位大臣的有效溝通,以高官厚祿為條件,解除將領(lǐng)們的兵權(quán),保全了功臣,成就了名聲,是明智之法、睿智之舉,有效防止分裂割據(jù)局面出現(xiàn),加強中央集權(quán)統(tǒng)治,結(jié)果是富有成效的,為宋朝經(jīng)濟、文化的高度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良好條件。
3.2 放低身段,是化解相互猜忌的有效策略
放低身段做人是大智慧。低姿態(tài)往往可以保全自己不受傷害。森林里,大象們?yōu)榱松?,不得不東躲西藏躲避獵殺,仍難逃厄運。但奇怪的是,有一頭沒有象牙的公象,卻能從容而悠閑生活,其原因競是因為沒有象牙。收斂鋒芒,掩飾自己,別人才會更愿意和善地與你相處,就像那頭公象一樣,沒有長牙,反而能在獵人的槍口下平安地生活。
漢三年,楚漢戰(zhàn)爭期間,劉項在滎陽相持。受命管理關(guān)中的蕭何干得風(fēng)聲水起。劉邦多次派使者慰問蕭何,蕭何門客鮑生提醒他大王對他起了疑心并讓蕭何把子孫、族人中能夠打仗的全送前線去讓漢王消除猜忌。蕭何計誅韓信后,劉邦對他恩寵有加,封邑進爵。蕭何門客召平卻認為皇上是在懷疑他,勸他辭封邑,拿出家財,劃撥進入國庫。同年秋,英布謀反,劉邦親自率兵征討。劉邦身在前方,每次見后方使者都要問:“蕭相國在做什么?”召平立即勸說蕭何賤價強買民間田宅,故意制造出壞名聲,讓皇上放心。
劉邦和蕭何私交極深,為什么還猜忌蕭何?蕭何與張良、陳平不同,張良、陳平在劉邦身邊出謀劃策,只是參謀,沒有實權(quán)。蕭何管理一個完整的王國,精明能干,為了能讓劉邦徹底放心,蕭何放低身段,有效的化解了猜忌。
3.3 架構(gòu)互信,是化解相互猜忌的不二法門
互信意即兩個人,兩個獨立體相互信任。信守諾言,互信不疑,被古人奉之為處世恒常不變的美德??鬃诱f:“與朋友交,言而有信”。信,是信用,說到做到,一諾千金;更是信任,以誠相待,赤誠相投。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F(xiàn)代開明的社會在形成社會秩序時,社會成員間的互信是必需品,人們無法期望人與人之間都是君子之交,但是因互信缺失而破裂的人際關(guān)系就會上升為社會的信任危機,其誘因是“利益本位”的社會秩序。它動搖了許多社會成員的道德底線,扭曲了本應(yīng)正常的價值體系,破壞了社會成員間信任的基礎(chǔ)。因此必須架構(gòu)社會成員互信以化解猜忌,實現(xiàn)社會的良性發(fā)展。
官渡之戰(zhàn)后,曹操在袁紹大本營內(nèi)清點文件檔案時,發(fā)現(xiàn)其私人信件中有許多中央政府官員向袁紹表態(tài)站隊的信件,甚至還有自己統(tǒng)率軍隊中的將軍。而曹操燒掉了全部信件。其實,東漢光武帝劉秀也曾燒過。時任大司馬的劉秀,攻陷假冒皇帝劉驁兒子王郎首都邯鄲后,在清點王郎政府文件資料檔案時,發(fā)現(xiàn)有幾千封自己部下寫給王郎的信件,他們在信中除了表達效忠王郎外,還對劉秀進行人身攻擊。而劉秀集合所有將領(lǐng),當著大家的面,一把火將信件全部燒毀。由此可知,擁有智謀的大有人在;擁有寬廣胸襟的也大有人在;而同時擁有兩者的就不多了,這就是劉秀、曹操成為英雄人物的主要原因。燒信事件給我們啟示是,作為一個團體的領(lǐng)頭雁,僅有智慧是遠遠不夠的,需要有寬廣的胸懷;要有帶卓絕的領(lǐng)導(dǎo)藝術(shù),燒掉所有信件,可以消除猜忌,可以使背叛之人安心,死心塌地跟著干。
任何社會組織系統(tǒng),都面臨著如何處理好上下級關(guān)系問題,這就需要組織成員去進行有效地溝通、放低身段,增強互信,化解猜忌,構(gòu)筑團結(jié)合作、信任和諧的良好工作環(huán)境,實現(xiàn)事業(yè)的發(fā)展,實現(xiàn)共同的理想。
參考文獻
[1] (英國)弗朗西斯·培根.論人生·論猜忌.
[2] (南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
[3] (漢)司馬遷.史記·蕭相國世家.
[4] (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