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淑敏
拒絕是一種權利,就像生存是一種權利。古人說,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這個“不為”,就是拒絕,人們常常以為拒絕是一種迫不得已的防衛(wèi),殊不知它更是一種主動的選擇。
縱觀我們的一生,選擇拒絕的機會,實在比選擇贊成的機會要多得多。因為生命對于我們只有一次,要用唯一的生命成就一番事業(yè),就需在千百條道路中尋覓僅有的花徑,我們確定了“一”,就拒絕了九百九十九。
拒絕如影隨形,它是我們一生中不可分離的密友。我們時時刻刻生活在拒絕中,它出現(xiàn)的頻率,遠比我們想象的頻繁。
拒絕的實質(zhì)是一種否定性的選擇。拒絕的時候,我們往往顯得過于匆忙。
我們在有可能從容拒絕的日子里,膽怯而遲疑地揮霍著光陰。我們推遲拒絕,我們懼怕拒絕。a我們把拒絕比作困境中的背水一戰(zhàn),只要有一分可能,就如鴕鳥式地縮進沙礫。殊不知當我們選擇拒絕時,更應冷靜和周全,更應有充分的時間分析利弊與后果。
拒絕的本質(zhì)是一種喪失,它與溫柔熱烈的贊同相比,折射出冷峻的付出與擲地有聲的清脆,更需要果決的判斷和一往無前的勇氣。
b拒絕不像選擇那樣令人心情舒暢,它森嚴的外衣里裹著我們始料不及的風刀霜劍,像一種后勁很大的烈酒,在漫長的夜晚,使我們頭暈目眩。
于是我們本能地懼怕拒絕。我們在無數(shù)應該說“不”的場合中沉默,我們在理應拒絕的時刻猶豫不決。我們推遲拒絕的那一刻,夢想拒絕的冰冷體積,會隨著時光的流逝逐漸縮小以至消失。
可惜這只是我們善良的愿望,真實的情境往往適得其反。我們之所以拒絕,是因為我們不得不拒絕。
c不拒絕,那本該被拒絕的事物就像菜花狀的腫瘤,蓬勃地生長著、彌散著,侵襲著我們的生命,讓它一天比一天更加難以救治。
拒絕是苦,然而那是一時之苦,陣痛之后便是安寧。不拒絕是忍,心上一把刀。忍是有限度的,到了忍無可忍的那一刻,貽誤的是時間,收獲的是更大的痛苦與麻煩。
拒絕是對一個人膽魄和心智的考驗。因為拒絕,我們將傷害一些人。這就像春風必將吹盡落紅一樣,有時是一種行進中的必然。如果我們始終不拒絕,我們就不會傷害別人,但是我們傷害了一個跟自己更親密的人,那就是我們自己。
拒絕的味道,并不可口。當我們鼓起勇氣拒絕以后,憂郁的惆悵伴隨著我們,一種靈魂被擠壓的感覺,久久揮之不去。
因為懼怕這種難以言說的感覺,我們有意無意地減少了拒絕。
在人生所有的決定里,拒絕是屬于破壞而難以彌補的粉碎性行為。這一特質(zhì)決定了我們在拒絕的時候,需要格外地鎮(zhèn)定與慎重。
然而,拒絕事物的決定一旦做出,就像打碎了的牛奶杯,不能復原。它凝固在我們的腳步里,無論正確與否,都不必在原地長久停留。
拒絕是沒有過錯的,該負責任的是我們在拒絕前作出的判斷。
當你發(fā)現(xiàn)生活中蘊涵著太多的苦惱,已經(jīng)迫近一個人能夠忍受的極限,情緒面臨崩潰的邊緣時,嘗試一下拒絕吧。
你也許會發(fā)現(xiàn),你以前不敢拒絕,是怕增添煩惱,d但是恰恰相反,拒絕像一柄巨大的梳子,快速地理順了雜亂無章的日子,使天空恢復明朗。
你會驚訝地發(fā)覺自己從復雜的包裝中清醒過來,喚起久已枯萎的童心,感嘆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自然之子。
(選自《知識窗》2016年第4期)
閱讀
訓練
1.作者寫作此文,是想告訴讀者一個什么道理?
2.為什么許多人本能地懼怕拒絕?
3.閱讀文中四處畫波浪線句子,說說這些論述有什么共同特點?如此論述有何妙處?
4.我們在作出拒絕的決定時,需要注意什么?
(王麗華 設計)
(參考答案見6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