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刑法修正案(九)》增設了組織考試作弊罪,對組織考試作弊行為初步解決了“有法可依”的問題。本文在探究國內外相關刑法規(guī)定的基礎上,深入分析組織考試作弊罪的客體特征、客觀方面、主體特征和主觀方面,以期使本罪名在司法實踐中得到合理、準確的運用,進而對組織考試作弊行為進行有效的規(guī)制。
關鍵詞 考試作弊 考試秩序 單位犯罪
作者簡介:潘天文,福建海山律師事務所,研究方向:刑事辯護。
中圖分類號:D92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16)02-297-02
近年來,多起大型考試作弊事件被媒體曝光,頻頻發(fā)生的考試作弊事件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考試作弊的形式也從以前的“一對一”替考的簡單模式逐步變成了具有團伙性、組織性的“多對多”模式。如2014年初震驚全國的哈爾濱理工大學研究生考試作弊事件,就是一起典型的有組織的、多人參與的大型作弊案件。某考試培訓機構在研究生考試中組織學員集體作弊,在考試期間利用通訊工具發(fā)布試卷答案。因考點分布在十幾個不同的地點,該案涉及人員較多,涉及區(qū)域較廣,性質極其惡劣。事件遭到曝光后,其他正常參考考生以及準備參加考試的學生紛紛表達了必須嚴懲作弊行為,凈化考場秩序的憤怒意見。媒體對此報道時也不斷質疑考場中是否有不合理的安排,是否存在漏洞。大型考試中頻頻出現(xiàn)的有組織性的作弊行為,在社會上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收益的暴利性導致組織作弊的活動屢見不鮮,并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嚴重破壞了考試的公平性,侵犯了其他考生的利益,不利于社會的穩(wěn)定和誠信體系的構建。
一、國內外對考試作弊行為的刑法規(guī)定
很多國家在法律法規(guī)中明確規(guī)定考試作弊行為屬于犯罪行為,或者在判例中有所體現(xiàn)。如意大利刑法典第494條規(guī)定了實施考試作弊行為的,處以1年以下有期徒刑。在美國,通常會以“危害國家安全罪”對托福等全國性統(tǒng)一考試的作弊者進行刑罰處罰,一般判處三年以上有期徒刑,并處罰金。阿根廷等國家的刑法也對作弊行為進行了規(guī)定。德國洪堡大學教育學者阿爾弗瑞德表示,在各種學術欺詐中,考試作弊在德國視為比較嚴重的一類行為,有必要通過法律途徑斬斷利益鏈,從而減少有組織的群體作弊行為。美國南加州哈崗學區(qū)教委陳介飛提出,美國嚴懲考試作弊行為,美國法律的核心訴求就是要讓跨越法律的行為付出極高的犯罪成本。
為了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構建誠信體系, 2015 年出臺的《刑法修正案(九)》增設了組織考試作弊罪,對組織考試作弊行為進行了具體的刑罰規(guī)定。組織考試作弊罪要求“在法律規(guī)定的國家考試中”實施了組織作弊和幫助組織作弊行為。西南政法大學副教授、法學博士張武舉表示,《刑法修正案(九)》通過前,主要是按照《國家教育考試違規(guī)處理辦法》對作弊考生給予處分。由于刑法中沒有專門的適用法條,以往對待考試舞弊案中的職務犯罪,多以“濫用職權罪”、“徇私舞弊罪”或“非法獲取國家秘密罪”等罪名入刑。但在具體司法實踐中,由于具體案情與罪名的契合度不盡相同,司法部門的定性也不盡一致,在法條的適用上時常“捉襟見肘”。因此,很多學者建議將考試作弊行為歸為違法犯罪行為?!缎谭ㄐ拚福ň牛烦雠_后,將組織考試作弊歸入刑法規(guī)制范圍。中國政法大學刑法學教授洪道德、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黃京平等法學專家、學者表示,《刑法修正案(九)》的出臺為維護考試的公正性又增加一大砝碼。
二、組織考試作弊罪的構成要件
(一)組織考試作弊罪的客體特征
組織考試作弊的行為同時侵犯了兩種社會關系。一方面,組織考試作弊的行為破壞了考場紀律,嚴重擾亂了考試管理秩序;另一方面,該行為同時違背了考試公平、公正原則,侵犯了他人公平參與考試的權利。因此,本罪的犯罪客體包括兩項,分別是國家對考試組織的管理秩序和其他考生公平參與考試的權利。
本罪的犯罪對象是考場秩序。所謂“考場秩序”,即是在考場中需要遵守的紀律,包括考試期間不得與其他考生互相詢問、不得在考場大聲喧嘩、不得擅自離開考場、不得作弊等。
(二)組織考試作弊罪的客觀方面
本罪的客觀方面表現(xiàn)為在法律規(guī)定的國家考試中組織作弊的行為。
需要明確幾點:第一,“法律規(guī)定的國家考試”與普通的考試不同,具有法定性和統(tǒng)一性。包括高考、研究生入學考試、CET-4、CET-6、公務員招錄考試等。高校在學期末組織的期末考試、單位舉行的技術評比等不在此范圍內。然而,我國考試種類繁多,有些考試是否屬于國家考試,理論界存在爭論。比如某些資格考試,雖然具有統(tǒng)一性,進行全國或者地區(qū)統(tǒng)考,但是其并不是法律設定的。對此,有必要對“法律規(guī)定的國家考試”進行進一步的解釋,以更明確地劃定范圍。第二,法條中“組織”的意思,應當是為了達到犯罪目的,編制多人參與犯罪的行為。在不同的犯罪中,組織的形態(tài)也不完全一致,在本罪中主要變現(xiàn)為倡導、發(fā)起、策劃、安排他人進行作弊的行為。第三,關于 “作弊”的范圍,應當是在考試過程中的一切違反考試公平性、破壞考試紀律,從而違法獲得試題答案,提高分數(shù)的行為,如利用通訊設備收發(fā)答案、偷看他人試卷、攜帶與考試內容相關的資料等行為。
(三)組織考試作弊罪的主體特征
1.自然人:本罪的主體為一般主體,即具有完全行為能力的自然人。根據(jù)《刑法修正案(九)》的規(guī)定,本罪主體分為組織者和幫助者。犯罪行為的組織者指組織、領導犯罪集團進行犯罪活動的犯罪分子。組織考試作弊的組織者是指發(fā)起、組建和設立考試作弊團伙的人(如招募、雇傭、拉攏、收買相關人員等),主要任務為對組織考試作弊活動進行具體策劃。一般情況下,組織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屬于主犯。
幫助他人組織作弊即在明知他人實施組織作弊行為的前提下,仍提供幫助的行為。幫助的手段即客觀表現(xiàn)是為他人組織作弊提供器材或者其他幫助,這在本質上是組織考試作弊罪的一種幫助行為。按照共同犯罪理論,幫助行為即使不單獨規(guī)定,也不會造成處罰上的困難。一般情況下,在共同犯罪中,從犯所受到的刑罰應當?shù)陀谥鞣?。但是,在本罪中,幫助者雖然只實行了幫助行為,但是這些幫助行為也是整個組織作弊活動不可或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缺少這一環(huán)節(jié),將達不到犯罪目的。因此,《刑法修正案(九)》將其提升為實行行為,直接依照組織考試作弊的規(guī)定處罰,體現(xiàn)了從嚴懲治幫助組織考試作弊行為的立法意圖。
2.單位:自然人作為本罪的犯罪主體是沒有爭議性的,然而,《刑法修正案(九)》并沒有關于單位犯罪的處罰規(guī)定。僅僅從法條的角度分析,單位是被排除在組織考試作弊罪主體范圍之外的。根據(jù)刑法的規(guī)定,單位犯罪具有法定性,只有刑法條文明確將單位某一行為規(guī)定為單位犯罪的,單位才需要負刑事責任,否則該罪的主體只能為自然人,單位不能成為該罪的犯罪主體。
單位能否成為組織考試作弊罪的主體,理論界有著不同的觀點。有的學者認為,應當嚴格遵循罪刑法定原則,刑法沒有明文規(guī)定的不能歸為單位犯罪。也有學者認為,應當從實際出發(fā),對符合單位犯罪的行為,有必要對單位進行處罰。筆者同意第二種觀點,從當前社會的考試作弊狀況來看,本罪的單一自然人主體并不能對組織考試作弊行為進行全方位的打擊。有必要將犯罪主體拓展到單位,將單位歸入本罪的主體范圍,理由如下:
一方面,組織考試作弊的行為與其它犯罪行為性質不同。近年來,考試作弊的形式從以前的“一對一”模式逐步變成 “多對多”模式,組織考試作弊行為往往需要多名犯罪分子互相配合。為了保證整個犯罪過程的順利進行,各犯罪分子均有比較細致的分工。另外,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高速發(fā)展,在組織考試作弊市場出現(xiàn)了很多中介機構,組織考試作弊的犯罪主體逐漸朝著犯罪集團化的方向演變。另外,很多交易均在線上進行,網(wǎng)絡的快速發(fā)展使組織考試作弊具有較大的市場。組織考試作弊行為日益猖獗,有必要加強對該罪犯罪主體的打擊力度,對犯罪分子進行嚴厲的懲罰,加大犯罪成本,從而減少組織考試作弊活動的發(fā)生。
另一方面,合法成立的單位、組織與組織考試作弊的組織者共同實施作弊行為的狀況日益猖獗。為了追求更多的利益,很多合法單位或組織鋌而走險,參與到組織考試作弊活動中。合法單位參與實施組織考試作弊行為主要有以下兩種形式:一是雖然表面上單位參與了組織作弊行為,但實際是個人以單位名義實施的行為,而且犯罪所得歸個人所有,在這種情況下,犯罪主體依然僅有自然人;二是單位直接參與組織考試作弊行為,犯罪所得歸單位所有,在這種情況下,符合單位構成犯罪的條件。據(jù)調查,國內許多培訓機構參與組織考試作弊行為,從而進行非法牟利。如2014年10月,美國教育考試服務中心宣布“推遲公布中國學生10月11日考試成績”。造成考試成績被推遲公布的原因是某中國培訓機構利用時差組織作弊,將試卷答案發(fā)至參與考試的考生的手機上。這些行為不僅損害了教師的形象,還在社會上造成很多負面影響。通常情況下,單位犯罪往往比自然人犯罪造成更嚴重的影響,有必要在刑法上予以約束。
(四)組織考試作弊罪的主觀方面
犯罪的主觀方面包括故意和過失。在本罪中,犯罪分子在考試前精心謀劃,各司其職。為了謀取私利,在明知道自己組織考生作弊的行為會破壞考場秩序,侵犯其他考生的權利的情況下,仍然希望或放任這種不公平現(xiàn)象的發(fā)生,導致某些學生取得本不該取得的成績,破壞了考試風氣。因此,本罪的主觀方面明顯為故意。
三、結語
《刑法修正案(九)》的出臺前,我國的法律和行政法規(guī)并不能對組織考試作弊行為進行有效的規(guī)制?!缎谭ㄐ拚福ň牛返某雠_填補了這一不足,考試作弊的刑法處罰體系已得到初步完善,多年來社會輿論嚴懲作弊行為的呼吁也終于在法律層面“落地”, 使本罪名在司法實踐中得到合理、準確的運用。此舉有利于樹誠信、轉考風、變學風,對凈化考試環(huán)境起到了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張磊.考試作弊行為的刑法規(guī)制.中州學刊.2010(5).
[2]向得海.國家考試安全形勢與風險規(guī)避.人才資源開發(fā).2009(4).
[3]王織春.由科舉制度試析高考作弊問題及其應對.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
[4]石磊.單位犯罪中“以單位名義”和“為了單位利益”探析.人民檢察.2005(13).
[5]肖揚宇.論首要分子與主犯、組織犯之關系.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