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嘉勵
自從堯舜禹死后,夜不閉戶的時代一去不返。
各地的城市,都城、府城、縣城,四周圍起高墻,這是“城”。城外又圍以護城河,這是“隍”。如此合稱“城隍”,城里人總算有點安全感。
年代愈晚,距離堯舜禹時代愈遠(yuǎn),人心愈發(fā)不古。銅墻鐵壁不足以讓城里人睡個安穩(wěn)覺,于是,城內(nèi)又建起城隍廟,供奉當(dāng)?shù)氐氖刈o神。
兩宋時期,城隍廟就很普遍了,城墻也更堅固,土城改為磚頭城、石頭城。二者互為表里,是“兩手都要硬”的意思。
明太祖朱元璋以為還不夠穩(wěn)當(dāng),于是頒布全國性的祭祀城隍的制度,縣城以上的城市,一律建起城隍廟。新縣官到任,必須先到城隍廟報到,每月朔望,親率僚屬登門致意。
最親民的神是城隍,最親民的官是縣官。縣官不時輪崗,而城隍是固定的。杭州的城隍名叫周新,他登上神壇之前,可能是古杭州的某位英雄,而外地的城隍當(dāng)然又是外地的英雄。從此,一縣的治安、教化,陽間的部分,拜托流水的縣令,陰間的部分,則拜托鐵打的城隍。
縣城隍與縣官職責(zé)相等,所以,城隍廟的建筑規(guī)格,一般參照當(dāng)?shù)氐难瞄T。
城隍廟的制度是明朝定型的。當(dāng)時的社會不講規(guī)則,卻好講道德。“道德治國”是社會烏煙瘴氣的癥結(jié)所在。
最近,我去了鹽官城隍廟(鹽官是海寧老縣城),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城隍跟那時的父母官一樣,保家衛(wèi)國只是副業(yè),道德教化才是主業(yè)。
鹽官城隍廟,正殿供奉城隍,掌管世間善惡賞罰。東西兩廡,雕塑無數(shù),描繪成地獄的樣子。
閻羅王、黑白無常、大鬼小鬼,面目猙獰。這邊的奸夫被千刀萬剮,那邊的淫婦正被投入油鍋,更多的人被鋸成兩半,或者躺在石臼中,胸口被杵子搗了一個大窟窿,畫面怎么觸目驚心就怎么來??嚯y的人兒,犯了什么大錯?城隍廟門口,貼有一張“賞罰分明”的告示,道德戒條多如牛毛,很像當(dāng)年的功過格。
功過格是給自己做的道德賬本,分列日月,睡前記賬,月底結(jié)賬,功畫個圈,過打個叉。年復(fù)一年,功過相抵,功大于過的人滿心歡喜,期待善有善報。城隍廟內(nèi)的受刑人,都是“道德銀行”里資不抵債的人。
各地城隍廟,換湯不換藥。鹽官城隍廟今日的情形,正是當(dāng)年各地的典型場景,只是“破四舊”的時候,被砸得稀巴爛,多數(shù)地方已見不到了。
我不喜歡城隍廟,像我這樣偶爾做點好事偶爾又做點壞事的人,逛城隍廟,簡直等于自投羅網(wǎng)。城隍廟唱著道德的高調(diào),卻又彌漫著暴戾、肅殺的氣氛。
(摘自《考古的另一面》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 圖/陳明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