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剛
黑格爾、馬克思那個時代,關(guān)于中國歷史的最系統(tǒng)的知識,都來自法國人馮秉正的《中國通史》。
明清時期來華傳教士數(shù)以百計,只有法國人馮秉正(J.de Moyriac de Mailla,1669-1748),因為編譯了《中國通史》而名垂青史。黑格爾(1770-1831)、馬克思(1818-1883)那個時代,關(guān)于中國歷史的最系統(tǒng)的知識,都來自他的這部書。
路易十四派了白晉、張誠、徐日升等6名“國王數(shù)學家”到中國,康熙十分滿意,還想邀請更多的這樣的學者前來大清。馮秉正就是以國王數(shù)學家的身份,被康熙皇帝邀請來華的。馮秉正出身于法國的一個貴族世家,1703年來到中國,先在廣州,后到北京,歷事康、雍、乾三朝。1748年去世,原葬于在北京海淀區(qū)彰化村(今藍靛廠附近),在其附近的正福寺出土的馮秉正墓碑,碑文用拉丁文和中文兩種文字書寫。馮秉正精通滿漢語言,熟悉中國古籍,曾通過對古代文獻的考證,堅決支持中國古史的真實性,但他最具深遠影響的貢獻是,出版了法文版《中國通史》。
這部書的法文書名,直譯是“中國通史,帝國編年史,馮秉正譯自《通鑒綱目》”。那么,這個《通鑒綱目》究竟是什么書呢?一般認為是朱熹根據(jù)司馬光《資治通鑒》改編的那本書。但是,朱熹《通鑒綱目》敘事到五代后周顯德年間(公元969年),而且缺少春秋以前部分。馮秉正《中國通史》則上起伏羲、黃帝,下到清代乾隆時代。作者所說的《通鑒綱目》顯然不是朱熹的本子。
有學者認為,該書卷8卷9講宋、元歷史,是馮秉正依據(jù)明代商輅等人編修的《續(xù)宋元資治通鑒綱目》為范本編輯而成。馮秉正中文雖精,是否有能力從商輅的原著中摘編出有關(guān)內(nèi)容,這是很可懷疑的。
馮秉正編撰《中國通史》歷時6年,于1730年完成,為7卷本。1737年將書稿寄回法國,盡管學術(shù)界一直對它感興趣并等待它的問世,這部書稿卻在里昂學院圖書館沉睡了30年。法國學者格魯賢(Abbé Jean Baptiste Grosier)受托整理出版書稿,并于1777-1785年間在巴黎分12卷付梓,并附地圖和說明圖。1785年格魯賢又出版《中國通史》第13卷,是他本人所撰《中國概述》。
法文版馮秉正《中國通史》第1卷除序言和評論外,是周穆王以前的中國古史的概述,起自伏羲、黃帝;第2-7卷講周穆王至唐末五代,這部分主要是依據(jù)朱熹的《通鑒綱目》編譯,且大體是從康熙后期譯成的滿文本《通鑒綱目》轉(zhuǎn)譯,但周威烈王之前(特別是公元前403年之前)的內(nèi)容,應(yīng)該另有來源。第8-9卷講宋、元歷史,過去一般認為是以明代商輅等人編修的《續(xù)宋元資治通鑒綱目》為范本。第10卷敘明事,第11卷述順治至乾?。?780年)間清事,雍、乾兩朝之事由格魯賢補寫。第12卷中有按字母順序排列的皇帝年號表,還有關(guān)于交趾支那與東京的歷史、地理論述,以及中俄邊境之爭,本卷作者是奧特拉耶?!吨袊ㄊ贰分幸舶芏唷稌?jīng)》的內(nèi)容,因此馮秉正也是為西方提供詳細《書經(jīng)》知識的第一位歐洲學者。
就在馮秉正從事編譯過程中,康熙年間出版了另外一部綱鑒體歷史著作,即《古文觀止》編者吳乘權(quán)主持編著的《綱鑒易知錄》。該書92卷,記述三皇五帝到元朝末年的歷史,大體相當于馮秉正《中國通史》前9卷的內(nèi)容?!毒V鑒易知錄》的明代部分另外編輯為明紀15卷,相當于馮書的卷10部分。卷11敘述清朝到乾隆年間的事情,這部分馮秉正沒有寫完,主要部分是格魯賢補寫的。
《綱鑒易知錄》康熙五十年(1711年)初次刊刻。而馮秉正《中國通史》則是1730年完成,1735前后翻譯成法文。這中間有20多年時間。我推測,作者法文本之所謂“通鑒綱目”,其實就是《綱鑒易知錄》的簡稱,該書構(gòu)成了《中國通史》前10卷的內(nèi)容。
黑格爾在孩童時代,恰逢《中國通史》出版,馬克思生活的19世紀,這部書都是 “中國史最完備之本”(費賴之的《在華耶穌會士列傳及書目》),甚至直到20世紀初,仍為關(guān)于中國歷史的各種敘述提供了最重要的基礎(ch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