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紹義
古代的腌菜
劉紹義
我國很多地方,每當(dāng)秋冬季節(jié)來臨,人們都會(huì)制作腌菜,這些腌菜既包括葷的又包括素的。也就是說,既有腌魚腌肉,也有腌青菜。對(duì)于腌菜,早在《周禮》中就有記錄。
《周禮》中有一種叫“熬”的肉干,它其實(shí)就是把牛肉、羊肉或鹿肉搗爛去筋加上姜屑、桂皮和鹽,邊曬邊腌的半成品。不過,這種品質(zhì)高級(jí),味道鮮美的腌肉,只能是貴族餐桌上的美味,一般的老百姓是吃不上的,老百姓只能吃整塊抹上鹽的咸肉、風(fēng)雞、咸魚、咸鴨等食品,這就是“脩”。這種“脩”不但自己吃,也可以作為禮物相送,古代學(xué)生給老師送的學(xué)費(fèi)“束脩”,就是源于這種食品。
古代對(duì)腌肉分得相當(dāng)細(xì)致,按漢儒鄭玄的說法,大的動(dòng)物如牛、羊、豬、鹿,都是先切成片再腌制,這種肉干叫做“脯”;而那些整只腌的小型動(dòng)物像雞、鴨、雁等,只能稱作“臘”;還有就是把肉搗爛再加上姜桂等辛香調(diào)料的腌肉又叫做“鍛脩”了。不過,如今這些概念早已混淆,統(tǒng)統(tǒng)稱它們?yōu)椤芭D肉”了。
除了從文學(xué)典籍中能讀到這些史料外,我們從漢代山東武梁祠描繪廚房的石刻里,也能把各種臘肉的形狀看得一清二楚,房廊屋檐下,不但掛著火腿和豬頭,還掛著咸雞、咸魚和咸鴨。
最早提到臘肉腌制方法的書籍,是南北朝時(shí)后魏太守賈思勰寫的《齊民要術(shù)》,那里面不但提到了用蔥白、花椒、生姜、橘皮和豉汁制作“五味脯”的方法,還介紹了“鱧魚脯”、“浥魚”的腌制方法,不僅如此,賈思勰還把制作這些腌肉的時(shí)間寫得明明白白,他認(rèn)為正月、二月、九月、十月都是可以制作腌肉的月份,不過還是寒冬臘月制作的臘肉最好。
在元朝無名氏撰寫的《居家必用事類》中,已經(jīng)有十六種肉品的腌制方法和十二種水產(chǎn)類的腌制方法了。下面我就把“江州岳府臘肉”和“鲊”的制作方法介紹一下:
“江州岳府臘肉”是在臘月的上旬,將新鮮豬肉(或者牛肉和羊肉)切成段,用煮小麥的開水淋過,把湯汁抹干,而后每斤豬肉用一兩鹽擦抹,置于甕中,兩三天把肉翻一次,使鹽均勻入味,半個(gè)月后取出,用上好酒糟腌一兩天,取出再用原先的咸水洗凈,懸掛在無煙的凈室中。二十天后,待肉半干半濕時(shí),用紙封裹,再放入干凈的大甕中,一層肉、一層灰、一層肉、一層灰地放好,把甕口封住,置于陰涼之處。這樣處理的肉,即使放上一年,依然很新鮮。吃的時(shí)候,先用洗米水浸一個(gè)小時(shí),再洗刷掉肉上的糟鹽,就可以煮食了。
“鲊”是用大魚一斤,切成薄片,用布抹凈,魚肉不可沾到水,夏天用鹽一兩半、冬天用鹽一兩來腌,腌至魚身出水,把水擦干,再用姜絲、橘皮絲、紅曲、蔥、胡椒拌勻,置于小口瓷罐中壓實(shí),上面用竹箬蓋住,加十字竹簽將箬固定,壓浸一段時(shí)間后,把瓷罐倒過來,讓罐口朝下,等鹵汁流盡,就可食用了。
說過腌肉,再來說說腌青菜。
《詩經(jīng)·邶風(fēng)·匏有苦葉》提到,“我有旨蓄,亦以御冬”,“旨蓄”指的就是腌制好的酸菜、泡菜?!吨芏Y》一書中,作者還提到了專門給王室貴族腌制菜蔬的“醢人”,醢人把腌制的整棵酸菜稱為“菹”,所以,那時(shí)腌制的韭菜叫韭菹,腌制的蔓菁叫菁菹,腌制的鳧葵叫茆菹,腌制的白菜叫葵菹,腌制的芹菜叫芹菹,腌制的竹筍叫筍菹,腌制的水藻叫菭菹。可惜這七種用于王室食用、祭祖和待客的腌菜,并沒有介紹制作方法,只是在《齊民要術(shù)》中才找到答案。
《齊民要術(shù)》卷九上說,用葵菜、菘菜、蕪菁、蜀芥等青菜制作“咸菹”,都是先揀上好的青菜,放入很咸的鹽水中,把菜洗凈,納入甕中(注意不能用清水洗菜,因?yàn)榍逅吹牟巳菀自诋Y中變爛)。然后把洗菜的鹽水澄清,將澄清的鹽水倒入甕中,直到鹽水將菜淹沒后再蓋上蓋子,貯存一段時(shí)間后,就可以食用了。
筆者想,如果古代沒有這些咸菜咸肉,別說冬季吃不到青菜,就是古人長途旅行時(shí),吃飯都成問題,別的不說,像《紅樓夢(mèng)》中林黛玉北上,薛蟠外出做生意,少則半月,多則半年,沒有咸菜,路上吃飯能不困難嗎?所以《紅樓夢(mèng)》中林黛玉就曾經(jīng)說過這樣一句話:“南邊帶來的大頭菜,配著粥吃?!?/p>
這里的“大頭菜”就是咸菜。林則徐貴為欽差大臣,從北京到達(dá)廣州,也用了將近三個(gè)月的時(shí)間,這中間還要經(jīng)常穿越人跡罕至的偏僻之地,那時(shí)經(jīng)濟(jì)沒有這么繁榮,人口沒有這么稠密,交通沒有這么發(fā)達(dá),城鎮(zhèn)沒有這么多,吃喝沒有這么方便,能見到“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的小旅店,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他也要帶著很多咸菜咸肉上路,不過這種咸菜在旅途中叫“路菜”。
這一點(diǎn),我們從林則徐的日記中也能看得出來,他不但在旅途中常吃“路菜”,而且吃的也多半是五香大頭菜。還有清朝咸豐年間的戶部尚書翁同龢,我們從他赴任的旅途日記中,也能看到不少人曾經(jīng)給他送過“路菜”。
責(zé)任編輯:張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