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芬(江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江西 南昌 330022)
?
康熙《通山縣志》考
王曉芬
(江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江西 南昌 330022)
摘要:康熙《通山縣志》現(xiàn)存兩個版本,雖都名為康熙四年《通山縣志》,但兩版《縣志》在具體的成書年代及其內(nèi)容上均大有不同,這種差異反應了不同歷史背景下地方社會的運行狀況。作為一方之志,它是了解古代通山最為原始的寶貴資料,通過對康熙《通山縣志》的認真考證,有利于更好的挖掘其史料價值。
關鍵詞:康熙;《通山縣志》;地方社會
據(jù)《中國地方志聯(lián)合目錄》及《中國地方志總目提要》記載,現(xiàn)存《通山縣志》一共有四種。①它們分別為:清任鐘麟所修康熙四年(1665年)刻本和康熙四年臺灣手抄本《通山縣志》各八卷;清羅登瀛、胡昌銘所修的同治七年(1867年)《通山縣志》八卷首一卷;清高振鑅所修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刻本《通山縣志》三卷,現(xiàn)僅存湖北省圖書館和常熟市圖書館。此外,還有民國七年(1918年)余六鰲編纂《通山鄉(xiāng)土志》不分卷。
(一)國圖本康熙四年《通山縣志》概況。
現(xiàn)存最早的通山縣志為康熙四年《通山縣志》,為通山縣知縣任鐘麟修。該志書在體裁上屬于門目體和紀傳體相結(jié)合的方式,總計八卷,分七門五十三目。卷首收錄一篇新序和一篇舊序以及縣治圖,卷末收錄兩篇后序。卷一,輿地門,十四目。首載沿革,山川、形勝等皆按本縣圖籍采之。風俗、節(jié)令則審土地時宜。卷二,建設門,十六目。自城池、公宇、橋梁,或舊存或新建或廢棄皆詳為說明。卷三,人治門,四目。自邑令以下,分次表列,名宦則立傳。卷四,政務門,八目。凡戶口、田賦、軍務、里甲、征收等皆據(jù)本縣圖冊采錄。卷五,人物門,十四目。名宦有宦籍者采之,它如節(jié)孝、名賢隱逸之士,皆考其事跡,其人尚存,則不為立傳。卷六、卷七,屬藝文門,目五。歷載宋元以來詩、賦、紀、文等。卷八,雜志門,目五。以寺觀、丘墓、仙釋、災異等附之。
(二)臺灣手抄本康熙四年《通山縣志》編修概況。
手抄本《通山縣志》(以下簡稱手抄本)為當時以黃農(nóng)、成斗寅等為首的通山縣旅臺同鄉(xiāng)會纂修《聯(lián)合宗譜》時所編。當年他們因戰(zhàn)亂匆忙而到臺灣,族譜縣志等史料均沒攜帶,認為“宗譜既修,人固知其所自出,而縣志不修,則人不知其由來,事宜兼籌,不可偏廢。”②故由王鈞章、昌彼得兩位先生訪尋資料數(shù)年,獲得國立故宮博物院所藏康熙四年手抄本《志》,以此為藍本,原文影印。另附中央圖書館藏民國十年(1921年)《湖北通志》所載通山縣部分資料,以及所尋獲的一張通山縣界區(qū)域圖,編入手抄本,合訂成冊。當時參與編修縣志者認為:“續(xù)《志》既不易得,而民國肇造民主政體,似應加以記載,庶免年久而無稽。”③黃農(nóng)言:“此不啻為今日影印方志者之僅有特色也?!币蛩妆練v經(jīng)年久,原《志》序文俱被蟫蝕無余,故此抄本所抄內(nèi)容存有許多缺漏之處。
(三)兩版《縣志》之比較。
兩個版本雖都名為康熙四年《通山縣志》,但在內(nèi)容及其成文時間上均大有不同,而且兩版《縣志》均明顯不同程度的摻入許多康熙四年以后的內(nèi)容,這種不同背后所反映的是不同的社會歷史背景。
國圖本在卷首目錄部分,使用“卷一”、“卷二”、“卷三”等字樣,卷七目四:詩、記、行、賦。而手抄本卷首部分則缺知縣任仲麟所寫的《縣志序》前三頁;缺舒弘緒所寫的縣志《舊刻縣志序》一篇;新增1973年黃農(nóng)所寫《影印通山縣志序》。目錄中用“卷之一”、“卷之二”、“卷之三”等字樣表示;卷之七目二:詩、記。國圖本在卷一中缺“沿革”一目兩字,但沿革部分內(nèi)容完整。國圖本在卷三《職官志》中使用“弘治”字樣;目錄“名宦”一目,在正文中改為“秩官列傳”。而手抄本卷三《職官志》中除了缺《蔣之奇?zhèn)鳌穬?nèi)容外,還使用“宏治”等字樣,所有“弘”字均改成“宏”字,這明顯是在避乾隆皇帝的諱。國圖本卷五中缺“三九”頁。而手抄本卷五中則可以完整的看到所缺部分內(nèi)容。國圖本卷六缺“十六”頁、“三七”頁、“三九”頁、“四三”頁內(nèi)容;手抄本在卷六部分中則缺行人孟養(yǎng)浩《登九宮和志中諸公韻》、《感九宮山風景期舒崇孝相業(yè)》詩兩首,邑人太學生吳澶《三閭祠詩》一首,邑人朱之梅《翠屏山詩》一首,《大賢洞詩》一首,《翠屏山》一首,《羅阜山》一首,《蛤蟆山》一首,解元朱紱《九宮山》一首,知縣陳可耕《九宮山》一首,王應斗《夜過靈泉寺》(殘缺),《題觀音堂》二首,郭夢道《縣門雙柏》一首,《泮宮二槐》一首,唐振烈《冒雪游九宮山》、《觀音巖》二首;國圖本第“四二”頁以后內(nèi)容,手抄本俱缺。國圖本在卷七部分:歐陽玄《九宮山欽天瑞慶宮》殘缺;韓陽《儒學記》殘缺;缺第“三”頁;朱廷立《修學備遺》殘缺;有兩個第“十”頁,并竄入了一篇無題殘文,且前后兩頁字體不一;鄒守益《炯然亭記》殘缺;缺第“五三”頁;鄭之諶《奎光閣記》殘缺;且多處有錯頁、亂頁、雜頁現(xiàn)象,前后使用三種字體。如:在第“六三”頁之后又出現(xiàn)“六十二”、“六十三”、“六十四”、“六十”、“六三”、“六十四”頁。手抄本卷七部分則缺朱之梅《翠屏記》一篇;朱廷立《九宮行》一篇;王星耀《羊山賦》一篇;韓武《翠屏山賦》一篇;鄭之諶《奎光閣記》一篇;龔鼎孳《重修儒學記》一篇;郭夢道《重修城隍祠記》(殘);朱萬錦《思龔石記》、《學穎齋題詞》兩篇;朱懋修《募修云關敘》;朱襄朝《九宮山賦》;朱襄朝《松風閣賦》;國圖本“六二”頁以后內(nèi)容臺灣抄本俱缺。手抄本卷八部分“丘墓”一目在正文中變成“古墓”一詞。卷末部分,手抄本缺朱承煜《后序》、郭夢道《縣志后序》;并新增民國十年(1921年)《湖北通志》所載通山縣部分史料,以及所尋獲的一張通山縣界區(qū)域圖等內(nèi)容。
此外,兩版縣志在不同程度上都增添了康熙四年以后的內(nèi)容。初步統(tǒng)計,在國圖本《藝文志》部分,約有三分之一的內(nèi)容可以確定為康熙四年以后所加,所加內(nèi)容多數(shù)為當時通山縣兩個大宗族朱氏和舒氏及其與之相關人物的信息。如:康熙八年舉人朱萬錦所寫
的文章,邑庠生舒之烈所寫的詩詞等。通過兩者對比可看出,國圖本與手抄本在卷五中所增加的康熙四年以后內(nèi)容均相同,但在卷六和卷七《藝文志》部分,手抄本卻遠遠少于國圖本。
從內(nèi)容上看,國圖本是在康熙四年《通山縣志》刊印以后,經(jīng)過幾次累積才有了現(xiàn)在所看到的“康熙四年《志》”,這種累積通過《志》書前后的字體差異以及與臺灣手抄本《志》對比明顯可以看出。④手抄本所依據(jù)的藍本并不是國圖本,它所依據(jù)的底本應該界于真正的康熙四年《志》和經(jīng)過幾次累積之后現(xiàn)在所能看到的國圖本之間。因為手抄本并沒有國圖本《藝文志》中朱萬錦《思龔石記》、《學穎齋題詞》、朱懋修《募修云關敘》、朱襄朝《九宮山賦》、朱襄朝《松風閣賦》等系列文章和舒之烈《皇清雍正御極建祠旌表》詩一組等內(nèi)容。但通過書中又使用“宏治”、“舒宏緒”等字樣,進一步可知其使用的底本應該是雍正以后所重印的界于真正的康熙四年《志》和經(jīng)過幾次累積之后現(xiàn)在所能看到的國圖本之間的本子。通山縣旅臺同鄉(xiāng)會組織成員在1974年(民國63年)抄《志》書底稿時,本無需再為前清乾隆皇帝避諱,但仍然使用“宏治”、“舒宏緒”等字樣,這說明他們當初是按照原稿原文抄錄的。也只有這樣,才能解釋現(xiàn)在所能看到的兩個本子為什么會有所不同。
康熙四年《通山縣志》刊印后,分別以不同的版本形式繼續(xù)流傳于世。這些不同版本的縣志分別是不同社會歷史背景下的產(chǎn)物。國圖本縣志可以窺視出明末清初通山地方社會權利構(gòu)成狀況。手抄本則能進一步通過其成書年代了解1949年以后旅臺通山人在臺灣為纂修聯(lián)合宗譜和重新編修縣志所付出的努力和全部過程。為我們研究1949年以后旅臺的大陸人群體在臺灣活動狀況提供非常寶貴的史料??滴酢锻ㄉ娇h志》是了解古代通山地方社會最為原始和詳細的寶貴資料。我們應把兩版縣志相互參照閱讀,這樣才能對地方社會變化有更為深刻的認識,并能更好挖掘史料的價值。
注釋:
①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中國地方志聯(lián)合目錄》,第618頁,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金恩輝:《中國地方志總目提要》,第17~39到17~40頁,臺北:臺北漢美圖書有限公司1996年。
②通山旅臺同鄉(xiāng)聯(lián)合宗譜、影印縣志籌備委員會:康熙四年原始手抄本《通山縣志》,1974年(民國63年)初次影印。
③通山旅臺同鄉(xiāng)聯(lián)合宗譜、影印縣志籌備委員會:康熙四年原始手抄本《通山縣志》,1974年(民國63年)初次影印。
④康熙四年《通山縣志》的確刊印過,這一點從同治《通山縣志》序言,以及康熙《通山縣志》序的內(nèi)容看出。
中圖分類號:K92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2-0060-02
作者簡介:王曉芬,女,湖北通山人,江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區(qū)域社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