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海南陵水分校 陶艷紅
著力提高學生物理實驗的作圖和讀圖能力
——從2016年海南高考物理力學實驗題說起
□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海南陵水分校 陶艷紅
圖(b)
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分析,該同學認為物塊的運動為勻加速運動。回答下列問題:(1)在打點計時器打出B點時,物塊的速度大小為在打出D點時,物塊的速度大小為保留兩位有效數(shù)字)(2)物塊的加速度大小為。(保留兩位有效數(shù)字)分析一:根據(jù)勻變速直線運動中間時刻的瞬時速度等于整段的平均速度,可得,
分析二:逐差法。題目中打點計時器給出了四段,如果單單拿出第二問,會想到用逐差法解決:
新課程要求物理教師在STSE(STSE是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社會(Society)、環(huán)境(Environment)的英文縮寫)教育理念的指導下開展新教學,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探究、合作和創(chuàng)新等能力,落實新課程理念的最好辦法就是將其核心主張融入高考中,體現(xiàn)在物理實驗教學中的一點便是:數(shù)據(jù)處理從逐差法傾向為圖像法。
翻閱海南近幾年的物理高考試題,其對學生的做圖能力、讀圖能力要求較高,比如2009年“測定電源內電阻和電動勢”:描點作圖;2011年“驗證機械能守恒實驗”描點作圖;2012年“探究彈簧彈性勢能與形變量關系”:描點作圖;2014年“測定電源內電阻”:讀圖填空;2015年“電容器電壓隨時間變化”:描點作圖。
2016年的高考試題第11題如下:某同學利用圖(a)所示的實驗裝置探究物塊速度隨時間的變化。物塊放在桌面上,細繩的一端與物塊相連,另一端跨過滑輪掛上鉤碼。打點計時器固定在桌面左端,所用交流電源頻率為50Hz。紙帶穿過打點計時器連接在物塊上。啟動打點計時器,釋放物塊,物塊在鉤碼的作用下拖著紙帶運動。打點計時器打出的紙帶如圖(b)所示(圖中相鄰兩點間有4個點未畫出)。
保留兩位有效數(shù)字后結果為a=2.0m/s2
分析三:圖像法處理,并添加趨勢線:
因為需要求的是加速度,即x(t)的二次導數(shù),因此不需要時間的初始值,只需要時間的步長滿足0.1s。A到E為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一部分,設t=0時刻,位于A點,x=0;則t= 0.1s時位于B點,x=4.6110-2m;t=0.2s時位于C點,x= 1.1210-2m;t=0.3s時位于D點,x=19.8110-2m;t=0.4s時位于E點,x=30.4210-2m。
圖1 x-t
可以看出,由于給出四段距離,分析一和分析二都充分地利用了數(shù)據(jù),兩種方法沒有區(qū)別,只不過分析一先取了有效數(shù)字,導致結果稍有不同,再取有效數(shù)字,便又完全一樣。用逐差法誤差更小,但分析一明顯比分析二更簡單、明了,這是逐差法之所以不再作為一種普遍要求的原因。然而涉及紙帶上有六段及以上的時候呢?分析一就顯得粗糙,分析二太難,所以分析三中的作圖法就更實用。
從中學教材也可以看到計算機技術帶來的變化,必修教材在“打點計時器測速度”和“研究平拋運動軌跡”中提到了“傳感器和計算機”,在“功與速度變化關系”實驗后提到“利用數(shù)表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
利用計算機作圖是一種信息技術能力,利用紙筆描點作圖就要求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讓學生分析自己做出的圖像,就能體會圖像法在得出規(guī)律、誤差分析過程中的優(yōu)越性,實驗數(shù)據(jù)和圖像結果的參差不齊可以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誤差分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部分學生對作圖并不“感冒”,看到描點作圖的題目經(jīng)常草草了事,畫不準確,畫不美觀,有時候雖然圖不“準確”并不影響解答后續(xù)題目,但不利于學生養(yǎng)成一絲不茍的科學探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