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傳彬
人文貴州,五彩繽紛
呂傳彬
以前對貴州的印象多來自教科書,如“地?zé)o三里平,天無三日晴,人無三兩銀”,但此次我在貴州的三天中,所見到的并非完全如此。
貴州古稱夜郎國,位于云貴高原的東部,地勢西高東低,平均海拔約1100公尺,氣候濕潤多雨;全年平均下雨日在160天以上。全省地貌包括高原山地、丘陵及盆地,其中山地與丘陵約占總面積的93%,且多屬喀斯特地質(zhì)(一種露出地面的巖溶地質(zhì);約占全省面積62%)??λ固氐刭|(zhì)的特徵是地表崎嶇,土地貧瘠。因此上述評語的來源,可能就是基于地理原因。
不過,若論人文景觀,貴州其實并不輸于廣西桂林一帶,不但山川秀麗,而且還有豐富的風(fēng)土文化。因是一個多民族區(qū)域,所以更凸顯出其風(fēng)俗文化的不凡。
貴陽是個山城(僅次于重慶的中國第二大山城),路面高低起伏很大,所以街上看不到騎腳踏車的。車子在文昌路附近停下,因為這里有三個著名景點:文昌閣、陽明祠、甲秀樓。
文昌閣在南民區(qū)老城墻一帶,其實就建在東邊的老城墻上,原是一座道教寺廟,現(xiàn)是一個錢幣博物館。閣分三層,始建于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清朝歷代皇帝都曾予以維修擴建,內(nèi)供掌管文運功名的文魁星。文革期間此處曾遭到嚴重的破壞,因此維修不斷,我們到達時僅有部分開放。
陽明祠坐落在貴陽扶風(fēng)山麓,始建于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是一個依山而筑,包括一寺(扶風(fēng)寺)、二祠(王陽明祠、尹道真祠)的建筑群。明正德三年(1508年)王陽明因為得罪了宦官劉瑾,被貶到貴州龍場驛。他在困苦的環(huán)境下,經(jīng)過了苦思,在此提出了著名的“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學(xué)說,這就是哲學(xué)史上有名的“龍場悟道”。正德五年(1510年)他離開了貴州。他在貴州雖只有三年,但對貴州的文化教育發(fā)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甲秀樓始建于明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是當(dāng)時貴州巡撫江東之為了提高文化,本著 “科甲挺秀”的期望而建。后來貴陽果然人才輩出,而且前后出了三個狀元。
舊樓早已毀,今日的甲秀樓,建于清宣統(tǒng)元年(1909年),坐落在南明河中的一塊大石頭上,是一座三層四檐四角木結(jié)構(gòu)的閣樓,高約23公尺,樓前有一座造型非常漂亮的浮玉橋(原稱九孔玉橋,現(xiàn)只剩下七孔)。這一帶環(huán)境十分幽美,閣樓與浮玉橋下流水潺潺,沿著南明河岸滿栽垂柳,不遠處是貴陽新市區(qū)的高樓大廈,新舊融合,構(gòu)成一幅相當(dāng)特殊的景觀。
在離開貴陽前,我去了位于貴陽市西北角黔靈山中的黔靈公園,這是一個4A級的風(fēng)景區(qū),有黔靈第一山之稱的黔靈山,擁有多種稀有花草樹木。走進公園,到處都是參天大樹,圍繞在蒼翠樹木間的黔靈湖,水流緩緩,許多可愛的獼猴在樹林中跳來跳去,為公園添了不少靈秀之氣。
這里也是近代史上的著名地點:園中的麒麟洞曾是軟禁西安事變重要人物張學(xué)良與楊虎城之處。麒麟洞原名唐山洞,是公園中的一個溶洞,洞內(nèi)因有一塊造型酷似麒麟的大鐘乳石而得名。1941年及1949 年,張學(xué)良與楊虎城曾先后被軟禁于此。1996年在洞的對面建了一座紀(jì)念館,里面展出許多歷史照片。
青巖古鎮(zhèn)在貴陽南郊花西區(qū),距離貴陽市區(qū)29公里,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已有600多年歷史的文化古鎮(zhèn),居民以漢族為主,占61%,少數(shù)民族中以苗及布依族占最多。
明初為了控制西南邊陲,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在青巖建青巖屯。洪武十四年朱元璋派30萬大軍遠征滇黔,大批軍隊在黔中腹地設(shè)置崗哨屯田,青巖屯逐漸發(fā)展成一個軍民同住的鎮(zhèn)堡。
從明到清這里一直是邊關(guān)軍事重鎮(zhèn),也是一個文化很高的小鎮(zhèn),貴州第一個狀元就出自這里。此外,小鎮(zhèn)還是一個佛、儒、道、基督、天主教并存的多宗教區(qū)。
古鎮(zhèn)有完整的城墻及東西南北四個城門,鎮(zhèn)內(nèi)有許多名勝古跡。我們從北城門進去,主街叫石板街,顧名思義,路上鋪的全是石板。
古鎮(zhèn)地理環(huán)境屬典型喀斯特地貌。層層巖石堆積而成的山丘,有用不完的石材,因此無論是城墻、道路或房屋幾乎全用青石板筑成。遠遠望去,一片青灰色,頗符合鎮(zhèn)名。小鎮(zhèn)古色古香,又非常樸實。
沿著石板街,店鋪與攤販一個連著一個,賣的東西五花八門,從銀飾、蠟染、鞋墊到各種風(fēng)味小吃。尤其是后者,真是包羅萬象,有豬蹄、香腸、油餅、臭豆腐、血豆腐(外觀嚇人,但據(jù)說風(fēng)味絕佳)、豆腐干、麻花、年糕等。
我們在一家叫“好名堂”的餐館吃午飯,嘗到了許多地方風(fēng)味菜,例如青巖鹵豬腳、炒青巖豆腐、糕耙稀飯、蒜泥野菜、酸菜土豆湯(當(dāng)?shù)靥刂频乃岵耍┑?,貴州人嗜辣,所以每樣菜肴多少都有點辣味。
飯后參觀黔繡博物館,展出的全是各民族的繡品,有縐繡、云紋繡、纏筋盤繡及花卉富貴等,不下50多件。黔繡又稱毛南族夜郎繡。用絲絨線做材料,繡的方法有30多種,圖案一般色彩鮮艷、構(gòu)圖大方、短針細密、變換豐富,并富有立體感。題材大多以花草樹木、動物及吉祥物為主。
萬壽宮,是一個建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的道觀。因是江西人所建,所以這里也是江西會館。宮內(nèi)供奉倡導(dǎo)“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許真君。整座道觀分成正殿、配殿及廂樓。建筑相當(dāng)精美,尤其是整木空雕的工藝品。文革時期道觀曾受到嚴重的破壞,宮內(nèi)文物盡失,現(xiàn)在所看到的是2002年修復(fù)的。
離開青巖古鎮(zhèn),車子轉(zhuǎn)去貴州中部安順市平壩縣的天臺山伍龍寺及天龍屯堡古鎮(zhèn)。平壩縣是一個地勢比較平坦,河流縱橫的區(qū)域,也是貴州物產(chǎn)豐富的地區(qū)。車子駛上高速公路,連過三個隧道后,眼前出現(xiàn)一片青黃原野,青的是莊稼,黃的是菜花。梯田狀的原野上,散落著許多孤峰。貴州與桂林一帶雖同屬喀斯特地貌,但山的形狀卻有不同,桂林是山連山,貴州則是一個個獨立的窩窩頭狀孤山。安順一帶,居民以布依族為主,白墻黑瓦是其房屋的特色,在空曠的原野中充滿了安詳。
有黔南第一山之稱的天臺山,位于貴州安順市平壩縣的西南,因形狀像一個蠟燭臺而得名,是座高約70公尺的石灰?guī)r孤山,海拔1400公尺。山的東、西、南三面都是絕壁,只有北面是一個陡坡。
伍龍寺貼著巖壁,建在山頂上,順著北面陡坡的階梯才可以進入。伍龍寺因屋頂有五條龍而得名,又稱清凈禪院,建于明萬歷十八年(1590 年),占地1200平方公尺,是一座佛、道、儒并存的寺廟;前佛殿,后玉皇閣,清朝時還辦過學(xué)館。
伍龍寺有四道山門,其中第三道最為壯觀,兩側(cè)有對聯(lián),寫的是:“云從天出天然石峰天生就,月照臺前臺中勝景臺上觀?!睂⒐艅x的勝景全形容出來了。
快到山頂時,不遠處的一塊大巖壁上寫著“大觀在上”,意思是說,再上去就是寺廟了。山上的廟宇依著山勢層層而上,蓋得飛檐翹壁,屋頂尤其漂亮。伍龍寺名字中的五條龍,分踞在大佛殿頂上兩條、東西兩廂頂上各一條、倒座房(和大殿相對的南房)上一條。這些龍的造型相當(dāng)傳神,龍尾翹起的樣子很像個鳳頭。
用石材建成的大廟,最特殊的是窗子都很小。加上四周用石塊砌成的保護墻,整座廟宇外觀像一個碉堡。據(jù)說此廟的建筑與距天臺山2公里的天龍屯堡是一個體系,都是明朝為鎮(zhèn)守邊關(guān)所建的堡壘式建筑。
第一座大殿是大佛殿,里面供奉釋迦牟尼佛。大殿左右各有一個配殿,從配殿下去是一個天井。大殿后面的玉皇閣供玉皇大帝。從玉皇閣出去是祖師殿,再往上是望月臺,也是整座廟宇最高的地方。
從小巧玲瓏的望月臺看出去,真有“一覽眾山小”的感覺。這些建筑的另一巧妙處是,各個殿堂之間全以天井相連,似乎所有的殿堂或天井都能互通,有時還真弄不清楚方向。
后殿及倒座房有許多房間,其中一間存放著吳三桂的朝服、朝笏和腰刀等。據(jù)說吳三桂在去云南前,曾來此探望他在此出家的叔父,離去時留下這些東西作紀(jì)念。
天龍屯堡古鎮(zhèn)位于平壩縣群山中的一個山坳里,
距離貴陽72公里。因為地處進入云南的要道,這里從元代起就是滇黔順元古驛道上的重要驛站,當(dāng)時叫做飯籠驛。
明初朱元璋實行屯田戍邊政策,在江浙招募兵士派往西南,其中駐守貴州的部分,把飯籠驛改建成了一個具有完善軍事防御功能的屯堡(即天龍屯堡)。
現(xiàn)住在屯堡中的居民,大多是當(dāng)時戍邊人的子孫,至今已繁衍了20多代。時至今日,他們?nèi)源┲鞔姆b,保留著許多明朝習(xí)俗與語言,有自己的學(xué)堂與文化,因此他們自稱是真正的漢人,一般則稱他們屯堡人。走進古鎮(zhèn),有身著淺藍色及上貼花邊明朝衣服、腰系織錦絲帶、足穿尖頭繡花鞋(鞋尖中,以前藏有刀片,婦女可用來自衛(wèi))的當(dāng)?shù)貙?dǎo)游“小娘娘”(未婚少女)來接待我們。跟隨她游覽在大街小巷之間,欣賞著逝去歲月中的文化古跡。
與青巖古鎮(zhèn)及伍龍寺一樣,鎮(zhèn)上的古建筑幾乎全用石頭砌成。街道中雖然有幾條比較寬敞的,但是許多是縱橫交錯的巷子。巷道的特徵是全用大石塊砌成,建得狹窄又堅固,充滿了隨時備戰(zhàn)的功能,遇有戰(zhàn)爭絕對是易守難攻。在眾多巷道中,最老最典型的一條御敵巷道叫做九道坎(有九層臺階的意思),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天龍屯堡古鎮(zhèn)因為是一個軍營式的鎮(zhèn)子,處處表現(xiàn)出來的也都與軍事有關(guān),甚至是地方戲劇。小娘娘帶我們看的一場“地戲”,就帶有濃厚的軍事趣味。
地戲表演者沒有舞臺,就在地面上演,所以叫地戲;也因為沒有舞臺,為使觀眾都能看清楚,于是把面具戴在頭上。表演的形式與明初的跳軍儺(出征祭典)類似,以唱和舞來表達故事。戲的內(nèi)容,自然是忠臣義士報國殺敵的英雄故事。
順著古鎮(zhèn)小巷漫步,涼風(fēng)徐來,令人不禁發(fā)起思古之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