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祖國
摘 要: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要求教學貼近學生認知、貼近學生思想、貼近學生生活。為了防止出現“貼而不近”情況,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學習基礎、思想特點、生活積累展開學情調查,為課堂教學設計提供重要參數,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
關鍵詞:初中;思想品德;三貼近原則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6)10B-0013-02
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幫助學生過積極健康的生活,做負責任的公民是課程的核心,初中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堅持正確價值觀念的引導與學生獨立思考、積極實踐相統(tǒng)一是課程的基本原則?!背踔兴枷肫返抡n教學貫徹“貼近學生、貼近實際、貼近生活”原則,這是學科基本屬性決定的。做好學情調查,防止出現“貼而不近”的現象,是思想品德課堂教學必須直面的問題。
一、認知基礎調查,防止出現設計偏差
學生學習認知基礎呈現個體差異,由于學習起點不同,學生學習認知儲備不一。為了防止課堂教學設計出現偏差,教師要對學生學習認知基礎展開細致調查,幫助學生端正學習方向。
(一)學生基礎調查
初中學生已經具備一定認知基礎,教師在施教設計時,需要展開多種形式的學情調查,掌握學生認知基礎情況,為課堂教學設計提供重要參數。如果教師對學生學習基礎一無所知,在具體施教時就會出現偏差,超出學生認知范圍,或者對學生已經明白的知識、道理進行大講特講,會給課堂教學帶來負面影響。學生認知達不到時,教師講得再好,學生如同聽天書;學生已經掌握的東西,則難以激發(fā)學習興趣。
(二)明確設計方向
思想品德課堂教學設計時,教師要對課堂教學多種制約因素進行綜合評估,提升課堂教學針對性。首先,展開學生學習認知基礎調查,明確課堂教學設計基本方向。其次,制定教學目標,引導課堂教學向教學目標貼近,激活學生主動學習意識。再次,根據教學生成調整課堂教學,課堂教學信息傳遞快速,教學生成隨時發(fā)生,教師要有捕捉意識,并根據教學生成及時調整教學方向,對原有課堂教學設計進行修正,提高學生思維和教材思維的契合度。
學習人教版九年級思想品德《計劃生育與保護環(huán)境的基本國策》時,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美麗的地球”相關圖片、視頻信息,讓學生感知自然環(huán)境的美麗。教師隨后播放電影《2012》片段,引導學生對地球毀滅原因進行總結。學生進行思考討論,很快給出學習成果。有學生總結:地球本來是美麗的,因為人類的肆意破壞,使得環(huán)境急劇惡化,最后導致水土嚴重流失,空氣污染嚴重,人們失去生存空間,導致地球走向毀滅。歸根結底,人類是毀滅地球的罪魁禍首。教師面對學生給出的學習認知,一時竟不知如何評價。
學生之所以會得出這樣的結論,與教師的引導不無關系。教師先展示美麗地球,然后播放關于地球毀滅的電影,將學生學習思維引入死胡同,自然得出這樣的結論。其實,學生對地球毀滅的說法缺少科學的認知,教師利用電影片段進行佐證,缺少科學性和嚴謹性,人類活動給地球帶來一定影響是客觀事實,但人類活動也可以讓地球更美麗,而不是成為地球毀滅的元兇。學生不具備這些認知,是教師沒有做好學情調查,出現了設計偏差,導致學生認知偏離了正確軌道,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二、思維特點調查,防止形成判斷失誤
學生學習思維有個體差異,這是課堂教學設計必須關注的因素。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針對不同學生群體給出不同教學策略,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擴大課堂教學覆蓋面。
(一)學生思維調查
學生學習思維有個性特點,教師針對不同群體學生學習思維展開調研活動,可以對學生學習思維品質進行科學評價,并以此作為課堂教學設計的重要信息支撐。學生學習思維特點呈現個性化。有擅長推演思維的、有關注演繹思維的、有喜歡直觀展示的,也有積極投入實踐活動的,學習思維形式不存在優(yōu)劣高低之分,可以從不同視角給學習者帶來主動探究成果。教師要利用多種媒體手段,積極激發(fā)學生學習思維活力,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根據學習思維特點展開高效學習,防止出現“貼而不近”的現象。
(二)展開個性訓練
學生思維有共性特征也有個性特點,所謂共性特征是指不同年齡段學生有可能具有的心理共性需求,其思維展開出現一定趨同認知傾向;而思維個性化是指學生思維的差異性,由于學習認知基礎不同、思維習慣不同、生活環(huán)境不同,可能導致學生思維的差異性。教師在施教時,需要針對不同學生思維特點展開教學設計,既要觀照共性也不能忽視個性,防止出現教學判斷失誤。
初中學生思想還不夠成熟,對一些大問題的認知往往不夠客觀。教師要掌握學生思維特點展開教學設計。一位教師在教學《走可持續(xù)發(fā)展之路》時設計討論話題:列舉與我們公共生活息息相關的公共利益,它們分別對我們有什么重要作用?大多數學生列舉了自然公共利益,一致認為:自然環(huán)境被嚴重污染,這是人為原因造成的,公共利益遭受破壞,人類損害自然環(huán)境必將遭受自然的無情懲罰。
從學生列舉實例可以看出,答案是比較偏頗的,大自然為人類提供了生存的條件,自然環(huán)境被人類破壞是現實,但忽視人類的功績是不科學的,因為“重要作用”中應該包含多個方面,單說人類破壞自然環(huán)境顯得過于偏激。這說明教師在設計題目時沒有充分考慮學生思維特點,對學生有可能出現的認知問題缺少調查和評估,導致問題操作出現普遍認知偏差。
三、生活積累調查,防止造成活動低效
初中學生學習生活比較單一,對生活的認知相當有限。為了防止課堂教學低效,教師要深入學生,對學生生活認知積累進行深度調查,從不同學生群體實際需要作出教學調整,提升課堂教學效度。
(一)學生積累調查
學生生活環(huán)境、生活態(tài)度、生活積累有個性化特點,教師要深入學生,獲得真實的學情信息。學生生活包括家庭生活、學校生活和社會公共生活,不同學生家庭生活具有多元化特征,如果家庭出現變故,很可能會導致學生思想出現障礙,甚至影響到學生的學校生活和社會生活。教師在進行調查時,需要對班級特殊學生家庭綜合評估,以提升教學設計有效性。
(二)實踐活動設計
思想品德課堂教學實踐活動設計,要充分關注學生生活認知基礎。初中學生思想活躍,參與實踐活動的主動性特別高,教師要抓住學生好動心理,展開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并根據不同群體學生生活積累基礎給出不同的活動設計。學生生活環(huán)境不同、家庭氛圍不同、生活經歷不同,會給學生生活認知造成制約,教師設計不同教學實踐活動,能夠為絕大多數學生提供適宜活動機會,以提升學生實踐能力。
學生生活環(huán)境比較固定,教師展開學情調查需要厘清幾個方面的情況:學生家庭生活情況、學生參與社會生活情況、學生生活態(tài)度情況、學生生活認知情況等。在學習《責任與角色同在》時,教師根據學情調查情況設計活動:男生、女生分別設置兩個小組,展開專題調查:男生一組調查校園環(huán)境;男生二組調查社區(qū)環(huán)境;女生一組調查家庭環(huán)境;女生二組調查社會環(huán)境。具體要求:各個小組統(tǒng)一行動,先設計好調查提綱,特別是調查問題要羅列清楚,并做好調查,提出切實可行的整改建議。成果展示時,各個小組都能圓滿完成任務,特別是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內容很充實。
教師將學生按照性別分組,觀照了調查便利開展,給各個小組以具體調查要求,也是考慮到學生生活認知積累情況。教師對學情掌握到位,操作效果自然顯現出來。學生都有能力去觀察、去思考、去總結,所以各個調查小組都較為出色地完成了調查任務。
四、結束語
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落實“三貼近”原則,符合課堂教學實際,對促進學生思想轉變和成長有重要現實意義。教師從學情調查入手,通過對學生認知基礎、思維特點和生活積累展開調查,并對調查信息進行合理分析推理,設計教學,以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全面塑造學生學習品質。
參考文獻:
[1]俞俊.初中政治案例教學“三貼近”提高課堂教學效果[J].學子,2013,(6).
[2]擺金生.初中政治教學設計與反思[J].吉林教育,2015,(8).
[3]吳現波.初中政治教學設計之我見[J].學周刊,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