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丙鑫
南苑即南海子,位于北京永定門南10公里。它東西長約17公里,南北寬約12公里,總面積約210平方公里。原是元、明、清三代封建王朝著名的皇家苑囿。據史籍記載,明代“曾籍海戶千余,守視南海子里的麋鹿雉兔”;清代“設海戶一千六百人,各給地二十四畝”。但海戶地大部分劃在南苑圍墻以外,南苑圍墻以里“植柳為限”,沿海子墻劃出部分耕地作為苑戶地、瓜戶地、果戶地及寺廟香火地等。清康熙年間在南苑內設五所糧莊、五所果園以供帝王巡幸之需,此可視為南苑開發(fā)之始。
“南苑本肄武地,例禁開田。”清道光年間,清宣宗曾發(fā)上諭,責令“前已開者并須荒棄”。清咸豐年間至同治年間,為了緩和日益尖銳的階級矛盾,一些大臣曾懇請允許百姓們在南海子墾荒造田,均遭“嚴旨詰斥”。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南苑毀于八國聯軍侵略北京之役。庚子賠款使清政府國庫空虛,內外交困,已無力經營和修復南海子這座有600多年歷史的皇家苑囿。光緒二十八年(1902)六月二十三日,清政府下令成立南苑督辦墾務局,出售“龍票”,拍賣南苑里的荒地。宮廷太監(jiān)、官僚手持“龍票”蜂擁而至,乘機圈占了大片土地,在南海子里相繼建起數十座地主莊園。他們又雇傭大批河北、山東的貧苦農民為他們耕耘播種,從此,南海子才得以開發(fā)。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夕,南海子已由原來的十余處糧莊、果園,迅速發(fā)展到有230個自然村鎮(zhèn)。
清初到清末,奉宸苑南苑官署設在北大紅門內迤東。官署呈南向,前后四重,房十有八楹。南苑官署內設有郎中一人,員外郎二人,主事一人,委署主事一人,苑丞七人,苑副十三人,筆帖式五人,掌征收南苑地賦及管理行宮、寺廟等事。并設防御、驍騎校及門軍、馬甲等,掌南苑之門禁。據調查,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所設南苑督辦墾務局,有說設在團河行宮。筆者以為,團河行宮位于南海子西南隅,而奉宸苑南苑署地近京師,且房舍設施、管理人員齊備,當是南苑督辦墾務局所在地。1935年3月,國民黨大興縣政府由北平城內大興縣胡同遷此,將南苑官署房改建成縣署駐地。1949年后改建為南苑區(qū)大紅門小學。為了研究南苑地區(qū)的村鎮(zhèn)發(fā)展史,筆者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館藏資料中查到一件“南苑督辦墾務局執(zhí)照”,對于研究南苑地區(qū)開發(fā)史、村鎮(zhèn)發(fā)展史等實在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貴歷史檔案。根據這份執(zhí)照的內容,我們可以確定,這是在清宣統元年(1909)十二月十九日(奉宸苑篆字印章)頒發(fā)給大興縣人佃戶敦敘堂的地契。敦敘堂是到南海子里“招佃認墾之人”。也許因囊中羞澀,或因無權無勢,當時他認墾的是“下地叁拾畝”。這30畝下地“座落在大紅門南,東至魯姓,西至岳姓,南至官道,北至王姓地界止,”大紅門即今豐臺區(qū)北大紅門,這30畝下地大約應該在北大紅門南部不遠的地方。按照招佃章程規(guī)定:“地利本有肥瘠之分,應繳押荒等銀厘。定上、中、下三等。”筆者曾住在北大紅門南部的南苑鎮(zhèn),記得小時候常和小伙伴們到北大紅門南部的葦塘里摸魚、捉鳥。那里的蘆葦特別茂密,盤根錯節(jié),在那里認墾開荒應該很艱苦的。開墾條件艱苦,也是這塊地為“下地”的原因。時隔多年,如今南海子地區(qū)變化太大,已經找不到這張執(zhí)照的主人了。
現將“南苑督辦墾務局執(zhí)照”全文抄錄如下,供研究南苑地區(qū)歷史的同志們參考。
執(zhí)照
第壹千貳百玖拾染號
南苑督辦墾務局為發(fā)給執(zhí)照事照得本苑,奏準苑內閑曠地畝招佃墾荒認種以廣生計等因,于光緒二十八年六月二十三日具奏。奉旨:依議。欽此。欽遵在案。當經本苑擬定招佃章程開列于后:
計開
所有招佃認墾之人,即以八旗內務府以及順直紳商仕民人等,旗人取具圖片,紳民取具切實具結,始準領地,均以十頃為制,不得逾數。地利本有肥瘠之分,應繳押荒等銀厘。定上、中、下三等,至將來升科亦按三等分上下忙開征,倘有頑劣之戶拖欠錢糧,即將地畝收回,另行招佃認種。招募佃戶宜有棲身之所,準其自蓋土房,不準營建高閣大廈及洋式樓房。亦不準私立墳墓,違者究辦。苑內一經開荒,人煙稠密,不免有貿易經營,惟須稟明聽候指示空閑地址,不準毗連結成市鎮(zhèn),亦不準開設煙館、賭局,違者定行究辦。墾戶如有不愿承種者,即將地畝交還,應俟升科后體查情形辦理。如有更佃等情,務須呈明換給執(zhí)照,倘有私相租典、借端影射,一經查出,定按原交押荒加倍科罰。認墾之戶各宜循規(guī)導矩安分農業(yè),其雇覓傭工亦宜慎選良善者,倘有不法之徒尋釁生事攪擾,立即嚴拿懲辦。
以上各節(jié)俟三年后再行換給新照,各宜恪遵,不得稍有違誤,致干咎戾須至執(zhí)照者。
右給佃戶敦敘堂大興縣人下地叁拾畝收執(zhí)
宣統元年拾貳月拾玖日(奉宸苑篆字印章)
苑計開地鄰四至列后:坐落在大紅門南。東至魯姓,西至岳姓,南至官道,北至王姓地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