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我跟老公去長春玩,抵達酒店時正是中午,于是我們就決定在酒店的餐廳解決午飯。結賬時我發(fā)現肉絲苦苣“身價暴增”。菜單上寫明是18元,結賬時卻變成了22元。
我找到餐廳負責人,負責人不但不承認錯誤,還解釋是由于新舊菜牌更替出現的失誤,只能退還差價。
我在手機上找出2014年的《新消法》,指出其中的第五十五條: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3倍;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500元的,為500元。
我很堅決地告知餐廳負責人:“根據《消法》,你們得給我500元的賠償,你們要是不同意,我就直接找消協(xié)了,你跟你領導溝通后給我回復就行了?!钡任腋瞎ラL影世紀城游玩歸來,餐廳負責人直接賠付給我500元現金。我當然是妥妥地收下,沒有二話。
事后,我又仔細研讀了《新消法》,再與大家分享兩個例子。例一,如果產品標價200元每盒,結賬時收了每盒220元,那賠償可不是按差價的3倍算,而是按商品總價,也就是可獲得660元賠償。例二,產品標價每包100元,買3包以上可享受9折優(yōu)惠,消費者買了10包,結賬時卻沒有折扣,收了1000元,此時的賠償,根據《新消法》可獲得3000元賠償。
不過,不是所有的錯賬都算欺詐行為,如果商家只是運算出錯,比如某產品每斤1.6元,買了5斤,結賬時收9元,這可不屬于欺詐喲! 文/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