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死亡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規(guī)律,但不同民族對死亡的理解不同,因而衍生出的喪葬習俗、喪葬文化也不盡相同。天葬是我國藏區(qū)民眾中普遍流行的一種喪葬方式,這種特殊的習俗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地理環(huán)境、社會歷史、民族心理、宗教信仰等原因。本文通過對近10年有關天葬研究的相關文獻的分析,做出了一個大致的回顧與總結。
關鍵詞:藏族;天葬習俗
死,在藏族大眾觀念中并非意味著生命的終結,而是預示著新生命的開始。因為藏傳佛教講究“萬物有靈”、“生死輪回”之說,認為世界上萬物都是外殼與靈魂的結合體,人即是靈與肉的結晶,軀殼不外乎是靈魂的載體,死亡只是二者的分離,靈魂逸出廢舊軀體投轉另一新的軀體繼續(xù)存在,周而復始。天葬,藏語稱為“杜垂哦杰哇”,意為“送尸到葬場”,也稱“恰多”,意即喂鷲鷹。本文對2005---2015年有關天葬研究的相關文獻做出了一個大致的回顧與總結。
1 天葬的來源
關于天葬的起源,既有本土起源說,又有印度、中亞舶來說。一般公認天葬分兩個階段,西藏先實行的是一種無意識“棄尸于野”的“原始天葬”。到11、12世紀,隨著佛教思想的影響,天葬逐漸儀式化,進入“人為天葬”時期,而后數(shù)百年間天葬儀軌日臻完善。天葬也成為藏區(qū)眾多喪葬習俗中最流行、占主導地位的葬俗。
而在學術界,關于天葬的起源觀點眾多,有研究者認為天葬其實最開始是從印度傳入的。新巴?達娃扎西在《藏族天葬的起源、儀式過程及禁忌制度的文化內(nèi)涵再探》一文中指出,天葬是受印度佛教的影響,除印度外,還受波斯影響,“受到來自中亞古代民族的,尤其是‘拜火教的影響所致”。他認為天葬與其相比,不僅地理環(huán)境相似,而且有著相應的儀式和固定場所,最主要的是,都有共同的載體“禿鷲”。而有研究者認為,天葬其實是從“原始天葬”發(fā)展為“人為天葬”的。英珍、孫曉青在《藏族天葬習俗的起源與文化內(nèi)涵》中提出,《紅史》中有記載,吐蕃的第一代贊普和他以后的六個贊普都是順著天梯降到人間的天神之子,又順著天梯回到天上,史稱“天墀七王”。當時在國王死后,國王的巫師、侍衛(wèi)為了隱蔽的埋葬國王,準備尋找人煙稀少的地方,到處藏匿國王的尸體,卻唯獨沒有逃脫禿鷲的視野。作者認為,雖然天葬的習俗源于印度,但是在藏區(qū)卻融入了藏族自己的理念與方式。邊巴卓瑪在《簡論藏族喪葬習俗文化》一文中也提到,現(xiàn)在在西藏地區(qū)盛行的天葬源于原始的天葬,原始的天葬又叫鳥葬、風葬、野葬等,這種葬法實際上具有棄尸性質(zhì),是古老葬式的傳承,從第一世吐蕃君王聶赤贊普到八世贊普直貢贊普前的七世贊普,即穆赤、丁赤、索赤、美赤、達赤、寒赤等“天赤七王”(也稱為“天墀七王”),認為都是天神派遣的天子,死后便被送到高地曠野,自個兒依次攀援“天繩”,逝歸天界,如虹消散。實際上,就是一種任其自滅的原始天葬葬俗。邊巴瓊達在《淺析西藏天葬習俗的成因及文化含義》中也提到,確有記載,到第八位藏王直貢贊普時,他因受到一個大臣的誘惑被殺死,天梯被切斷,為使其尸體不再留在人間,借助神鳥的雙翼使他飛上了天。還有一些觀點,與以上兩種看法都有所不同。索南才讓在《論藏民族的喪葬習俗》中提出,天葬是由于直接受制于藏傳佛教“六道輪回”中因果報應觀念而形成的一種較為獨特的喪葬形式?!疤燔咄酢笔翘煸崃曀椎拿壬?,至少是藏民族形成天葬思想和天葬理論與實踐的基礎。但當時的天葬是天神崇拜的結果,因而被國王強行制止而不得不隱退到歷史帷幕的背后,曾留下一段空白的歷史,一直到吐蕃王朝崩潰,11世紀天葬又開始復蘇。處理第一位藏王喪葬事務的巫師,既是天葬的發(fā)明者,又是苯教信徒。天葬思想中,既有古老的苯教文化遺風,如對天神的崇拜,又滲透著藏傳佛教思想觀念,天葬中彰顯的輪回轉世,因果報應就是來自藏傳佛教密宗學說原理?!办`魂不滅”是天葬核心,藏傳佛教認為,天葬是一種最徹底、最具菩提心和最高功德的施舍,也是人們實現(xiàn)行善積德之愿的理想途徑。佛教認為,人在死后至投胎之前,靈魂仍然具有一種形態(tài),這種形態(tài)佛教稱之為中陰身。根據(jù)這種觀念,人死之后便請僧人念《度亡經(jīng)》超度亡靈,越快越好,然而肉身的存在卻對這一過程起到了阻礙作用,因此應盡快處理身體,由于火葬受到材料的限制,天葬就成了最好的方式。而余仕麟教授在《藏族傳統(tǒng)社會天葬習俗的緣由辨析》中卻認為,天葬成為一種習俗與佛教傳入吐蕃有關但并非直接源于佛教教義。因為在佛教傳入后,火葬也被認為是相當重要的宗教葬儀。天葬的形成其實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吐蕃王朝在末期發(fā)生大暴動,在與苯教的斗爭中,佛教深入藏區(qū),隨佛教一并傳入的印度葬俗也對天葬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蘭州大學的洲塔教授在《論藏族天葬習俗的成因及其生態(tài)文化價值》中提出了較其他學者而言,較為新穎的觀點,他從思想基礎層面他認為關于天葬的起源出發(fā),認為天葬產(chǎn)生的思想基礎是《中觀論》,《中觀論》是佛教的基礎理論之一。他認為關于天葬的起源最早源于中觀理論“人無我”,斷除“我執(zhí)”之思想,并非伴隨佛教產(chǎn)生而出現(xiàn),而是佛教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對藏族葬俗產(chǎn)生影響的結果。除了以上較為主流的觀點,還有一些學者提出了一些觀點,俄項多杰在《佛教思想影響下的藏族喪葬習俗》中認為,天葬的形成和開端是由智貢噶舉派創(chuàng)始人仁欽貝創(chuàng)建智貢寺天葬場后逐漸推行的;夏吾交巴在《藏族喪禮的起源探析》中提出,天葬與古代藏族的生活環(huán)境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淵源于高等動物的食物鏈。
2 天葬在藏民中盛行的原因
1、自然地理條件的限制。在進行此項研究時,研究者多半采用的是與藏族其他喪葬儀式相比較的方法,總結出其優(yōu)點。與土葬的比較有,如高浩在《藏族天葬習俗探微》中提出,由于藏區(qū)可耕種農(nóng)作物的土地面積少,藏民僅靠畜牧業(yè)維持生計,對土地的依賴性不強,入土為安的意識不如農(nóng)耕民族深厚,加之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多年凍土的主要分布區(qū)域之一,要實行土葬十分艱難。而次仁德吉在《獨特的西藏天葬習俗》中則注重環(huán)保的原因,與土葬相比,天葬明顯節(jié)省土地;與水葬相比,因為水資源有限,水葬又會造成污染;塔葬不僅占用土地,還會耗費大量的原材料;而火葬會引起空氣污染。相比較下來,天葬是最適合在西藏地區(qū)的實施的喪葬制度。華智海在《論藏族天葬文化形成的環(huán)境因素》中也提出草原地帶以溪流為多,平緩不湍急,而高原的大江大河,又多在大山深谷間,交通極為不便,藏區(qū)湖泊雖多,但多為咸水湖,沉入水中的尸體會重新浮出水面,再加上湖水是不流動的,尸體會長時間的漂浮在一個地方。邊巴次仁也在《淺談藏族喪葬文化》中寫道“土葬給民族和家庭帶來了無休止的矛盾,尤其是墓地的征用使人擔負嚴重的經(jīng)濟負擔;水葬對水下動物的生存和保護等有不利影響?!?/p>
2、鷹鷲本身的生理功能。華智海在《論藏族天葬文化形成的環(huán)境因素》中認為,鷹鷲本身的生理功能是藏民族實施天葬的原因之一,禿鷲廣泛存在于青藏高原,鷹鷲不僅能生吞活剝各類動物的尸體,還能把骨頭嚼咽一盡,是天葬最為理想的載體。據(jù)說禿鷲不會把自己的糞便隨便排在任何一方,只會撒放在高高的山和深深的海中,而且知道自己的死期,臨死之前,七天內(nèi)飛到天空中不會降地,慢慢的在大氣層中消失,不會留下身體的任何一部分。在藏民心中,吃人肉的禿鷲被認為是不殺生的益鳥,藏族俗語中也有“鷲不吃活物”的說法。
3、藏族先民樸素的唯物觀。李苗苗的《藏族天葬源起及文化價值探析》一文中指出,游牧民逐水草而居,把親人的尸體放在不能常常顧及的地方,心理、情感上的壓力很大。讓親人回歸大自然是最好的安慰。藏族先民樸素的唯物觀促使了天葬的形成,把人當做可以轉化的物質(zhì),靈魂不僅存在,更可以轉世。邊巴瓊達的《淺析西藏天葬習俗的成因及文化含義》中,也給出了相同的觀點。
4、其他觀點。洲塔在《論天葬產(chǎn)生的思想淵源及對藏族社會的影響》中指出,把中觀思想引入藏族葬俗的是印度瑜伽僧帕。當巴桑吉和他的親傳弟子、西藏佛教史上覺宇派的創(chuàng)始人女密宗大師瑪久拉仲。這兩位大師及其教派教義提倡的理論和修持,尤其是覺宇派的靈魂觀念,成為藏族天葬習俗產(chǎn)生及普遍流行的最主要原因。
3 天葬的文化內(nèi)涵
關于天葬的文化內(nèi)涵主要集中在其與藏傳佛教教義的關系上。英珍、孫曉青的《藏族天葬習俗的起源與文化內(nèi)涵》一文中從兩個方面來分析天葬的文化內(nèi)涵。從傳統(tǒng)角度看,天葬與佛教教義吻合,是一種最徹底的施舍;從現(xiàn)代的角度看,在本質(zhì)上反應了追求未來幸福的幸福觀。高浩在《藏族天葬習俗探微》中也認為在漫長的封建階級社會里,藏民長期受土司、地主的壓迫,人死后,由“上天的使者”鷹鷲將靈魂帶入天堂,反映出了他們對自由的平等的向往。除此之外,近幾年,天葬的生態(tài)保護意義越來越受到學者的重視。夏吾交巴在《藏族喪禮的起源探析》里認為,藏區(qū)天葬的儀式過程,反應了一種放生和保護習俗的觀念,藏文古籍記載,松贊干布把“不殺生”定為國法的頭條,并嚴格執(zhí)行,后“國法”變?yōu)椤凹s定習俗”。藏民認為把尸體施給本以其他小生命為食的動物后,它們就不會再去傷害那些小動物。后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將禿鷲視為神鳥,大格西的化身,受嚴格的保護,節(jié)約了大量原本用來修墳墓的土地。李苗苗在《藏族天葬源起及文化價值探析》中認為天葬賦予人們平民理想觀,在天葬喪事中,不同年齡和身份的人擔當相應的職責,有利于強化村落或族群內(nèi)部成員之間的往來溝通,屬于一種積極的社會關系的調(diào)試,天葬是環(huán)境保護,人與動物協(xié)調(diào)發(fā)展的良好方式選擇。洲塔則在《論天葬產(chǎn)生的思想淵源及對藏族社會的影響》中新提出了天葬的倫理教化功能、心理平復功能。
4 總結
在整理了近10年的研究資料后,發(fā)現(xiàn)國內(nèi)學者在對天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天葬的來源、盛行原因及其文化價值上;而且與天葬研究的專著相比,發(fā)現(xiàn)近10年關于天葬的最新研究主要集中在學術論文方面。但是近10年研究者對于天葬的研究創(chuàng)新性明顯不足,除了借鑒以往的研究觀點,更主要的還是對資料的收集整理停留在歷史資料的收集階段。研究者可以更加多元化,廣泛運用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等相關理論,推廣交叉學科研究范式,在歷史資料的基礎上,也可以運用實地調(diào)查收集資料,以擴展研究視野。
參考文獻
[1]格勒.藏族早期歷史與文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2]余仕麟.藏族傳統(tǒng)社會天葬習俗的緣由辨析[J].民族文化,2010(12).
[3]新巴?達娃扎西.藏族天葬的起源、儀式過程及禁忌制度的文化內(nèi)涵再探[J].藏學學刊
[4]英珍,孫曉青.藏族天葬習俗的起源與文化內(nèi)涵[J].康定民族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3).
[5]高浩.藏族天葬習俗探微[J].前沿,2008(08).
[6]李苗苗.藏族天葬源起及文化價值探析[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6).
[7]夏吾交巴.藏族喪禮的起源探析[J].四川民族學院學報,2012(2).
[8]次仁德吉.獨特的西藏天葬習俗[J].法制與社會,2009(1).
[9]俄項多杰.佛教思想影響下的藏族喪葬習俗[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
[10]邊巴卓瑪.簡論藏族喪葬習俗文化[J].西藏藝術研究,2012(2).
[11]索南才讓.論藏民族的喪葬習俗[J]. 西藏藝術研究,2011(4).
[12]華智海.論藏族天葬文化形成的環(huán)境因素[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
[13]洲塔,劉嘉堯.論藏族天葬習俗的成因及其生態(tài)文化價值[J].中國藏學,2013(1).
[14]洲塔.論天葬產(chǎn)生的思想淵源及對藏族社會的影響[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
[15]邊巴次仁.淺談藏族喪葬文化[J].西藏研究,2010(6).
[16]邊巴瓊達.淺析西藏天葬習俗的成因及文化含義[J]. 西藏研究,2005(1).
[17]郭志合.近30年來國內(nèi)天葬習俗研究綜述[J].民族民俗研究,2012(3).
作者簡介
李瑾文(1993-),女,藏,籍貫甘肅省臨潭縣,西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民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