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紅元 楊 博 向 淼 趙耀中
(上海船舶研究設計院 上海201203)
12 500 載重噸重吊多用途船破損穩(wěn)性研究
樊紅元 楊 博 向 淼 趙耀中
(上海船舶研究設計院 上海201203)
在保證大開口貨艙功能需求的前提下,研究12 500載重噸重吊多用途船的破損穩(wěn)性,使其滿足分艙指數(shù)要求。對貨艙數(shù)量、邊艙數(shù)量、邊艙寬度、水密二甲板分隔高度、雙層底高度、壓載水艙型式等各因素進行定性分析,獲得各因素對該船破損穩(wěn)性的影響趨勢,指導該船的破損穩(wěn)性設計。同時也評估了機艙區(qū)域船底破損,使其滿足公約的要求。最終得出同時兼顧船舶功能和破損安全的設計,對類似的萬噸級重吊多用途船的開發(fā)具有借鑒意義。
多用途船;大開口貨艙;重吊;概率破損穩(wěn)性;底部破損
12 500載重噸重吊多用途船是上海船舶研究設計院為德國船東(Briese、Krey、Zeaborn、Nordic)開發(fā)設計的新一代綠色環(huán)保型多用途船。該船主要特點:全船僅設兩個貨艙,其中大貨艙長度為76.5 m,內(nèi)底載荷大,均布載荷18 t/m2,三個指定區(qū)域的載荷25 t/m2。左舷配兩臺250 t重型甲板起重機,可聯(lián)吊500 t貨物。貨艙上方裝貨區(qū)域平整,無任何突出物,長度為107 m。貨艙和甲板上方可以載運大件、重件、超長件等貨物,如核電站設備、游艇、海洋平臺模塊、采礦機械和化工設備等。
該船第二貨艙長度為76.5 m,超過船體總長50%。貨艙開口寬度為17.6 m,占船體型寬77%,屬于大開口超大貨艙[1]。一旦破損進水,進水量非常大,難以維持足夠的剩余穩(wěn)性,生存概率接近于零[2],加之壓載管系和燃油管系的布置相對復雜,對SOLAS 2009 概率破損穩(wěn)性[3-4]提出很高的要求。另外,從船東實際使用的角度出發(fā),破損穩(wěn)性的極限初穩(wěn)性高(GM)[5]越小,裝載甲板貨物越靈活,市場競爭能力越強。因此,必須認真研究該船的破損穩(wěn)性,以滿足規(guī)范要求和船東需求。
12 500載重噸多用途船是一艘單機、單槳、低速柴油機推進的重吊多用途船。適合全球航行,用于裝運谷物、煤、鹽、水泥和礦石等散裝貨物,以及集裝箱、鋼卷、木材、新聞紙、雜貨和大型工程件,并適合裝載危險品(IMO 第1-9類)。此船自動化程度先進,完全滿足最新規(guī)范和規(guī)則要求,包括EEDI、壓載水處理、香港公約、排放控制區(qū)域使用超低硫燃油、集裝箱綁扎、美國環(huán)保署(EPA)等要求。
該船主要技術(shù)參數(shù)如下:
(1)船體總長 147.00 m、型寬 22.80 m、型深11.55 m、設計吃水7.50 m、結(jié)構(gòu)吃水8.10 m、載重量(結(jié)構(gòu)吃水)12 500 t。
(2)貨艙容積 17 612 m3,集裝箱容量842標準箱(其中:甲板上522標準箱,貨艙內(nèi)320標準箱)。
(3)主機型號:MAN 5G45ME-C9.5 Tier II。合同最大功率4 800 kW×94 r/min,持續(xù)服務功率4 080 kW×89 r/min。
(4)服務航速 15.0 kn。
破損穩(wěn)性使用NAPA軟件建模和計算,水密分艙見圖1。
圖1 水密分艙圖
破損穩(wěn)性按照SOLAS 2009對貨艙要求的概率方法進行計算。分艙長度146.84 m,要求的分艙指數(shù)(簡稱“R”)為0.571 68。計算初始條件[6]如表1所示。
表1 計算初始條件 m
3.1 橫穩(wěn)心高(KM)
較大的KM可以使船舶在發(fā)生破損進水后仍然具有一定的GM,以保證船舶不發(fā)生傾覆或減少不對稱進水帶來的較大橫傾,提高破損后的生存概率。根據(jù)裝載和航速等需求確定船舶主尺度和方形系數(shù)后,型線設計非常關(guān)鍵,既要考慮快速性,還要兼顧穩(wěn)性,尤其是KM值。然而,增加KM值就需要增大水線面面積,這顯然與降低船體阻力相矛盾,因此需要綜合考慮。
該船在盡可能減少影響快速性的前提下,最深分艙吃水的KM值設計為10.06 m,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破損穩(wěn)性。然而在確定主尺度和方形系數(shù)后,能增加的KM有限,且需通過優(yōu)化分艙[7]來改善破損穩(wěn)性。
3.2 貨艙數(shù)量
從萬噸級多用途船的發(fā)展趨勢來看,船東更傾向于大型且貨艙數(shù)量少的船。前期曾試圖設計為單貨艙,但經(jīng)過計算,單貨艙達到的分艙指數(shù)(簡稱“A”)[8]減少很多,無法滿足要求;因而最終采用一大一小兩個貨艙的方案,小貨艙的長度為一個40 ft(1 ft = 0.304 8 m)尺集裝箱長度。兩種方案的分艙指數(shù)見表2。
表2 貨艙數(shù)量對A值的影響
3.3 邊艙的數(shù)量
將貨艙舷側(cè)邊艙等距劃分為4~9個,分別計算不同數(shù)量邊艙的分艙指數(shù)A,如圖2所示。
圖2 不同數(shù)量的邊艙對A值的影響
圖2表明:邊艙數(shù)量從5對增至7對,A值明顯增加;從7對增至9對,A值略有增加。該船設計成7對邊艙顯然是合適的。
3.4 邊艙寬度
分別計算邊艙寬度從2.0 m至3.0 m的分艙指數(shù),如圖3所示。
圖3 邊艙寬度的變化對A值的影響
圖3表明,邊艙寬度從3.0 m減至2.45 m,A值略有增加;當越過2.45 m闕值后,邊艙寬度減小,A明顯減小。通過對破損計算詳細工況分析后發(fā)現(xiàn),當邊艙寬度在3.0 ~ 2.45 m時,邊艙進水對分艙指數(shù)的貢獻占主導。邊艙寬度越小,邊艙的不對稱進水量越小,對分艙指數(shù)有利。當邊艙寬度為2.45 ~ 2.0 m時,貨艙進水對分艙指數(shù)的貢獻占主導,變成寬度越小,貨艙進水量越大,生存概率越低。邊艙寬度設計為2.45 m時,對破損穩(wěn)性有利,但兼顧考慮舷側(cè)重型起重機基座的布置空間,邊艙寬度最終設計為2.6 m。
3.5 水密二甲板分隔高度
水密二甲板在概率破損穩(wěn)性計算中視為水平分隔。根據(jù)概率破損穩(wěn)性的破損概率計算方法,當水平分隔低于任一初始條件吃水,應計入較小范圍破損導致的較大危險,對達到的分艙指數(shù)不產(chǎn)生有利影響;當水平分隔高于任一初始條件吃水,可以計入較小范圍的破損對分艙指數(shù)的貢獻。據(jù)此,將水密二甲板分隔設計在最深分艙吃水上方,對分艙指數(shù)有利。
分別計算了該船水密二甲板分隔高度為7.9 ~9.1 m時的破損穩(wěn)性,達到的分艙指數(shù)曲線如圖4所示。
圖4 水密二甲板分隔高度對A值的影響
圖4中的曲線表明:當水密二甲板分隔低于最深分艙吃水8.1 m,分艙指數(shù)較??;高于8.1 m,則分艙指數(shù)較大。這與上述理論推導的結(jié)論一致,但曲線中最大分艙指數(shù)與最小分艙指數(shù)相差無幾(僅為0.004),而對于大開口貨艙的破損穩(wěn)性,水平分隔對分艙指數(shù)的影響很小。為了保證足夠的舷側(cè)空艙高度以方便管系、電纜布置以及人員交通,最終將水密二甲板高度設計為8.45 m,略高于最深分艙吃水。
3.6 雙層底高度
分別計算了該船雙層底高度為1.5 ~ 2.2 m時的分艙指數(shù),如圖5所示。
圖5 雙層底高度對A值的影響
圖5表明,分艙指數(shù)隨著雙層底高度增加而減小,即增加雙層底高度對破損穩(wěn)性不利。分析原因在于雙層底壓載艙左右對稱布置,雙層底高度增加后,底艙不對稱使進水量增大,影響進水后的生存概率。
按照規(guī)范對常規(guī)雙層底的要求,其高度不得小于船寬的1/20。對于該船,此高度至少要達到1.14 m,同時考慮管弄、壓載管系和防橫傾管系的布置,最終雙層底高度設計為1.9 m。
3.7 提高破損穩(wěn)性的其他措施
(1)貨艙區(qū)域空氣管靠近艙口圍布置,首尾區(qū)域空氣管也盡量靠船中布置,并提出了具體高度要求。
(2)優(yōu)化貨艙通道和風道的布置,降低其引起貨艙累進進水[9]的概率,增大生存概率。
(3)根據(jù)規(guī)范要求,壓載管、燃油管等截面積若超過710 mm2,需要考慮累進進水,但直接鄰接于艙壁或甲板上的管路和閥距離艙壁或甲板的距離與艙壁或甲板的扶強結(jié)構(gòu)尺寸若為同一量級,則可視為艙壁或甲板的一部分。該船管系放樣按照以上要求進行,可不考慮累進進水。
(1)該船為常規(guī)雙層底,高度大于船寬的1/20(1.14 m);壓載管系為總管式,總管和閥布置在管弄內(nèi),連接總管與舷側(cè)壓載水艙的支管高于基線1.14 m,不需要計算雙層底的底部破損。
(2)為提高螺旋槳的推進效率,避免螺旋槳過大的脈動壓力以控制有害振動,主機軸線高度不可太高,再加上主機對滑油泵高度的要求,主機滑油循環(huán)艙底部距基線小于500 mm,根據(jù)船級社要求計算該區(qū)域的底部破損,計算結(jié)果滿足要求。
結(jié)合典型裝載工況的縱傾,按照《海上人命安全公約(SOLAS 2009)》要求,分別計算0 m縱傾和-1.1 m縱傾[10]兩組初始條件,在最深分艙吃水、部分吃水和輕載營運吃水對應的極限GM值分別為2.0 m、0.9 m和0.95 m。各初始條件下,左右舷達到的分艙指數(shù)的平均值滿足規(guī)范要求,計算結(jié)果見表3。
表3 破損穩(wěn)性計算結(jié)果
通過對該船破損穩(wěn)性的深入研究,綜合考慮各方面影響因素,最終完成良好的破損穩(wěn)性設計:如為避免過大的極限初穩(wěn)性高以及提高裝貨的靈活性,采用一大一小兩個貨艙并設八對邊艙;為兼顧舷側(cè)重型甲板起重機基座布置而設計必要寬度的邊艙;水密二甲板適當高于最深分艙吃水;優(yōu)化設計減少累進進水等。事實證明,這些設計對于萬噸級大開口重吊多用途船的破損穩(wěn)性設計是合適的。
[1]柳楊,楊啟.單艙大開口重吊船破艙穩(wěn)性研究[J].船海工程,2010(4):1-4.
[2]焦宇清.12 000 t多用途散貨船開發(fā)設計[J].船舶設計通訊,2005,111 :15-20.
[3]IMO.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for the Safety of Life at Sea(SOLAS)Consolidated Edition[S].2014.
[4]李小濤,艾萬政,淦學甄.船舶破艙穩(wěn)性的影響因素及應對措施[J].中國水運,2014(10):21-22.
[5]徐彥折.SOLAS概率破艙穩(wěn)性及計算結(jié)果分析[J].船舶標準化工程師,2014(1):1-4,8.
[6]周瑋.概率論破艙穩(wěn)性新規(guī)則對汽車滾裝船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船舶,2009(1):15-18.
[7]孫家鵬,夏益美.基于概率破艙穩(wěn)性的集裝箱船優(yōu)化分艙研究[J].船舶與海洋工程,2015(1):65-69.
[8]孫家鵬.破艙穩(wěn)性新規(guī)范探討[J].上海造船,2009(80):28-33.
[9]周旭,莫中華.2.8萬噸多用途船破艙穩(wěn)性計算研究[J].江蘇船舶,2014(4):10-12.
[10]吳剛,王彩蓮.“SOLAS第II-1章破艙穩(wěn)性新舊規(guī)則”對比分析[J].船舶,2009(3):6-11.
On damage stability of 12 500 dwt heavy lift multi-purpose vessel
FAN Hong-yuan YANG Bo XIANG Miao ZHAO Yao-zhong
(Shanghai Merchant Ship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Shanghai 200032,China)
The damage stability of a 12 500 dwt heavy lift multi-purpose vessel is studied to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the subdivision index with the functional assurance for the large hatch cargo hold.The qualitative analyses of the various factors,such as cargo hold quantity,side tank quantity,side tank width,the height of the watertight tween deck,double bottom height and ballast tank type are performed to obtain their influence on the damage stability to guide the design of the ship.The damage to the bottom of the engine room is also assessed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onvention.Finally,the produced excellent ship design with the consideration of both the ship function and the damage safety can be refer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imilar 10 000 dwt class heavy lift multipurpose vessels.
multi-purpose vessel; large hatch cargo hold; heavy lift; probabilistic damage stability; bottom damage
U661.2+2
A
1001-9855(2016)05-0017-05
2016-06-06;
2016-06-29
樊紅元(1983-),男,碩士,工程師,研究方向:船舶總體設計與研發(fā)。楊 博(1981-),男,碩士,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船舶總體設計與研發(fā)。向 淼(1979-),男,碩士,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船舶總體設計與研發(fā)。趙耀中(1981-),男,碩士,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船舶總體設計與研發(fā)。
10.19423/j.cnki.31-1561/u.2016.05.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