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英
達爾文曾在《人類的起源》一書里寫道:“當我們認識到自己應該控制自己思想的時候,便是道德修養(yǎng)達到最高境界的時候?!北M管許多人不肯承認人類具有無比強大的精神潛能,但卻從來不曾否認人類具有勢不可當?shù)淖钥亓?,因為自控力已?jīng)實實在在地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并在各個方面改變了社會。那么何為自控力,其實就是每個人自我控制的能力,具體表現(xiàn)為一個人控制自己的思想、行為和情緒的程度。這種力量和我們一生相伴相隨,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決定我們的成敗,決定青少年的未來,對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那么,我們的子女自控能力到底如何呢?我們只要仔細觀察他們在家中和學校的表現(xiàn),往往就不難發(fā)現(xiàn),那些自控力差的孩子通常表現(xiàn)為:
(1)自我約束能力差。自控力差最明顯的表現(xiàn)就是自我約束能力低下。在家無法完成父母布置的任務,吃飯時磨磨蹭蹭,走路時踢踢跑跑,無法控制看電視/玩電腦的時間等等。在學校上課總愛做小動作,注意力容易分散,不聽從教師勸告,隨心所欲想到什么就做什么??偸桥c其他同學格格不入,上課時常常出現(xiàn)不協(xié)調動作或者聲音。
(2)說話做事與眾不同。自控力差的孩子在家常常過度依賴父母,干擾家長的活動,無法獨立完成簡單的任務。在學校上課時愛插嘴,回答問題常常重復或者牛頭不對馬嘴,寫作業(yè)時玩耍,聽課做小動作,隊列活動時左顧右盼,東搖西擺,與其他同學有明顯差異。
(3)注意力不易集中。自控力差的孩子在家就特別喜歡的事情也很難全神貫注的做完,總是吃東西、玩玩具或者跑來跑去。在學校上課時常常東張西望,小小的一點動靜就能讓孩子注意力分散,寫作業(yè)時表現(xiàn)更為明顯,往往拖延到最后才勉強完成作業(yè)。
(4)情緒難以控制。自控力差的孩子從來不想后果,不避危險,喜歡以爭吵打罵的方式吸引同學注意,不知道怎樣和同學相處,總是采取與眾不同的方式交朋友,想交朋友卻總是以拍打或者惡作劇的方式,導致同學的普遍反感。有時為一點小事就大哭大鬧,對自己的情緒無法控制。
一旦我們發(fā)現(xiàn)自己的子女有類似的表現(xiàn)或者傾向,我們就要多加小心,兒童可塑性強,正處于習慣形成的關鍵期,我們只要及時干擾,對癥下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往往就能幫助他們改變不良習慣,形成健康的自我管理意識。
一、先人后己,改變不良家庭習慣
許多家長不太在意自己,卻過分關注孩子的狀態(tài)。自己時常會擔心焦慮,卻希望孩子淡定面對壓力;自己許久不讀書,卻希望孩子經(jīng)常閱讀;自己沒有足夠耐心聽孩子說話,卻希望孩子要乖乖聽自己的話;自己經(jīng)常會亂發(fā)脾氣,卻希望孩子時時處處都能講道理。其實,孩子的習慣是家長行為的影射,孩子成長最大的阻力往往來自家庭中這些隱形的因素。如果家長對自身對孩子執(zhí)行兩套標準,只會讓他們心存疑惑,產(chǎn)生抵觸,弱化家庭教育的影響力。作為家長,我們首先應該做到的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檢視自己,完善自我,先改變自身壞習慣,增強自控意識,再幫助孩子培養(yǎng)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歸納起來就是——少“言傳”、多“身教”,耳濡目染最重要。以我自己的生活為例,我曾經(jīng)有吸煙的不良嗜好,和多數(shù)煙民一樣,對這個壞習慣深惡痛絕又屢禁不止,四年前,為了警戒自己,也是為了教育孩子,我把戒煙的決定告訴了我的兒子,希望它能幫助和監(jiān)督我一起實現(xiàn)這個理想。期間,我把每個階段自己的掙扎和斗爭都和他一起分享,就是希望他能從我身上感受到戒除不良習慣的過程非常艱辛,最終,我實現(xiàn)了自己的諾言,沒有再吸過一根香煙,基本上算是戒掉了煙癮,我自己很有成就感,孩子也從中感悟到不少。再往后,無論是控制飲食,還是戒除網(wǎng)癮,只要我們家庭的每個成員在自己身上發(fā)現(xiàn)一些問題,全家就共同監(jiān)督,制定計劃,一起來改變,家庭中形成了平等互助、互關互愛的和諧氛圍。通過戒煙我還反思出一個“硬”道理:家長和孩子地位是平等的,家長要想改變孩子沒問題,但必須先從改變自己的不良習慣開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家長要是辦不到就不要奢求孩子能做到。所以,孩子成長的前提是家長的成長,孩子教育的好壞最終要依賴家長自我教育的程度。
二、積極探索,培養(yǎng)良好家庭志趣
隨著現(xiàn)代化技術的發(fā)展,電腦、電視以及手游,由于畫面絢麗,動感十足,已經(jīng)成為很多孩童的“毒癮”,并直接導致他們自控力減弱,疏于現(xiàn)實卻沉迷虛幻,浪費光陰且虛度生命,同時,家長又普遍很無奈,因為這類產(chǎn)品已經(jīng)滲透到生活領域的各個方面,它們對感官形成的強烈刺激,想要通過強制措施迫使孩子擺脫電子產(chǎn)品依賴變得非常困難。反觀我們自己,因為生活閱歷相對豐富,對世界的認知能力較強,不少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經(jīng)過多年培養(yǎng),已經(jīng)擁有了一定的興趣愛好,好奇心和滿足感到得了釋放,所以抵御這類電子產(chǎn)品誘惑的能力就要大大強于未成年人。所以,我們要想幫助孩子擺脫這些不良的“毒癮”,最好的辦法還是引領我們的孩子,培養(yǎng)或者傳承一些健康良好的家庭志趣,幫助他們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青少年天性好奇好動,精力旺盛,求知欲強,無論是種花養(yǎng)魚、手工制作,還是打球下棋、琴棋書畫等,這些家庭志趣一旦初步形成,不僅能愉悅身心,涵養(yǎng)品性,還能開闊視野,增長智慧,為他們將來追求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和高雅的生活品質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更是抵御不良誘惑的最佳防護。
三、先收后放,呵護孩子注意能力
少年兒童注意力集中難分散易,家長要特別呵護他們的注意力,特別是在孩子的低齡階段,做事情依賴性強,需要父母的用心陪伴,這個階段家長會感覺費時費力,成效緩慢,但是能夠幫助幼兒初步樹立專注做事的意識,是不能省略的,那些幻想子女從小自覺形成自我管理的想法,只能是事與愿違。當學齡前兒童在做一些特別感興趣的事情,如做手工、畫畫、看書或觀察小動物,包括看電視或者打游戲,家長都應該最好能陪伴在身邊,即使不在身邊,也要做到不隨意中斷或者打擾孩子,因為他們沉浸于興趣之中,無論做什么都是聚精會神,精力高度集中的,不知不覺中注意力都得到了開發(fā)與訓練,專注的能力會提高,保持專注的時間會拉長。孩子表現(xiàn)的專注,父母別忘了給予孩子充分鼓勵,及時和孩子分享感受,讓孩子有意識地把做事專注的心理感受逐步到其他事情中去,學會逐步控制自己的行為。
四、延遲滿足,訓練孩子自控能力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要激勵,口頭表揚和物質獎勵往往是少年兒童最初的動力源泉,在日常生活中,當家長明確得知孩子喜歡某項物品或者活動時,可以引導孩子建立連接,鼓勵孩子通過專注的學習獲得相應的“及時滿足”,這樣一來,孩子專注學習的積極性就能夠比較容易的調動起來。但是激勵的效能只能有暫時的,如果習慣成自然,家長不知不覺中容易戴上了功利的“墨鏡”,以成敗論“英雄”,結果論賞罰,將家庭教育變成了簡單的績效考核,同時,子女越來越多的提要求、講條件,往往會弱化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當學習的動機更多是為了家長的肯定或者是物質獎勵,往往成了“要我學”而非“我要學”。所以,除了“及時滿足”,家長還可以根據(jù)孩子的能力,通過觀察孩子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引導孩子在原有的基礎上自主延長學習時間,提高學習要求,同時增加獎勵措施,提高滿足條件,幫助孩子挑戰(zhàn)自我,實現(xiàn)“延遲滿足”,從而循序漸進的提高耐受能力,延遲專注時間。相對于“及時滿足”,“延遲滿足”更有利于幫助孩子學習控制自己的行為,增強自我控制的意識和能力,激發(fā)他實現(xiàn)戰(zhàn)勝自我的愿望。
德國教育學家斯普朗格曾經(jīng)說過: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chuàng)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喚醒,是種教育手段。父母和教師不要總是叮嚀、檢查、監(jiān)督、審查他們。孩子們一旦得到更多的信任和期待,內在動力就會被激發(fā),會更聰明、能干、有悟性。只要我們坦誠客觀的面對問題,尊重孩子,言傳身教,我們就一定能夠尋找到適合子女的家庭舉措,提升他們的自控能力,科學的引導孩子養(yǎng)成積極主動,專注認真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