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云昭
1
我們可以先回憶一下自己最早接受到的第一首“詩”。我想大多數(shù)人能夠想起的是某首唐詩,并且肯定是一首絕句。如:《登鸛雀樓》《春曉》《清明》等等。中國古典詩歌成為我們一種強大的傳統(tǒng),不僅指它在技術(shù)上的登峰造極,或是它已經(jīng)代表了一種最中國化的“漢語藝術(shù)成就”。在我的理解中,這個強大的詩歌傳統(tǒng)還塑造了我們長達千年的“讀詩”方式和對世界的感受方式;它是一種高度一致的審美認同;“月是故鄉(xiāng)明”,其實真正使月明的不是故鄉(xiāng),而首先是“月是故鄉(xiāng)明”這個句子,以及構(gòu)成這幾個句子的漢字。
當然,唐詩(部分是除唐詩之外的古典詩歌)還幾乎壟斷了官方的教育管道(這個壟斷的管道集中在幼兒、小學階段)。孩子們,要是沒有特別的原因,最開始接受肯定是古典詩歌,老師最早開始教的也只能是唐詩(讓他們突然教現(xiàn)代詩會不知所措);同時,現(xiàn)代詩的不易背誦性,也阻礙它的“經(jīng)典化”。它在大眾印象中一貫的“晦澀”更是影響到它被傳播和背誦。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大眾認為現(xiàn)代詩的晦澀,往往只是習慣性的“偏見”。沒有任何證據(jù)證明現(xiàn)代詩比古典詩歌更難懂?,F(xiàn)代詩歌用現(xiàn)代漢語寫作,古典詩歌用古典漢語寫作,從邏輯上來看,古典詩歌反而和我們現(xiàn)代的讀者隔得更遠。很多時候,我們對現(xiàn)代詩的感受只是陌生,而不是晦澀,我相信一部分讀者只要接觸優(yōu)秀的現(xiàn)代詩超過一年,他們可能就不會覺得現(xiàn)代詩是晦澀的。這說明,現(xiàn)代詩的經(jīng)典地位還遠遠沒有形成,大眾離現(xiàn)代詩至少還有20年的時間;阻礙現(xiàn)代詩“經(jīng)典化”除了前面那座古典詩歌的大山之外,現(xiàn)代漢語詩歌在傳播力度上,以及寫作技術(shù)的發(fā)展上還處于“實習”階段,還沒有形成一批公認的經(jīng)典詩歌文本,這也是原因之一(公認的經(jīng)過時間沉淀的現(xiàn)代詩選本更是沒有;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要是沒有《唐詩三百首》《千家詩》《唐詩合選》這樣被很多代讀者認可和選擇的古典詩歌選本,古典詩歌又如何更有效地到達大眾讀者那里呢?這是個傳播手段的問題。現(xiàn)代漢語詩歌還沒有好的傳播手段,前兩年北島編選的一本《給孩子的詩》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力,除了說明這本書的編選確實獨到之外,我想更多的還是因為這本身就是一種文本空白。)但這里面更大的原因,我想還是中國大陸當代的文化意識形態(tài)的原因。
2
西班牙詩人迭戈給詩下了9條定義,美國詩人卡爾·桑德堡給詩列舉了38條定義。我想說的是,詩歌發(fā)展到今天,尤其是我們現(xiàn)代漢語詩發(fā)展到今天,我們已經(jīng)很難在教科書上給出一個關(guān)于“詩”的定義。關(guān)于“詩是什么?”這個問題的答案在詩人手上,也在讀者手上;這個問題是詩人寫作的起點,也是讀者閱讀詩歌的落腳點;盡管我們不能統(tǒng)一大家對詩歌的定義,但我認為在無數(shù)個關(guān)于詩歌的定義中(這樣的定義出于對詩的一種理解和體悟,這樣的理解和體悟越“深刻”越逼近“詩”的真相。但,真相不止一個。)其實存在著最大“公約數(shù)”,這個最大的“公約數(shù)”讓我們認為杜甫、王維是偉大的詩人,里爾克、保羅·策蘭、弗羅斯特、特朗斯特羅姆也是偉大的詩人;這個最大的“公約數(shù)”讓我們既能欣賞杜甫、王維的詩作,也能領(lǐng)略里爾克、弗羅斯特的詩作之美。這個最大的“公約數(shù)”如何來?兩個途徑:教育和閱讀。
我們對于詩的看法,總和我們閱讀的廣度與深度有關(guān)。黃燦然提出過一個有意思的說法:他說大多數(shù)詩歌讀者都能讀懂“中產(chǎn)階級”詩歌。這個“中產(chǎn)階級”詩歌就是指在技術(shù)上不偏不倚,有一定詩歌閱讀經(jīng)驗的讀者都能閱讀這樣的詩歌。還有其它詩歌可能比這個“中產(chǎn)階級”詩歌還要好,但多數(shù)讀者看不出來,它們超過大多數(shù)人的閱讀視野。用司湯達的話來說,“任何東西都要經(jīng)過80年才會到達普通大眾”;閱讀經(jīng)驗規(guī)定了我們在審美上的接受寬度;教育,大體上主要指的是“校園”教育,這個教育中的“國語教育”部分,也直接影響著大眾對于詩歌美學的接受能力。但是,正是這個校園教育環(huán)節(jié)上,他們在詩歌教育上出了太多的問題。
我有一個朋友在江陰市中學做語文教師。有一次,他們語文教研組開會,教研組組長激憤地指著《語文課外閱讀選本》中的一首弗羅斯特的詩(《未選之路》)說,這也能叫詩?都不押韻的,也能叫詩。我舉這個例子不是想說明這個老師對于詩歌的陋見和狹隘,而是它證明在我們生活的這個社會,還遠遠未能形成對于詩歌美學接受的那個最大“公約數(shù)”。我們關(guān)于詩歌的鑒賞是否能夠建立一些共同的“常識”呢?如果這些常識還不能在公眾層面普及,能不能先在語文教育工作者中普及呢?讓他們起碼知道,不是所有詩歌寫作都需要押韻的,英語詩歌的用韻和我們的律詩也是不同的,我們不能拿閱讀古典詩歌所形成的僵化經(jīng)驗去衡量所有詩歌;了解現(xiàn)代漢語詩歌和古典詩歌基本的不同等等……這樣的常識還有很多,我們先在關(guān)于詩歌的“普通知識”層面建立一個基本的“視野”,然后才能談對現(xiàn)代詩的理解和體悟。
如果我們的“語文”教育工作者就是這樣的詩歌閱讀視野,可想而知,他們教育出的孩子又怎么能健康地獲得那個“最大公約數(shù)”呢?那些最需要真正的好藝術(shù)滋養(yǎng)的孩子,又怎能獲得一個不一樣的美學世界?
這個時候,來自社會機構(gòu)的詩歌閱讀教育就顯得特別的重要;值得高興的是,社會意識已經(jīng)走到“體制意識”的前面。去年年末我在上海民生美術(shù)館聽黃燦然的一個講座,講座之后,一位女士問黃燦然:為什么學校里寒假推薦的讀物總是冰心、徐志摩、高爾基等人的,而社會機構(gòu)推薦又是多多、曼德爾斯塔姆、特朗斯特羅姆等人的,我們該如何選擇?我們想給孩子讀更好的讀物。黃燦然沒有正面回應(yīng)這個問題,他只說讓孩子自由的選擇就好了。這其實是一個非常自信的回答。但對此我保持謹慎的樂觀,孩子們真的有那么多好的選擇嗎?
3
這是一份公共圖書館舉辦的詩歌朗誦會(比賽)的朗誦篇目。公共圖書館作為一個重要的社會教育機構(gòu),它們的詩歌視野也是非常有限的。參加這種類型朗誦活動的大多是孩子和年輕人,我不知道這算不算是一種遺憾,他們朗誦的只是一些三流詩歌,或者只是中國新詩“學徒期”的作品,而沒有在這樣有限的機會里去接觸一流的詩歌,去接觸人類最為杰出的詩人;其實伴隨中國新詩誕生的就是西方現(xiàn)代詩的翻譯和引入。西方現(xiàn)代詩漢譯歷程也大約超過100年了,我們前后經(jīng)歷了至少2~3代的翻譯者,總體而言,漢譯詩的水準也是越來越高。但,遺憾的是我們很多的官辦朗誦會,所選擇朗誦的作品仍然是那些“第一代”的作品或者是官方認可的作品。這不能說不是一種遺憾。這些詩歌篇目的選擇,大家也能大致想象到他們的朗誦風格;朗誦不僅僅是聲音的事情,也不僅僅只需要調(diào)動情感,有些詩歌的朗誦還需要調(diào)動理智和想象力,這不亞于另一種“詩”的創(chuàng)作;如果朗誦只是滿足于抒情的需要,那不如唱歌;我們很多人的朗誦甚至不是因為詩歌選擇抒情,而是因為抒情去選擇詩歌,結(jié)果只能選擇那些適合抒情(濫情)的詩歌;難道我們的情感需求只是抒情?這不但導致了我們朗誦的虛假化和抒情的無力,更為不幸的是,它也導致我們情感需求的虛假化和膚淺化。那樣的朗誦只是朗誦本身,和詩無關(guān)。
4
我們再回到我上面的設(shè)問:詩是什么?也許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但詩不是什么,我相信問題回答起來可能就較為統(tǒng)一。詩不是散文;這是從詩的音樂性上來說的,散文是無韻文體;詩不是“縱做鬼,也幸?!?,這樣的詩違背了人性底線,已經(jīng)不能在詩歌范疇內(nèi)討論;任何體裁的寫作都有“倫理”的邊界,超出這個邊界要么你寫得東西是不成立的,要么是你別有用心;去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S·A·阿列克謝耶維奇在斯德哥爾摩的演講中提到“用散文敘述20世紀那些噩夢是一種褻瀆”。在她看來一個作家選擇什么樣的體裁寫作都是一種道德立場;詩是什么?也許就我們目前的閱讀視野來說,還不能給出一個讓自己滿意的答案,但我相信,“詩是什么?”是一個極開放問題,它足以承載無數(shù)個描述。無數(shù)個描述都可以接近這個“繆斯”。前面說到,我們對于詩的看法,總和我們閱讀的廣度與深度有關(guān)。大家只要保持耐心,繼續(xù)讀下去,我相信那個叫做“詩”的東西自然會在你心靈上顯現(xiàn)。
如果讓我回答“詩是什么?”,我也不能給出一個令自己滿意的答案,但,也許我能說出一個什么是好詩的感覺:在我看來,一首好詩一定是能調(diào)動你豐富的“感官功能”和“生命資源”的;而這些“感官功能”和“生命資源”在平日里大多是處于休眠狀態(tài)的,一首好詩可以激醒它們,重新組合它們,把你的生命置入一種“嶄新”之中;下面我們來分析兩首短詩,來看看一首好詩是如何調(diào)動我們的“感官功能”和“生命資源”的。
5
第一首詩:《雪末》弗羅斯特
一只烏鴉
從鐵杉樹
搖落雪的碎末
在我頭頂。
我的心境
一時改變
一天中的懊悔
有所挽回。
這是一首很簡單的詩,但里面卻包含了完整的“詩”的元素(信息)。好的短詩,往往有著精致的“雨滴”型的結(jié)構(gòu),“入口”小,“出口”很大。它們往往從一個細微的點進入,結(jié)束時呈現(xiàn)巨大的空間和余地;雖然短小,也有豐富的層次和對比——“黑”與“白”;“懊悔”與“平復(fù)”,這兩組對比也有象征意味:“黑”對應(yīng)“懊悔”,“白”對應(yīng)“平復(fù)”(明亮);這首短詩雖然是美國詩人弗羅斯特寫就的,但在我看來仿佛就是為我而寫的,我和這首詩之間沒有任何諸如時間和國別的“隔”;如果我們?nèi)セ貞涀约核冗^的那些無數(shù)個一天,某一天,你可能遇到了一件灰暗的事情,這件事情讓你懊惱、讓你悔恨,但可能就在懊惱、悔恨之際,某件特別小的事情——某個陌生人的微笑、一朵鮮艷的花、愛人的擁抱等等——讓你突然可以不那么懊惱和悔恨了,你灰暗的心情會變得明亮。我相信每個人都多少會有這樣的生命體驗。當你調(diào)動你這些生命資源去閱讀這首詩時,你其實已經(jīng)推開了這首詩的門,而這首詩也讓你再次體驗?zāi)菢拥纳鼤r刻,這個時候一種“共情”的美學效果隨即產(chǎn)生;所以,一首好詩首先打動你的也許不是它的“技術(shù)”層面,而是你體內(nèi)的某種生命時刻被它觸發(fā),進而引起的一連串的美學反應(yīng);當然,如果我們對弗羅斯特的詩歌有更多的接觸,我們可能會對這首詩做進一步的閱讀。弗羅斯特在很多詩歌里都有很強的“死亡”意識,比如《雪夜林間歇馬》《進來》《家葬》等等,我覺得這首詩歌里也有一種“死亡”意識。只要我們把一天延伸到一生,把那只搖落雪末的烏鴉想象成某種對弗羅斯特來說的“拯救的力量”。我想如果我們能讀出這樣的味道,這首詩就有了某種救贖的意義,至于它所救贖的“懊悔”究竟是什么,我想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體悟。
我們再來看一首詩,這首詩又顛覆了我剛才說的那種結(jié)構(gòu)——
我心里有什么倒塌了。
而它們在墻上,
那么柔弱,有一種不為人知的挽救。
清寒之家,
庭院冷落。
誰也不知道我從這里汲取了什么神奇的力量。
——楊鍵《陌生人家墻上的喇叭花》
如果我把這首詩的作者名去掉,大家是不是覺得它也像弗羅斯特的詩風,又像特朗斯特羅姆的“筆跡”;他們都是“日常”的大師,他們是“經(jīng)驗”的詩人;詩歌取材都是基本的“生活”,有著中國“絕句”般的凝練和精致,這樣的詩歌即使再過上一千年,也是鮮活的、跳躍的;大家看,這首詩,一開始就給我們制造了一個巨大的空間,或是疑問?“我心里有什么倒塌了”,讀到這句我們會想究竟是什么倒塌了呢?而這一句是一個陳述句,是一個肯定的事實,說明這個東西在詩人內(nèi)心倒塌已是一個完成了的事實。同時這個(已經(jīng)倒塌的)東西也是強大的凝固的,否則詩人不會用“倒塌”這個詞,大家可以想象什么樣的東西倒了,我們才會用“倒塌”這個詞。有這個理解和想象,對后面的理解很重要;接下去我們會看到一個“稀疏平?!钡鯙椤绑@人”的場景:“而它們在墻上,/那么柔弱,有一種不為人知的挽救?!弊x到這里大家自然會想象到那些攀爬在墻上的牽牛花;這個時候兩個“對比”力量也出現(xiàn)了,“倒塌”和“柔弱”;“柔弱”和“挽救”。但是,第一組對比的力量還不是很明顯,我們要讀到最后一句“清寒之家, /庭院冷落,/誰也不知道我從這里汲取了什么神奇的力量?!?才會更加突出“倒塌”和“柔弱”的力量對比,以及這兩種力量在藝術(shù)上的轉(zhuǎn)化,也就是柔弱可能才是真正有力量的,有力量的可能正是柔弱的;至此,通過詩人的“運作”這首詩有兩股力量被相互轉(zhuǎn)化,而詩人內(nèi)心某種倒塌的“東西”也得到了牽牛花那種自我挽救的力量的救贖;當然,你可以說詩人得到了救贖,也可以說他依然沒有,只是暫時的釋然,或者詩人有了更大的一個覺醒:那個“倒塌”根本就不存在。大家看這首詩就很像一個“沙漏”的結(jié)構(gòu),入口和出口都很大,中間是小的具象場景。這同樣是一首好詩。
通過這兩首詩簡單的講析,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一首好詩,能夠充分調(diào)動你的“感官功能”和“生命資源”去逼近那個叫做“詩”的東西。當我們能握住飛翔中的“詩”,我們的生命在某一刻會被置入一種“嶄新”之中。
6
我認為好的詩歌還能給我們帶來兩個特別的意義:驚奇的快樂和生命經(jīng)驗的擴張——我們還是通過兩首詩來聊聊。
《父親和我》
呂德安
父親和我
并肩走著
驟雨稍歇
和前一陣雨
像是隔了多年時光
我們走在雨和雨的
間歇里
肩頭清晰地靠在一起
卻沒有說一句話
我們剛從屋子里出來
所以沒有一句要說的話
這是長久生活在一起
造成的
滴雨的聲音像折下的一支細枝條
像過冬的梅花
父親的頭發(fā)已經(jīng)全白
但這近乎于一種靈魂
會使人不禁肅然起敬
依然是熟悉的街道
熟悉的人要舉手致意
父親和我都懷著難言的恩情
安詳?shù)刈咧?/p>
判斷一首詩是否是好詩,或者說這首詩是否值得信任,我自己有一個經(jīng)驗就是這首詩是否能夠給我?guī)怼绑@奇的快樂”。很多時候這種“驚奇的快樂”很難講的清楚,只有接收到這種快樂的人才能確定它,才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如果非要說那是什么,我想它大概是一首詩歌所能做到的獨有的“美學發(fā)現(xiàn)”或者是“智慧啟示”;如果我們看過弗羅斯特的《割草》和《幸福用高度彌補長度的短缺》這首詩,你就會大致理解他所說的“詩始于愉悅,終于智慧”是什么意思。在這兩首詩里滿是“智慧的啟示”,這樣的詩歌并非是想象力的詩歌,而是“經(jīng)驗”的詩歌,沒有生命校準過的“感受力經(jīng)驗”是無法寫出那樣的詩歌的;我們回到呂德安這首《父親和我》。這首詩當然還沒有弗羅斯特所說的“智慧”,但它帶給我“驚奇的快樂”。有的時候這種“驚奇的快樂”不是整首詩帶給你的,或許只是某一句詩帶給你的——某一句詩點亮整首詩的情況比比皆是——就是這一句就可以讓你這首詩歌、這個詩人產(chǎn)生信任。
我們來讀《父親和我》,第一段并沒有出彩的部分,當我們讀到第二段里的“肩頭清晰地靠在一起/卻沒有說一句話”,我們會一下子被一個詞所吸引“清晰”。我們可以回憶一下,有人曾經(jīng)用“清晰”這個詞描述兩個肩頭靠在一起嗎?似乎沒有,或者我們可以大膽一點說,肯定沒有。因為,能用這樣的一個詞來寫這個場景,它動用的已經(jīng)不是詩人的“想象力”,而是詩人都有的“生命感受力”,他必定敏銳地體察過那樣的“時刻”,才能寫得出這個詞,寫得出這個句子。我們可以再讀一遍這個句子,然后想象一下,這個詞在這個句子里是多么的明亮和溫暖,甚至在整首詩里都是明亮和溫暖的;它給了我一種“驚奇的快樂”,可以說是這個詞拯救了這首詩,讓我們可以大致確定這是一首好詩;當然,沒有對此做好充分準備的詩人,也不會寫出這個詞——沒有相應(yīng)的生命體驗和感受力是寫不出這個詞的,也不會寫出這樣的詩歌。
下面我們再來讀一首沃爾科特的《“飛翔”號縱帆船》,來聊聊什么是生命經(jīng)驗的擴張——
在悠閑的八月,當大海變得溫和,
棕色島嶼上的樹葉堅守著加勒比海
的邊緣,我熄滅了照在圣母受孕圖上的
失眠的燈光,去
飛翔號帆船上作一名水手。
走出小院,黎明的天空漸漸灰白
我像一塊石頭一樣站著,除了
冰冷的、鍍了鋅一般的海水
和天穹上星星的釘孔,一切都
靜止不動,直到一陣風干擾了樹林
有些詩歌需要讀出來,聲音的大小以你能清晰地聽到為準。詩歌中豐富的美學信息包含在聲音中(節(jié)奏、音調(diào)、語氣等等)。我們誦讀這首《“飛翔”號縱帆船》也能明顯的感受到它悠揚的旋律。可以說,音樂性首先是這首詩歌給我們的美學體驗;但,當我們讀到最后一句的時候,直到“干擾”這個詞被我們讀到時,一種嶄新的生命經(jīng)驗突然被我們“捉住”?!耙磺卸检o止不動,直到一陣風干擾了樹林”。在現(xiàn)代漢語中,沒有人使用過“干擾”這個詞來描述一陣風和樹林的關(guān)系;沿著這個詩句提供的想象空間,大家試著回憶你曾觀察過的一陣風吹過樹林的情景,“干擾”這個詞簡直就是神來之筆。無法解釋更多,這個詞本身就帶有很多的信息量,由它所傳達的意蘊更是豐富無窮;當我讀到這最后一句時,我突然會有一種視覺上的“寬闊”感,它讓我體驗到了之前不曾體驗過的東西,甚至從此之后,我看風吹到樹林的景致和之前看就截然不同了;所以,好的詩歌可以擴張我們的生命經(jīng)驗。但,這里有一個前提,就是這樣的詩歌需要優(yōu)秀的翻譯者,否則他沒有能力在中文詞庫中找到這樣的一個詞傳達原詩所要傳達的意蘊;同時,我們也應(yīng)該注意到,當真正優(yōu)秀的詩歌被優(yōu)秀的詩人準確轉(zhuǎn)移成漢語時,它會給漢語也帶來一種“破壞性”,漢語使用的很多“慣例”會被擊破。從這個角度來說,優(yōu)秀的詩歌譯本重建了我們的現(xiàn)代漢語。也重新生長了我們的眼睛,讓我們可以像孩童一樣對世界重新充滿驚奇。
7
最后,我要聊聊讀詩的意義。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好像是一個得不償失的回答。回答的越多,可能就意味著沒有回答的越多;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讀一首的意義認識,似乎很難有一個共識性的意義;但我還是試著給出我的理解和體會。
從一個更大的社會環(huán)境來說,我們?yōu)槭裁匆x詩歌:因為我們生存在一個并不理想的語言環(huán)境中。我們唯一能做的是盡量把孩子(和自己)置入一個小的優(yōu)良的語言環(huán)境(這個有點類似在家里裝一個“新風系統(tǒng)”或是空氣凈化裝置)。讀詩,讀最好的詩,應(yīng)該是我們所能做到的為自己(以及孩子)營造最好的語言環(huán)境的方式。因為詩歌是最高的語言形式,人類的語言精華都匯聚在那些大師的詩歌作品里。
我們之所以這么做,除了我們需要更“高尚”“美好”的語言環(huán)境之外,還有兩點就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美國詩人布羅茨基在《表情獨特的臉龐》一文中所說的:
“一個人成為作家或是做了讀者,這無關(guān)緊要,他的任務(wù)首先就在于,他要過完他自己的一生,而不是外力強加或指定的、看上去甚至最高尚不過的一生。”
“美學的選擇總是高度個性化的,美學的感受也總是獨特的感受。每一個新的美學現(xiàn)實都會使作為其感受者的那個人的面容越發(fā)地獨特,這一獨特性有時能定型為文學(或其他類型的)趣味,這時它已經(jīng)自然而然地成為抵抗奴役的一種防護手段,即便不能成為一種保障。因為一個帶有趣味,其中包括文學趣味的人,會較少受到各種政治煽動形式所固有的陳詞濫調(diào)和押韻咒語的感染。”
所以,希望大家都能讀詩,讀好詩;給自己讀詩,給你所愛的人讀詩。
最后,我們看一段詩人西川對詩意的理解,作為我的結(jié)束語——
“詩意是一種使我們超越事物一般狀態(tài)的感覺;因為有了詩意,我們麻木、散漫、暗淡無光的生命獲得再生之力。發(fā)現(xiàn)事物詩意的一剎那,也就是海德格爾所說人與世界相遇的一剎那,而在相遇的一剎那,心靈感應(yīng)降臨的一剎那,人和世界都會有所改變,生活因此變得迷人,有光彩,神秘,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