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華
摘 要:不是所有的詩都是真正的詩,也不是所有的美都專屬于詩。愛倫·坡將詩與文字、韻律、創(chuàng)造等因素相聯(lián)系,結(jié)合音樂與思想,嘗試為詩定義。在詩的世界里,他尊崇詩的尊貴價值,看重詩人的天分,并期待行家的欣賞。愛倫·坡的詩歌觀影響了波德萊爾,并經(jīng)由波德萊爾進一步完善和發(fā)展。
關(guān)鍵詞:詩的定義 愛倫·坡 詩域視圖
★基金項目:本文為以下基金項目的階段性研究成果: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2015SJB059)
說到古代文論與現(xiàn)代文論的差異,似乎主要由不同時期的文學形態(tài)與經(jīng)驗決定①,然而,總有一些理論是超越了他的時代的,就以愛倫·坡對詩歌的看法為例。愛倫·坡(Adgar Allen Poe,1809-1849)作為十九世紀“最有膽量”的批評家(艾略特語),被譽為“象征主義的鼻祖”,并引發(fā)純詩風潮。他一反柏拉圖以來對詩歌藝術(shù)價值的貶損,宣稱詩就是詩,極為尊貴和高尚,為了并且僅僅為了詩而寫。
愛倫·坡的詩論不多,《詩的原理》被認為是“他一生詩歌美學思想的總結(jié)” ②。筆者在這里主要通過《詩的原理》一文及其相關(guān)詩論,嘗試系統(tǒng)地將愛倫·坡對詩歌的看法做一梳理。
一、詩:一種美的有韻律的創(chuàng)造
在其評論詩歌的幾篇文章中,坡不顧“美”這個字眼在詩學上的諸多爭議,干脆地將美感視為人在精神上一種不朽的本能,美就成為詩歌的真正要素,保證詩能夠成為真正的詩:
靈魂升華是“美”的標志,同時含有“死后”的階段,因此美屬于“彼岸”,又稱為“神圣美”、“神圣的美妙” ③。(Poe,494)
愛倫·坡認為,在詩歌的境界里,音樂是最迷人的地方。美妙的音調(diào)概念似乎最不明確,卻是詩歌追求美感的要素。盡管詩可以與舞蹈、雕刻、繪畫和建筑等許多藝術(shù)相關(guān),詩要想真正發(fā)展自己,它最廣闊的領(lǐng)域只能是在音樂里。在坡的詩論里,音樂因此成為詩歌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附屬,通過音韻、格律和節(jié)奏等不同形式與詩歌結(jié)合。詩要創(chuàng)造神圣的美感,要喚起讀者的情緒,也只能在音樂中實現(xiàn),似乎沒有其他任何途徑。
至于美和音樂的關(guān)系,因為詩歌要尋求的美屬于彼岸,而非現(xiàn)實世界,人們雖然向往這種不朽,十分瘋狂地努力,也很難實現(xiàn)。詩需要象征和音樂的手法,也僅僅因為“彼岸”的美終究是可望而不可及:
我們還不能在這世界上,全部地、一勞永逸地把握著神圣的和令人發(fā)狂的種種喜悅,而只是通過詩或通過音樂,簡單地、隱約地瞥見了這種種的喜悅(Poe,500)。
只能通過音樂來作詩,為了實現(xiàn)“神圣美”才追求詩只為了詩而作,所有這些要求自然導致了詩人對詩歌形式的格外倚重。愛倫·坡認為,作詩需要詩人講究押韻、格律和節(jié)奏,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首先需要以音樂為媒介。這樣一來,文字的詩,既是美的有韻律的創(chuàng)造,這構(gòu)成了愛倫·坡對詩的定義。
二、不是所有的詩都是真正的詩
愛倫·坡的詩歌觀或許應追溯到哲學層面。與康德的判斷相似,詩人把人的精神世界劃分成純粹智力、趣味與道德感三類。智力關(guān)乎真理,趣味使人了解美,道德感則會引起人對道義的重視。歸根結(jié)底,只有快樂與人們對美的追求相關(guān) :
在對美的觀照中,……很容易把它區(qū)別于真理,因為真理是理智的滿足;或者區(qū)別于熱情,因為熱情是新的激動(Poe,501)。
人精神層面的世界非常復雜,不僅僅包括美,詩的創(chuàng)作動機也是如此。這就不難解釋,文學界會出現(xiàn)許多不同類型的詩歌。就像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時期,就涌現(xiàn)了只為白話而寫的白話詩,強調(diào)了古典美的格律詩,宣傳抗戰(zhàn)的政治詩以及受了波德萊爾、艾略特、瓦雷利等人影響的象征詩。隨著時間的發(fā)展,不同類型的詩彼此還會互相融合,滲透。然而,根據(jù)坡的看法,并不是所有的詩都是真正的詩。
首先,長詩不會是真正的詩。詩真正的價值其實與靈魂升華層面上的刺激是正相關(guān)的關(guān)系,由于人心理上的不可持久,一旦詩寫成長篇,無論是效果方面還是事實上,詩歌帶來的刺激程度都會變得松弛,甚至衰微。
這時候,有且只有短詩才是“真正的詩”,詩歌篇幅短小精湛,易于描述剎那間的感受,史詩字數(shù)過多,不善于處理類似情況,也就與真正的詩歌無緣了。波德萊爾顯然支持這一觀點,他對相關(guān)問題的敘述,簡直就像是愛倫·坡所說的另一句話:
的確,詩越是激勵,越是征服靈魂,才越是名副其實,而一首詩的實在的價值來自這種對靈魂的激勵和征服。然而,鑒于心理的必然性,任何激勵都是短暫的、過渡的。讀者的靈魂可以說被強制著進入一種特殊狀態(tài),而一首長詩卻超越了人的本性所能具有的熱情的堅持性,這種特殊狀態(tài)所能持續(xù)的時間肯定不及對這樣一首詩的閱讀。④
鄭克魯在《法國詩歌史》中寫道,詩要寫得精粹,這一認識由奈瓦爾開始,至波德萊爾確認,魏爾倫和蘭波接著承繼了這一傳統(tǒng),馬拉美則將其發(fā)展到了新的高度⑤。在這里,鄭克魯其實忽略了愛倫·坡的影響。
此外,所謂的教訓詩身份也可疑。愛倫·坡斷定,詩只存在一個裁判者。這裁判者不是智力、良心,而是趣味。除非極偶然的因素,詩與道義或者真理等彼此之間都不會產(chǎn)生聯(lián)系。尤其詩與真理的差別其實是根本性的,可以說是判若鴻溝。
這樣一來,與真理、道德有關(guān)的詩歌,在坡的眼里,自然也就不會屬于真正的詩歌。通常意義上的教訓詩,就成了愛倫·坡眼里的異類。
三、詩:音樂與給人以快樂的思想的結(jié)合
除了對形而上層面的討論之外,坡對不同作品體裁差異性的思考,也是確立“詩”的定義的基本方式。除了詩歌以外,小說,戲劇,散文等藝術(shù)同樣可以提供趣味,使人獲得快樂,它們與詩一樣,屬于美的世界。愛倫·坡在區(qū)分了美與丑的界限之后,開始以各種藝術(shù)體裁的創(chuàng)作目的,來比較美的文學作品之間的差異。在《詩的原理》一文中,愛倫·坡就分別區(qū)分了詩與科學散文、小說以及作為整體的散文之間的不同⑥:
詩與科學散文:詩的目的是活的快感,科學散文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
詩與小說:詩獲得的是含混的快感,不確定的情緒,小說正相反,它賦予的快感與情緒只能是明確的。
詩與散文:音樂加上使人快樂的思想才是詩。沒有思想,音樂僅僅是音樂;要是音樂缺席,因了其確定性的特質(zhì),思想最終會成為散文。
總之,與其他藝術(shù)相比,真正的詩在形式和內(nèi)容方面都與眾不同。在形式方面,音樂是最關(guān)鍵的部分,直接帶給了讀者活的、含混的快感,以及不確定的情緒;詩的內(nèi)容絕對與智力和道德沒有關(guān)系,只需要包含快樂的思想。只有這樣的詩,才是真正的詩。下面的詩域視圖全面總結(jié)了愛倫·坡的詩歌觀:
波林斯基認為,事實上,坡的美學理論產(chǎn)生的影響大于實質(zhì),世人對它的接受也大于內(nèi)容⑦。
的確是這樣,學術(shù)界對坡詩論的關(guān)注,大半原因是在于法國詩人波德萊爾。
自1847年至1864年,波德萊爾持續(xù)十七年一直在翻譯愛倫·坡的文論和作品。從他自己的詩作中就可以看出愛倫·坡的影響。比如,坡的《阿爾阿拉夫》一詩中有兩行的內(nèi)容為:All nature speaks, and e'en ideal things/Flap shadowy sounds from visionary wings⑧。波德萊爾《契合》一詩的開篇則是: La nature est un temple où de vivants pilliers / Laissent parfois sortir de confuses paroles; /L'homme y passe à travers des forêts de symboles /Qui l'observent avec des regards familier(英文:Nature is a temple in which living pillars /Sometimes emit confused words; /Man crosses it through forests of symbols /That observe him with familiar glances)。顯然,無論是在取意、結(jié)構(gòu)還是在詞匯選擇方面,這兩節(jié)詩都很相似。
與詩作相比,坡的詩歌理論更多地被波德萊爾效仿和繼承。兩人終生都堅持藝術(shù)自主,都強調(diào)詩歌的特性有別于哲學、科學、尤其是道德,追求詩歌世界中的美與神秘。他們一起被視為是“象征主義的先驅(qū)”。象征主義法國詩人還有馬拉美、魏爾倫、蘭波、瓦雷里,以及來自奧地利的里爾克,愛爾蘭的葉芝,英國的艾略特以及俄國的勃洛克與葉塞寧等,都是各自國家里的開一代詩風者。他們不約而同創(chuàng)作出非寫實的,富于暗示性的,更確切地說,是以人心的真實為目的的詩歌。中國現(xiàn)當代時期的現(xiàn)代詩人群體也是如此,從李金發(fā)、穆木天、艾青、邵洵美、汪銘竹、王道乾、陳敬容等詩人的詩歌作品里,都能看到波德萊爾的影子。歸根究底,這些詩人們之間的默契,是來自于他們對詩歌本質(zhì)理解的認同。
注釋
① 王東,朱逸寧.論中戲藝術(shù)否定觀的差異及其元思維底線[J].萍鄉(xiāng)高等??茖W校學報,2009(10).
② Rachel Polinsky, Poes Aesthetic Theory,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Edgar Allan Poe, ed. by Kevin J. Haye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43.
③ Adgar Allen Poe, The poetic Principle, The Complete Poetry and Selected Criticism of Adgar Allen Poe, ed. by Allen Tate, New York: The New American Library,1981.中文譯本選自伍蠡甫主編的《西方文論選》,后文中的相應引述只標注中譯本的具體頁碼.
④ 波德萊爾.再論埃德加·愛倫·坡[A]//1846年的沙龍[M].2002:180.
⑤ 鄭克魯:法國詩歌史[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260.
⑥ Edgar Allen Poe,The Raven and Other Poems(1845), see Poems and Poetics, ed. byRichard Wilbur, The Library of America. 2003:30.
⑦ Rachel Polinsky, Poes Aesthetic Theory,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Edgar Allan Poe, ed. by Kevin J. Hayes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44.
⑧ Edgar Allen Poe, Poems and Poetics, ed. by Richard Wilbur,The Library of America.2003:23.
參考文獻
[1] 奎恩編.愛倫·坡集:詩歌與故事[M].曹明倫,譯.三聯(lián)書店,1995.
[2] 本雅明.發(fā)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M].張旭東,等,譯.三聯(lián)書店,2014.
[3] 吳曉東.二十世紀的詩心[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4] 江弱水.古典詩的現(xiàn)代性[M].三聯(lián)書店,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