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天宜
摘要:以《林黛玉進賈府》的學習為例,從接受者角度,強調中學語文名著教學應該充分考察學生的積累、偏好、接受能力等,充分尊重接受者原有的文學性思考,使教與學深度相關,重視培育和養(yǎng)護學生的文學趣味和審美根芽。
關鍵詞:接受者;中學語文;名著教學
中學生對語文課堂不感興趣,哪怕是原本為文學愛好者,哪怕是學習文學名著,語文課都缺少應有的吸引力。這在當前幾成普遍現(xiàn)象??疾旌徒鉀Q這一問題,自有多種角度;但在我看來,要想根本性扭轉語文教學效果,還需要真正考慮到語文課堂的接受者。盡管有相關研究強調“重視學生的主體性”、“重視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然而,其研究與思考依然未能擺脫教師的自我主體限定。當師生之間的施動、受動關系未作調整、未加改變,教與學未能深度相關,就不可能擁有理想的課堂教學、收獲良好的教學效果。筆者作為一名高中生,對此深有感觸,因此擬以《林黛玉進賈府》的學習為例,從接受者角度談談中學語文名著教學。
《林黛玉進賈府》節(jié)選自《紅樓夢》第三回,人選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3》。由于《紅樓夢》是我最喜愛的一部古典文學名著,曾經有過較為深入的閱讀,在看到這篇課文之后,我對課堂學習充滿了期待。但一上課,老師就給出了一套規(guī)整的課堂設計:介紹故事梗概、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體味出場細節(jié)。顯然,這是一個常規(guī)而穩(wěn)妥的內容安排,跟其他的作品講讀無大差別。而我的感覺是:非常沮喪。很明顯,老師根本就沒有考慮我們是否對故事梗概已經了解,是否對人物形象有自己的認識,是否對人物性格有自己的理解,是否對人物出場細節(jié)有自己的體會。
不容否認,我們的老師是位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他很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設置了許多問題,引導閱讀與思考。然而,作為學生,我卻覺得有一種強烈的被掌控感揮之不去。似乎無論我們怎么想怎么說,都跳不出老師的手掌心,而結論更是以老師的為準??梢院敛豢鋸埖恼f,這一堂課的學習,將我所期待的思維的樂趣和創(chuàng)造的快感摧殘殆盡。而整個課堂一如既往的沉悶,也讓我感到,不僅僅是我一個人排斥這樣的教學。
事實上,《紅樓夢》在小學階段就是課外閱讀材料。據(jù)我們班的調查結果顯示,全班五十六位同學都或多或少讀過《紅樓夢》原著。雖然未必都感興趣,但基本印象還比較清晰,腦海中都儲存有一些重要情節(jié)、主要人物、精彩片段等相關信息。有鑒于此,課堂上老師根本無需占用過多時間重復介紹作品基本內容,而應將精力用于陪伴學生關注細節(jié)
是的,“陪伴”,而非所謂“調動”或“引導”。對于學生來說,那些與情節(jié)相關的細節(jié)最值得關注;那么老師就可以聽由學生通過細節(jié)來梳理情節(jié)線索。線索梳理清楚了,學生自然就可以很好地把握作者對人物關系的安排、透視人物心理的微妙變化,從而領悟作者精美的藝術構思和高超的表現(xiàn)手法了。至于更細節(jié)的東西,比如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以及空間環(huán)境的布局、衣食住行的安排、各種物件的擺設等等,它們像血肉和枝葉一樣,自然填充著情節(jié)框架和故事梗概,可以在閱讀中自然感知,除非學生追問,否則無需剝離出來加以講解。
除了陪伴閱讀和應邀講解外,老師的主要作用在于幫助學生進行拓展性學習和思考。比如學習《林黛玉進賈府》,再去籠統(tǒng)空泛地要求學生重讀《紅樓夢》是不可能激起學習興趣的:此時老師可以引入對脂評本的介紹。脂評本既是《紅樓夢》的重要版本,更為我們提供了理解《紅樓夢》的重要渠道和依據(jù)。其中的回前批、回后批、眉批、側批、夾批等等,可以超越諸多專業(yè)研究,讀后自可對作品有精到深入的把握。比如這一段文字的起首:“且說黛玉自那日棄舟登岸時”,此處脂評本即有側批:“這方是正文起頭處。此后筆墨,與前兩回不同?!笨墒s多少提請讀者注意的長篇大論。脂評還特別注意細節(jié),對閱讀有極好的提點作用。比如王熙鳳出場部分,至為精彩,脂評也多所分析,如“未見其人,先使聞聲”、“阿鳳一至,賈母方笑,與后文多少笑字作偶”、“卻是極淡之語,偏能恰投賈母之意”、“若無這幾句,便不是賈府媳婦”等等,都是極為經典的點評,且不作過度闡釋,顯出親切、客觀和恰當。而脂評透露的背景信息,不僅給我們深入理解作品的可能,更使我們得以從創(chuàng)作層面理解作者的構思、運筆以及創(chuàng)作意圖和效果。另外,脂評還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典型的中國傳統(tǒng)讀書方法。我們也可以仿照學習,隨手記下閱讀時的心得體會和感悟。如果讀了脂評本,課文后的“研討與練習”部分則幾乎不用講解,而學生在思維與方法上的收獲也會更多。
總之,中學語文中的名著教學,應該充分考察學生的積累、偏好、接受能力等,充分尊重接受者原有的文學性思考,使教與學深度相關。干國祥先生曾試圖界定新教育的理想課堂,其中最讓我感興趣的關鍵詞是“課堂活力”、“人性的、人道的、科學的方式”以及“簡明”和“基于自身”。較少考慮甚至不考慮接受者的語文教學,教得再好,也是“自嗨型”、非人道的,缺少直指人心的人性的力量,也不可能帶來真正的課堂活力。中學語文教學,必須重視培育和養(yǎng)護學生的文學趣味和審美根芽,而不是以各種冠冕堂皇的名義摧折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