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俊儀 王子元
試論浙派代表蔣嵩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以《松下適履圖》軸為例
田俊儀王子元
浙派繪畫是明代中國畫壇重要繪畫流派。蔣嵩作為浙派后期繪畫影響較大成員,在繼承前人基礎(chǔ)上大膽創(chuàng)新。本文選取南京市博物館館藏蔣嵩《松下適履圖》軸,解讀畫作故事,感受蔣嵩在尺幅不大的畫作中顯露的張力與瀟灑的藝術(shù)風(fēng)格。
明代;浙派;蔣嵩;松下適履圖
浙派繪畫是明代前期至中期中國畫壇的重要繪畫流派。蔣嵩作為其中代表人物,在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中吸收了前人粗簡灑脫的筆墨技法,又大膽創(chuàng)新與突破,作品重在通過畫面的造型,將縱放的筆墨含蓄于嚴(yán)謹(jǐn)?shù)脑煨椭校棺髌纷兊蒙僭陝佣教韼自S溫潤之感。
蔣嵩《松下適履圖》軸絹本設(shè)色,縱149.5厘米,橫100厘米。畫面中蒼松枝干橫斜,枝干上的藤蔓隨風(fēng)搖曳;遠處山巒迭起,煙霧中若隱若現(xiàn);一位廣額老者頭挽高髻,身著寬袍,扶杖坐于蒼松下。一位青年男子俯身跪地,恭敬地為老者穿鞋。左上署“三松”款。構(gòu)圖境界蒼茫,用筆粗健勁挺,線條簡潔疏淡,人物頗有神韻。這幅畫取材于著名的“張良納履”故事,現(xiàn)收藏于南京市博物館,見圖1。
蔣嵩(生卒年不詳),江寧(今南京)人,明代畫家,從藝活動約在成化、嘉靖年間。字三松,號徂來山人、三松居士。善畫山水人物,畫法宗吳偉,為浙派名家之一。慣畫金陵一帶景致,喜用焦墨枯筆,縱筆豪放,行筆粗莽;亦善用淡墨,濃淡相間,渾然一體。墨法蒼勁而含秀潤,渾厚中顯勁峭。明末清初姜紹書著《無聲詩史》中說,蔣嵩“金陵江山環(huán)疊,嵩室居其間,既鐘其秀,復(fù)醇飲其丘壑之雅,落筆時遂臻化境,非三松之似山水,而山水之似三松也”。他畫中的樹、人和石頭都是作者本人的自畫像。那種硬峭的山石和曲而不屈的樹木,是作者堅強性格的寫照。如藏于故宮博物院的《漁舟讀書圖》,山石多用大片濕墨,頗見功力,雖尺幅山水,卻云蒸霧變,煙霞觸目。蔣嵩亦工人物,與鄭文林、鐘禮、張路等都是浙派晚期名手。又因他們縱筆豪放,多越矩度,曾被吳派譏為“狂態(tài)邪學(xué)”。 蔣嵩傳世作品不多,除本文所提這幅外,比較著名的還有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的《攜琴看山圖》軸,藏于天津市藝術(shù)博物館的《蘆洲泛艇圖》軸,藏于上海博物館的《秋溪曳杖圖》軸,《無盡溪山圖》軸和藏于山東省博物館的《秋林讀書圖》軸。
作為蔣嵩廣為人知的畫作之一,《松下適履圖》取材于著名的“張良納履”故事。此典故見載于《史記·留侯世家》中的“圯橋進履”。張良(約前251—前186)是西漢王朝的開國元勛,杰出的軍事家和政治家,曾輔佐漢高祖劉邦破秦滅楚建立漢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與蕭何、韓信并稱為“漢初三杰”。傳說張良少年時路過下邳圯橋,看見一個穿著很寒酸的老人坐在橋上,腳上趿拉著的鞋子掉落到了橋下,老人抬頭看見張良,便命他下橋為自己拾鞋。張良見其年邁,便下橋為他拾了鞋;老人又伸出腳要求他給穿上,張良便跪下為他穿好。老人大笑而去,然后又返回來,要他五天后一早在橋上見面。張良頗覺有異還是答應(yīng)了。五天后的清晨,張良按時赴約,老人已先在橋上。老人怒道:“為什么來這么遲?五天后早點來。”五天后,張良一聽到雞叫便去了橋上,卻又落在老人后面。再到下一個五天,張良不到半夜就去橋上恭候,等了一會兒老人才來,見張良已在,他高興地說:“孺子可教也?!庇谑莻鹘o他一部竹簡書,名曰《太公兵法》(《素書》)。此后,張良經(jīng)常恭習(xí)誦讀,終而成為一名文韜武略、足智多謀的軍事奇才,為漢王朝立下大功。張良納履故事的寓意在于勸勉年輕人要心懷善良,尊師重道,不怕磨難,積極進取,才成大器。
圖1 蔣嵩《松下適履圖》軸
館藏《松下適履圖》軸構(gòu)圖疏朗,畫面簡括,層次分明,虛實有度。用筆粗獷豪放,用墨蒼勁淋漓,線條簡練。如蒼松枝干以濃墨皴染,松針則用細(xì)筆勾勒,富有變化。人物以粗筆皴擦而成。線條剛勁有力。整幅畫面水墨暈染濃淡相宜。
在蔣嵩實際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中,繼承和發(fā)揚以浙派山水畫局代表人物吳偉藝術(shù)風(fēng)格的同時,兼具發(fā)揮自己的個性,創(chuàng)造出屬于自己又具有浙派特點的畫風(fēng)。蔣嵩的畫在體現(xiàn)他的表現(xiàn)力的同時,也向我們展現(xiàn)了那個時代審美情趣的變化,這也是一種畫風(fēng)演變的過程,同時可以看到明代中期浙派山水畫開始走向一種蛻變,并不是浙派山水畫走向了沒落。
(作者單位:南京市博物總館)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9.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