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廣州市增城區(qū)石灘鎮(zhèn)教學指導中心 周水欽
農村小學國學啟蒙教育如何走出困境
文/廣州市增城區(qū)石灘鎮(zhèn)教學指導中心周水欽
當前全國有許許多多農村小學開展國學啟蒙教育。如我們石灘鎮(zhèn)小學就是其中一例。
學習了黨的十七大、十八大關于 “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建設優(yōu)秀文化傳承體系”、“完善中華優(yōu)秀文化教育”、“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精神,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有關 “培養(yǎng)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并要求從娃娃抓起,從學校抓起”的講話精神,學習了教育部 《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后。我們對在小學生中開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有了深刻的認識,于是筆者組織有關小學校長商量,決定在鎮(zhèn)中心小學與麻車小學兩間學校開展國學啟蒙教育實驗,并于2015年下半年向 “十二五”教育部規(guī)劃課題 《傳統(tǒng)文化與中小學生人格培養(yǎng)與研究》總課題組申報了 《農村小學國學啟蒙教育實驗研究》的子課題(課題批準號FHB120520)。
本文僅以我們石灘鎮(zhèn)兩間小學開展研究為例,談談農村小學在非政府機構統(tǒng)一牽頭組織情況下開展國學啟蒙教育遇到的困難與對策,以拋磚引玉,共同探討農村小學開展國學啟蒙教育工作。
教育學告訴我們,構成教育的基本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內容以及教育手段。即告訴我們由誰來教、教給誰、教什么、怎么教的問題。那么我們在開展國學啟蒙教育過程中上述要素齊備嗎?非也,或者說很多要素不盡如人意。
(一)產生在教師方面的困境
為了解教師對國學啟蒙教育工作有關情況,我們編制了 “教師對國學啟蒙教育的認識調查”、“教師當前對國學經典學習情況調查”、“教師對指導學生學習傳統(tǒng)文化情況調查”、“教師參與國學啟蒙教育的意愿情況調查”等問題表格進行調查,根據調查數據反映,總的情況是樂觀的。但從有關數據與原因情況看,也存在著不少困難:⑴增加額外工作量;⑵怕影響義務教育剛性規(guī)定考試科目的學習與成績滑坡;⑶閱讀國學經典少,怕不能勝任指導學生的工作。
(二)產生在學生方面的困境
為了解學生學習國學經典情況,我們編制了 “學生國學啟蒙教育前學習經典情況調查”、“學生對學習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調查”兩項問卷調查表進行調查。
從調查數據反映出來的困難:⑴學生閱讀過我們所要開設的篇目不多;⑵有部分學生感覺國學文章難讀難理解,學習起來辛苦,導致有些畏難情緒。不過這些都不是大問題!
(三)教育內容
教育內容我們是采用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全國中小學實驗教材,篇目有《弟子規(guī)》、《三字經》、《千字文》、《中國古典詩詞欣賞》、《聲律啟蒙》、《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等。這些篇目與內容是教育部作為基礎教育課程推薦書,無可厚非。
(四)產生在教育手段上的困境
教育手段包括精神手段和物質手段。精神手段主要是教育者對教育客觀規(guī)律的認識,教育方法的掌握,教育藝術的運用等;物質手段主要是進行教育時所需要的一切物質條件。我們開展國學啟蒙教育精神手段困擾我們主要是:⑴缺學科帶頭人;⑵缺上級教研機構與指導;⑶缺教育評價。物質手段困擾我們主要是:⑴沒有可專設國學啟蒙教育之課時;⑵缺經費,難為學生人手一冊訂購國學教材讀本;⑶缺乏可供教師、學生集中學習與活動的時間。
通過上述問卷調查與行動研究發(fā)現(xiàn),農村小學國學啟蒙教育在非政府機構統(tǒng)一牽頭組織情況下開展主要存在于教育者 (教師)以及教育手段方面。
(一)產生在教師身上的困境原因
1.增加額外工作量。因為開展國學啟蒙教育不是上級教育行政部門統(tǒng)一牽頭組織的工作,并非全鎮(zhèn)各小學都開展,不是常規(guī)教學計劃內的任務。另外,對經典的教育價值意義認識不足,在金錢利益至上的風氣下奉獻精神薄弱。再者怕影響剛性規(guī)定考試科目成績的降低。因而,部分教師產生厭煩與擔憂的情緒。
2.對晦澀難懂的國學經典閱讀理解有畏難情緒。這方面對農村小學教師來說很現(xiàn)實。因為平時對國學經典書籍接觸少,閱讀量不大,年齡又偏大,記憶力不強,開卷讀書做筆記不斷汲取書中營養(yǎng)的意念也未很好養(yǎng)成,加上現(xiàn)在很多教師空余時間都花在 “玩手機”消遣或閱讀上。所以對打開國學經典細心研讀必費神費腦,不愿意吃這個苦。
3.為數不少的教師難勝任國學經典誦讀指導與講解教學活動。因為以前對國學經典讀得少,怎樣誦讀連自己都不曉,何以指導學生?對經典語句自己不看譯文都不明,何以對學生“詳訓詁,明句讀”?所以教師確有難勝任國學經典誦讀指導與講解之實。
(二)在教育手段方面存在困難的原因
教育手段 (精神手段、物質手段)方面存在困境說對農村小學開展國學經典教育是最大的困擾。
⑴缺學科帶頭 (引路)人。對從未開展過國學經典教育工作的農村小學領導與教師,如何報告申請,誰來主持,開設什么課程,誰來指導與講解,用什么方式方法開展等等都是一頭霧水,學校中根本找不到這項教育活動的帶動引路人。
⑵缺上級此項教研機構咨詢與指導 (教育局統(tǒng)一組織的設傳統(tǒng)文化教育教研機構)。因為我們增城區(qū)教育局尚未統(tǒng)一牽頭系統(tǒng)組織中小學傳統(tǒng)文化教育工作,所以教育局也不在教研室設置傳統(tǒng)文化教育教研機構。我們在開展國學啟蒙教育過程遇到的問題,沒有直接咨詢之處與求得指導支持力量。
⑶缺教育評價 (教育局統(tǒng)一組織的設評價體系)。教育評價具有 “保證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促進教育系統(tǒng)正常運行,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的作用。教育教學評價又具有“檢查、反饋、激勵、研究、定向、管理”等功能。因為我們是在非上級教育行政部門統(tǒng)一牽頭組織下開展國學啟蒙教育的農村小學,教育局關于學校教育評估不設此項教育評價指標。由于缺乏評價,教師沒有激勵成功感,沒有懲罰批評的畏懼,加上部分教師又缺主動積極工作態(tài)度,所以有 “隨意”應付之嫌。
2.物質手段的困境
⑴沒有可專設傳統(tǒng)文化教育之課時 (教育局統(tǒng)一組織的設有專用課時)。教育活動如果解決了“誰來教”、“教給誰”、“教什么”問題,但缺乏 “什么時間教”,這“什么時間”是完成教學任務的必需條件。那么,我們當前課程表被義務教育規(guī)定的主課程以及地方課程等排得滿滿的,所以找不到一節(jié)課作為開展傳統(tǒng)文化教育專用課時。這是我們開展國學啟蒙教育遇到的最大困境。
⑵缺教材專項經費,難為學生人手一冊訂購國學教材讀本 (教育局統(tǒng)一組織的有專項撥款)。因為傳統(tǒng)文化教育實驗教材尚未納入中小學教材選用教材目錄,又非教育局統(tǒng)一牽頭組織開展的,上面沒有該項款撥給,又不能向學生收書費,所以缺教材經費,不能為學生人手一冊訂購讀本成了我們開展國學啟蒙教育的又一大困境。
⑶缺乏可供教師、學生集中學習與活動的時間。由于上面規(guī)定的教育教學任務繁重,各種各樣的檢查、評比、競賽、培訓、特色創(chuàng)新、教師考試、學生統(tǒng)考等等,從星期一到星期五,從學期開始到學期結束,都排得滿滿的,讓學校應接不暇,疲于應付。所以要擠一個單位時間集中教師以傳統(tǒng)文化教育為專題開會,布置任務,培訓教師,教學研討,總結情況等很難。要在學生中開展集體活動,要找一小時左右的時間也難。
在整個課程設計當中,教師引導學生預習,學生自主掌握內化節(jié)奏、自測成效、討論釋疑。在課前,教師提前在超星泛雅網絡平臺中設立課程,上傳相關資料、課件、視頻、動畫、3D虛擬現(xiàn)實模型等,提供給學生預習和知識探索。要求學生在預習過程中,通過超星學習通記錄疑問。
(一)走出來自教育者(教師)的困境
1.達成共識,甘于奉獻。思想決定一切,要把事情辦好,首先要有正確統(tǒng)一的認識,才有合力的行為。鑒于教師們認為開展國學啟蒙教育是額外增加工作量,添辛苦,加麻煩的思想。我們如何克服這方面困擾?⑴意義認識教育。組織教師學習黨的十七大、十八大報告關于 “完善中華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精神,學習教育部 《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指導綱要》,請專家作關于在學校開展中華傳統(tǒng)文化教育專題講座。講形勢,談認識,講意義,談價值,提高全體教師對在小學開展國學啟蒙教育的意義認識;⑵奉獻認識教育。與教師談清楚撥出一些時間與精力學習與指導學生學習國學經典,不僅讓學生從中收獲更多的做人道理與文化知識,自身也得以 “教學相長”。使教師們提高該項工作的價值認識,從而去除 “額外工作量”的心理負擔。
2.科學認識,卻除顧慮。鑒于教師們怕學生學國學占用考試科目的學習時間,影響成績滑坡這方面顧慮。我們開展 “學習、行為、效果的關系”討論,使大家認識到國學經典如 《弟子規(guī)》、《三字經》這些啟蒙讀物中,不僅教育孩子們養(yǎng)成行為品格,還培養(yǎng)孩子們刻苦努力學習的意志。如果從中汲取到營養(yǎng),改變了不良行為又立志于學習,不僅不影響學業(yè)成績降低,反而會大幅度提高學業(yè)成績。
3.需求認知,激勵教學。鑒于教師們對國學經典閱讀少,指導學生誦讀與講解功底差這方面困難,我們采用的是精神需求與循序漸進法鼓勵教師。⑴讀經誦典正己化人。先請酷愛國學經典的教師談個人閱讀國學經典的積極心得,再在教師中開展討論學習傳統(tǒng)文化的裨益問題。讓教師們正確認識學習傳統(tǒng)文化,閱讀經典不僅能有深度地豐富母語的認知,還能喚起良知自覺地修養(yǎng)思想行為,提升對學生人格教育的品質,從而激發(fā)教師的“我要讀”的需求。教師們 “開卷讀經”并指導學生后,我們設置《學習傳統(tǒng)文化心得集》,登載教師的教學心得,以激發(fā)教師們讀經誦典,正己化人;⑵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學習與講解。即按規(guī)定的篇目由各位教師根據自己的認知與理解水平選學選講。
(二)走出來自教育手段的困境
1.走出精神手段的困境
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鑒于缺乏學科帶頭 (引路)人,可以聘請或請教行內熟悉國學啟蒙教育的教師或專家到校來規(guī)劃與指導。如我們聘請來自多年潛心研究國學啟蒙教育的增城區(qū)廣播電視大學退休教師朱興為我們擬定傳統(tǒng)文化教育方案、申報課題、指導日常具體工作。朱興老師還開設國學教育實驗班親自上課,為教師們指路引徑。
⑵ 多種形式開展教研。鑒于缺乏上級教研機構的指導的困境,教研工作可采用:a.請外面教師指導;b.積極參加相關的研討會;c.學習報紙雜志有關文章經驗;d.校內教師互相觀摩探討。
⑶以 “無為而治”代顯性評價?!兜赖陆洝返谌?“不尚賢,使民不爭”、“為無為,則無不治”。在國學啟蒙教育未納入考試科目之時,我們不必確立望而生畏的教育目標,“摸著石頭過河”,采用教師不感到壓力而自覺執(zhí)行教育行為方式開展,讓臺灣的王財貴教授對國學學習告語 “不學不得”、“早學早得”、“多學多得”產生出不同效果,從而自覺喚醒教師們的行動,讓 “不評價”變 “大評價”推動教師們對國學教育的積極性。如我們采用 “經典吟誦表演匯報”、“經典背誦抽查”、“學生行為改變匯報”、“學業(yè)成績匯報”以及“班風班貌匯報”等形式檢查學習效果,不評名次,不設獎項。這些匯報不是顯性競爭而是自然形成結果。經過一年時間的實踐,教師仍自覺性形成,基本能完成教學任務,教育效果喜人。
2.走出物質手段的困境
⑴形式多樣湊課時。鑒于沒有可專用課時開展國學啟蒙教育的困境,我們采用累積時間與多元形式給學生講足一周不少于1節(jié)課內容與一周不少1節(jié)課讓學生誦讀經典。a.利用每天午讀10分鐘時間全校性廣播讀或由各班選讀;b.班主任靈活運用班會課讀講;c.語文、品德課教師每節(jié)課課前用三五分鐘讀講;d.班主任靈活利用課外活動課讀講。還有布置任務讓學生回家誦讀與背誦。
⑵ 編制簡易讀物解決學生人手一冊之困。由于缺乏訂購國學經典實驗教材讀本經費,我們采用a.用學校辦公經費編制簡易小讀本發(fā)給學生;b.于全國 (廣東版)實驗教材中選擇部分章節(jié)內容組織教師打印在A4紙上,裝訂成冊發(fā)放給學生。
⑶“見縫插針”擠時間解決集中教師開會、學生集合活動之困。
陸游詩曰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上述之困,若不試水國學啟蒙教育未必發(fā)覺;上述對策,若不躬行不知其可。我們在開展國學啟蒙教育中遇到了困難,想方設法克服了困難,現(xiàn)在我們正在邊做邊總結,有計劃、有組織、有秩序、順利地開展著。但也藉本文建議相關部門為非政府機構統(tǒng)一牽頭組織下開展國學啟蒙教育的農村小學撥付國學讀本經費,解決學生缺讀本的困難。讓開展國學啟蒙教育的農村小學師生更見笑臉!
責任編輯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