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后我就成了你》這首歌對開明和王渺一家庭來說,不僅是優(yōu)美的旋律,它還唱出了全家?guī)状藢逃聵I(yè)的癡情,對珍傳家風的驕傲……
奇妙之家,老師們濟濟一堂
這天,我們一大家人聚會,老老小小飯后圍坐在電視機前,津津有味欣賞著一場精彩的音樂會。忽然電話鈴聲響起,婆婆劉清華起身拿起話筒。聽對方說找王老師,婆婆笑問:“不知你找哪位王老師?”我們聽著,也笑了。
這個有趣片段,常在我家上演。因為家里遠不止一位王老師。
我的公公王觀蒼是王老師,原常州市三中副校長。我的二伯,常州市教育學院黨委書記王巍一是王老師。我的先生王渺一之前是江蘇省常州高級中學的體育王老師。還有小姑王舒一,是二十四中的數(shù)學王老師。四位王老師之外,加上婆婆劉清華、妯娌和我,全家共有七位老師。
再往前追溯,王氏家庭的教師隊伍更龐大。先生的爺爺王蔭清,在上世紀30年代,跟隨劉海粟大師習畫,成為其弟子。新中國成立前,為了讓子孫和鄉(xiāng)鄰的孩子有書念,他變賣了家中的田產(chǎn)、房產(chǎn),創(chuàng)辦了武進鳴凰小學。后來,他成為常州師范的美術教師,也是常州教育界的知名前輩。
在爺爺“讀書求知,尊師重教”的家風熏染下,先生的二伯父成為天津大學的數(shù)學教授,二姑成長為合肥工業(yè)大學的數(shù)學教授,小姑是華中理工大學的物理教授。
上世紀80年代初,我嫁入這個家庭。我就讀于解放路小學時的數(shù)學老師,變?yōu)榱宋业钠牌拧?/p>
在那個年代,中國的經(jīng)濟不怎么發(fā)達,知識分子的待遇也相對較差,更別提什么歡度教師節(jié)、人人都尊崇老師的概念。一家人過得十分清貧,但精神生活富足充盈。家中小輩,始終秉承上一代流傳下來的“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傳統(tǒng),努力精進專業(yè),修煉品格,成為一支支跳動著耀眼光芒的紅燭,為孩子們的成長發(fā)熱、閃光。
最享受的生活,育人不輟
我的先生王渺一是69屆初中畢業(yè)生,由下放的農(nóng)場走入常州師范,讀了兩年體育專業(yè),然后去了江蘇省常州高級中學任教。那時,教師不吃香,體育老師更不被看好,但先生并沒有妄自菲薄,而是付諸了更多努力。
通過5年苦讀,他由一名中師生轉身成為上海體育學院的本科生。通過幾十年扎根崗位,揮灑汗水,他由一名普通的體育老師,成長為江蘇省體育特級教師、常州市首批中學正教授、常州市教科院的專職體育教研員。
2013年退休至今,先生尚在教科院發(fā)揮余熱。時間再緊,讀書不停;工作再忙,筆耕不輟,這是他最享受的生活狀態(tài)。
之所以能在任務重、壓力大的行業(yè)做出成績,是因為先生早鍛煉出一顆耐得住清苦、樂于奉獻的心。從他記事起,就習慣了父親的早出晚歸。他自己在省常中做了35年教師,也是每天清晨六點、晨曦初露,就來到運動場,組織學生早鍛煉,直到夜幕降落,才結束一天的課外體育活動、教學訓練的輔導工作。無論春夏秋冬,酷暑嚴寒,他天天與學生們一起摸爬滾打,一身汗水,一身塵土。
體育教學可不是四肢發(fā)達、頭腦簡單地隨便放松玩玩。先生購買了大量書刊,一直在摸索先進的教育思想與理念。記得一年暑假,我父親來看望我們,見我先生冒著酷暑,整理著一千多張體育教學方法卡片,不無贊賞地說:“一個學體育的能如此做學問,今后定有成就。”
實踐起來,他也毫不含糊。記得體操類項目,因身高體重原因,他比較吃力,為了能熟練漂亮地做好杠上、墊上動作,他花費許多精力時間,專門到市少體校體操房練習單、雙杠、跳馬等體操技術,逐步攻克難關。
而我本人,1972年高中畢業(yè)后,就留在母校江蘇省常州高級中學任教。整整 37個春秋,我深深愛上了這片潤養(yǎng)新生的沃土。我先后帶過省招班、縣招班、教改班……見識過各類性格、氣質(zhì)的孩子,與他們共度了一段段難忘時光。
2009年退休后,我又受命,到省常中教育集團的戚墅堰實驗中學,帶合作班,目前還在常州外國語學校國際部帶國際班。
有人把教師比作園丁,但我更想成為學生們的導游。我希望,在我的努力下,不只是修剪掉孩子們的壞習慣、小毛病,更要帶著他們暢游知識的海洋、領略萬物的美妙,引領他們傾聽內(nèi)心的聲音、放眼世界的廣闊。
美好使命,將手中“紅燭”傳承
2004年,我的兒子大學畢業(yè)。他學的是非師范類的計算機專業(yè),就業(yè)門徑相對較寬。從他的各項素質(zhì)、專業(yè)條件來看,做公務員成為首選。
可是經(jīng)過集體商議,全家人都希望他能將手中“紅燭”傳承下去,像他的父輩、祖輩、曾祖輩一樣,讀書育人。兒子思考再三,堂、表兄妹們有的出國,有的學醫(yī),也只有自己能接棒了。帶著這份使命感,他欣然來到常州開放大學,當起了計算機老師。兒媳最初是江蘇電視臺少兒頻道美編,受我們家庭的影響,回到常州,成了一名中學美術老師。
就目前來看,教師職業(yè)受人尊敬,待遇也算不菲。但探看歷史長河,便會知曉,形成并堅守“讀書求知,尊師重教”的紅燭家風非常不易。
記得在文革時期,先生的爺爺作為當時最高級別的中學二級教師,且兼任常州市美協(xié)主席,遭遇了抄家、批斗的政治風波,所有畫作被一把火燒盡,一生心血之作,一張未能留下。我的公公也被打成“反動學術權威”。上世紀50年代時,家里孩子多,教師工資又微薄,時常要借錢買米。改革開放后,中國經(jīng)濟突飛猛進,商海大潮誘人投身,教師隊伍中有人轉崗,有人下海。而我們家庭中的教師們遭遇困頓、挫折,依舊甘于寂寞,甘受清貧,始終堅持讀書進修,鉆研教育事業(yè),只為小心呵護手中“紅燭”之光,令其代代相傳。
我們是一個普通家庭,既無拔萃的名人,也無感人的大事,有的只是一群無名教師,以及充滿優(yōu)雅、溫馨書香的家庭氛圍。有一次,飯桌上小孫兒奇怪發(fā)問:“怎么爺爺爸爸都叫王老師啊?”一邊的兒媳戲謔:“你也想當王老師么?那就要像爺爺爸爸一樣,學很多很多知識,怕不怕辛苦?”小孫兒神氣滿滿,“當然不怕?!蔽倚牢康匦α耍绎L熏染,或許孫兒會變成我們家的第五代“王老師”吧。
(常州市婦聯(lián)供稿)
(編輯 趙瑩 zhaoyingno.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