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振宇
要想破這個謎,就得把時間的指針撥到1796年的正月初一,這一天是嘉慶皇帝登基的日子。
在中國歷史上,皇帝的登基大典通常是沒什么看頭的,因為新皇帝通常都是在老皇帝死后才能當皇帝的,國喪期間,民間尚且要停止一切娛樂活動,更何況皇家自己呢?所以在新皇帝的登基大典上,那些黃鐘大呂“陳而不作”,因為老皇帝剛死,現(xiàn)在是全國服喪期間,皇帝不哭著登基就是不孝。
但是嘉慶皇帝沒這個問題,因為乾隆皇帝這時候當太上皇了,所以嘉慶皇帝的登基大典是比較熱鬧的,至少是有音樂的,這在中國歷史上非常罕見。
從這一年開始,一直到嘉慶四年(1799年)的正月初三乾隆皇帝駕崩,這整整三年間,我們可以想見,嘉慶皇帝過的是什么日子。老皇上還在,大權(quán)不在他的手里。
而且,乾隆皇帝也是一個飽讀史書的人,他知道太上皇沒那么好當,唐太宗他爹李淵晚年當太上皇日子好過嗎?唐玄宗做太上皇的日子好過嗎?他太明白了,所以他防微杜漸,做了一系列的準備。
比如說,他原來為自己建了一座新宮,叫寧壽宮,但是他當了太上皇之后仍住在養(yǎng)心殿,其實就是不愿意放棄自己的皇權(quán)。連朝鮮使臣進貢這種小事,他都要跟使臣說,皇帝雖然換了,大事仍然是我辦。一個八十多歲的老頭,權(quán)力欲還是如此旺盛。
但是對于這個帝國來講,也不能說乾隆皇帝做得沒道理,他確實要留一個觀察期。他想看看:原來的十五阿哥,我給他披上龍袍之后,到底會有一番什么樣的表現(xiàn)?
在這三年期間,嘉慶皇帝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至少他對太上皇的孝心沒的說。按照當時朝鮮使臣留下來的記錄,嘉慶皇帝在老皇帝面前,眼神都不帶離開一下的,老皇帝一高興,他就跟著齜牙樂;老皇帝把臉一沉,他馬上也不高興,視太上皇之喜怒為己之喜怒,嘉慶在這方面做得是很好的。
這期間還發(fā)生了一件事,就是嘉慶皇帝的皇后死了。做了二十多年的夫妻,多多少少總是有感情的,但是嘉慶皇帝卻做出決定,喪禮按照當時最簡單的程序去辦,皇帝僅僅輟朝五天,文武大臣僅僅穿七天素服。
嘉慶皇帝為什么這么做?因為八十多歲的太上皇還在養(yǎng)心殿待著,老人最忌諱的就是死,而且忌諱一切和死有關(guān)的不吉利的事。所以新皇帝就特別擔心這一點,即使到皇后的靈堂去,都是到了靈堂門口才換上素服,出了靈堂立即換上常服。而且他知道自己死了老婆,是個不祥之人,所以他盡量避開太上皇經(jīng)常出沒的那些道路。
太上皇也不傻,頭腦精明得很,他派了和 去查看小皇帝現(xiàn)在在干什么,有沒有因為死了老婆而耽誤國事。和 回來報告說,新皇帝完全沒有一點點悲傷的樣子,天天在那兒批奏折呢!
這份答卷交上來之后,乾隆皇帝是很滿意的。乾隆皇帝是一個孤傲的人,他晚年總結(jié)自己的一生有“十全武功”:兩次平定準噶爾之役、平定大小和卓之亂、兩次金川之役、鎮(zhèn)壓臺灣林爽文起義、緬甸之役、安南之役及兩次抗擊廓爾喀之役,并給自己起了一個名號為“十全老人”。就是說,作為皇帝,他把什么都占全了,不僅高壽,文治武功也是一時極盛。
所以在這三年當中,乾隆皇帝最關(guān)心的問題就是,愛新覺羅家族的江山是不是所托非人?我選擇十五皇子來接替這副擔子,他是不是一個對的人?
1799年正月初三,乾隆皇帝離開這個世間的時候,他心里是滿意的。
(沁心百合摘自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羅輯思維:成大事者不糾結(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