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摘 要】新的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我們應該以寓教于樂的方式在課程編制和教學實踐中讓我們的孩子認識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并盡可能多地吸收民族的文化和智慧,對作為民族文化幾千年來不斷積淀和發(fā)展的成語教學創(chuàng)造一個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積累,培養(yǎng)語感的新契機,為將來說話、習作、與人交往打下良好的語言基礎。新課程要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關鍵詞】成語大會;語文;成語學習;自主掌握
成語是一種相傳習用,意義上整體化、結構上定型化,且具有書面色彩的固定短語。成語是我國漢字語言詞匯中一部分定型的詞組或短句。成語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用的。在語言形式上,成語是約定俗成的四字結構,字面不能隨意更換;成語在語言表達中有生動簡潔、 形象鮮明的作用。
隨著時代的進步,知識來源渠道的進一步豐富,生對新鮮事物的接受不再單一的來自于課堂之上,從而形成了“小大人式”的用語用詞,結果是“語驚四座”。
成語是中華母語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如:神話語言(“愚公移山”等)、歷史故事(“圍魏救趙”等)、詩文語句(“一鼓作氣”等)、口頭俗語(“三長兩短”等)等。令人感喟的是,當網(wǎng)絡詞匯大量地走進人們的生活,例如:你OUT了、I服了YOU等,外語惡補更成為家長讓孩子們在學習過程中形成了不能承受之重,還有多少人會以說成語感到驕傲呢?現(xiàn)實中,濫用成語的現(xiàn)象比比皆是,很多成語被改頭換面用于各類廣告。如:殺蚊的蚊香,是“默默無蚊”,止咳的糖漿,是“咳不容緩”……這種對成語的改裝移植宣傳,嚴重的影響了孩子們在學習中對成語的理解、使用。這些現(xiàn)象如不及時采取措施,母語在青少年中的傳承將受到極壞的影響。
一、成語教學在教學實踐中需要注入活力
1.營造融洽的教學氛圍
營造融洽的氣氛,激發(fā)學生參與的熱情。環(huán)境可以激發(fā)一個人的創(chuàng)造力。也可以抑制一個人的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揮。
(1)教師要關愛每一個學生,多給學生一個贊賞的眼神,一句熱情的鼓勵,—個支持的暗示,讓他們感受到教師強烈的關愛和信任。從而真正從內(nèi)心深處萌發(fā)參與的熱情。對待后進生更要耐心地給予期待性的評價,如“老師再給你一次機會”、“再想一想,你能說對的”、“你已經(jīng)動了腦筋了”等。讓他們在體驗成功快樂的同時,積淀起參與的信心。
(2)教學中,教師對于學生提出的一些非同尋常的看法和見解,與眾不同的思維方式,教師應該以充分的關注和鼓勵,尊重并引導其思考問題的方式和方法,解除他害怕犯錯誤的心理。
2.保證學習的充足時間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的朋友。是學生學習上的導師。教師絕不能越俎代庖。用過多的講和問代替學生的學。首先教師得在時間上有保證。
(1)留足自習時間每次上課前,我讓學生充分預習,先掃除字音障礙,再通過查閱工具書(如字典、成語故事書等)理解詞義?;蛄私獬烧Z故事、成語的出處等。讓學生先自主探究,這對學好成語是非常重要的。
(2)留好討論時間課堂上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討論,共同解決。每次讓學生先分小組討論,看看可以解決一些什么,還存在什么問題,這是激活學生參與的有效方式??涩F(xiàn)實教學中討論時往往只是好學生的參與后,便草草結束。其實這種活動不能僅僅流于形式,高效的小組學習必須建立在學生每人主動參與的基礎上,首先得保證個體切實學習的時間。小組討論時,時間要充分。解放學生的頭腦,使他能想,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說,使所有的學生可以自由地發(fā)表意見,得到訓練。不能只是一些優(yōu)秀學生包攬了全部活動時間。否則,學生的活動只會流于形式。
3.提供參與的活動機會
愛活動、愛表現(xiàn)是學生的天性。教師要抓住這個心理特點,在教學中給足學生自由表現(xiàn)的空間。在實際中,我嘗試把“教”的權利放給學生。當“小老師”的同學總是十分興奮的。在小組討論時。我就給他們一些時間為自己精心準備,從理解的幾個成語中挑選出最滿意的,教給大家。而聽的同學也會格外認真,因為他們也不愿意放棄補充的機會,如再把意思解釋得更清楚一些,透徹一些。這時,老師的角色就是一位點評嘉賓。
4.大膽借鑒開創(chuàng)學生喜聞樂見“愉悅式教學形式”
(1)表演猜測式教學。教師應該啟發(fā)學生靈活運用表演猜測掌握成語。如“坐井觀天、一刀兩斷、相依為命、掩耳盜鈴、對牛彈琴、畫餅充饑、望眼欲穿、望梅止渴”,引導學生上臺表演,以形象的動作,豐富的表情演出每個成語的意思,下面同學根據(jù)表演猜測成語,這種做法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成語的記憶不再是一個枯燥的過程。
(2)幽默問答式教學。努力學生激發(fā)學生興趣,使愉悅式教學形式多樣化。多方搜集、整理,將一些成語幽默地組織在一起,通過問答的方式,讓學生更好地記憶。例:最長的時間——地老天荒、??菔癄€;最快的速度——白駒過隙、一日千里、風馳電掣.
經(jīng)過多種方法的訓練,學生在學習成語時已由過去的被動接受變?yōu)橹鲃訑z取,借鑒《中國成語大會》的形式達到了成語的愉悅式教學。個性化的教學其實無形中也給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廣大教師在課改時要勤于思考,大膽探索,不斷更新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
二、語文中成語教學禁忌
在語文課本中,不少成語學生一看就懂,一用就會。如“不約而同”、“先人后己”、“百戰(zhàn)百勝”等等。但是,在我國歷代群眾所創(chuàng)造的成語寶庫中,象這樣字面意義和實際意義基本一致的只占極少數(shù),還有大量的是從古代歷史事實、寓言、古典作品及流傳的辭句中得來的,對于這些成語,就不能用簡單的字面意義相加的方法去理解。因此,教學中一般應該注意如下三忌:
(1)忌望文生義。成語的內(nèi)容是整體性的,許多成語是由比喻、夸張等方式構成的,它的含義蘊藏在字面底下,要求學生不能機械地在字面上做文章,否則就會犯“胸有成竹——胸中長有一棵完整的竹子”的錯誤,出現(xiàn)笑話。如果把“望洋興嘆”解釋成“對著海洋而嘆氣”的話,“洋”字就解釋錯了。把“形容人群或車馬來來往往,絡繹不絕”的“川流不息”,當作“河流淌個不停”來解,都是望文生義,沒有透過字面,抓住成語的本質(zhì)。
(2)忌以今義解古義。成語中的不少詞體現(xiàn)的是其本義,如果用今義去解釋這些詞,就會曲解或者解釋不通。有是學生總認為“走馬觀花”的“走”是“行走”的意思,那就錯了。其實,“走”在這里正是體現(xiàn)它的本義“跑”的意思。如果把“赴湯蹈火”中的“湯”(本義是“開水”),解釋為日常生活中喝的“湯”,顯然是不當?shù)摹?/p>
(3)忌單從結構看意義。成語的定型性很強,它的結構或者結構成分不能輕易變動,排列次序也不能輕易改變。如:“落花流水”不能改作“流水落花”?!拜d歌載舞”是“邊唱歌,邊跳舞”的意思,如按一般支配結構析成“載著歌曲,載著歌舞”就錯了。成語是由組成它的各個詞凝練為一個整體的,它不是一般的詞組,如果一味按照一般的詞組去分析,就難免失誤。因此,我們在教學中也要扮演點評嘉賓的角色,要經(jīng)常注意糾正學生理解錯了成語,正確地理解成語,運用成語。
當今單調(diào)、低俗的娛樂節(jié)目或多或少的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產(chǎn)生了不良的影響,愛爾蘭詩人葉芝說過:”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學生的認知渠道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堂和書本上,不能滯留在師生單向的信息傳遞上,要實現(xiàn)最佳教學效果,就應該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給大量的充足的活動空間,課內(nèi)外結合,正確引導、合理利用網(wǎng)絡傳媒渠道,舉一反三自主掌握知識,解放他的雙手,使他能干,解放他的空間,使他能接觸社會、接觸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