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于藍
摘 要: 課堂是教學主陣地,教師結合文本選擇恰當的教學資源進行拓展補充,不但開闊學生的眼界,而且將作者及文本上升到新高度。但教師不應隨意拓展,拓展到什么程度,把握的度是否合適,都需要在課前認真思考?!抖嗄旮缸映尚值堋肥且黄Z言質樸的敘事性散文,如何選用、利用資料為課堂服務,值得探討。
關鍵詞: 《多年父子成兄弟》 反思 文本 教學拓展
一
《多年父子成兄弟》是汪曾祺的一篇敘事性散文,語言質樸,看似簡單平常,但淡墨中卻蘊藏著深情。作者通過很多事例向我們展示了汪曾祺先生與父親、兒子之間如兄如弟的父子之情。
執(zhí)教這篇文章后,又聽了太倉市沙溪高級中學王江艷老師上的一節(jié)散文閱讀課,我深深感悟到教學中,文本拓展是一種藝術,如果拓展游離文本、不扣住教學目標,則會畫蛇添足。
設計教案的時候,考慮到本文記敘的瑣事較多,沒有必要非逼著學生把每件事都找出來,只需稍微點撥,學生找到幾處即可,更能節(jié)省課堂時間。所以將目光聚焦在本文的情和理上。課上我做了很多拓展,希望學生通過拓展補充的知識更好地理解文本闡述的道理。
我在“我”和兒子研讀部分設置了一個問題:文中哪里能看出“我”和兒子關系也不錯?答案很容易找到,但學生對文中“文化大革命”、“右派分子”、“黑幫”、“牛棚”、“黑人”等歷史特有名詞似懂非懂,所以我把“文化大革命”設置成了教學重難點。在講到“黑幫”、“黑人”的時候,特地補充了一句“這個黑幫并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黑社會,黑人也不是我們現在意義上的非洲人,而是特定時代的產物”。然后又投影“文化大革命”相關知識。
二
當時,很多老干部、知識分子及無辜的人民群眾遭到迫害,被強加上走資派、反動學術權威、反革命分子、叛徒、特務等莫須有罪名,這些人被統(tǒng)稱為“牛鬼蛇神”。各個基層單位常常私設監(jiān)獄,不經任何法律程序便剝奪“牛鬼蛇神”們的人身自由,包括辦公室、學校、地下室、農場等,對他們進行批斗,強制勞動改造。后來,這種非法關押“牛鬼蛇神”的地方就簡稱為“牛棚”。北京大學著名學者季羨林著有《牛棚雜憶》一書,以真實的回憶,深刻記錄了“文化大革命”對知識分子的迫害。
在1957年反右斗爭時,大批知識分子、愛國民主人士和少數黨員干部等批為“右派分子”,人數多達55萬?!昂趲汀敝杆斜淮虻沟摹芭9砩呱瘛?。“黑五類”指地、富、反、壞、右(即地主、富農、反革命分子、壞分子、右派分子)的子女。
這些知識的拓展,幫助學生體會在那樣黑暗混亂的“文革”背景下,即使作者已被打成“右派”,但兒子始終不愿與父親“劃清界限”,仍舊親密的原因和本質。我認為這一部分的拓展比較成功地實現了教學目標。
文章最后一段點明主旨:“兒女是屬于他們自己的。他們的現在和他們的未來,都應由他們自己設計。一個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孩子的父親是愚蠢的,而且,可惡!另外作為一個父親,應該盡量保持一點童心。”我拓展的是一則真實故事,講述一位成功母親一味望子成龍,希望女兒按照自己的教育方式成才,但最終釀成了悲劇。
三
故事是這樣的:
王媽媽是在黨校給地方官員上課的老師,工作很優(yōu)秀??伤呐畠簠s有自閉癥,總喜歡一個人待在房間里,不愿跟人說話,現在她已經退學在家。王媽媽說女兒以前學習挺好,對女兒的要求很高,要一定要考上清華或北大。就因為這個目標太高,女兒的心理壓力太大,后來學習成績開始下降。
通過這則故事,學生得出了文中最關鍵的觀點:“一個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親是愚蠢的,而且,可惡!”接下來我設計的問題是:汪曾祺的父親有沒有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孩子?學生回答“沒有”,說完原因之后,我直接插入汪曾祺的資料。我本想把理講清楚,但實際操作的時候處理得有些生硬,精心找來的材料似乎還沒發(fā)揮作用就戛然而止了。
課后我進行了反思,設計的問題應把拓展材料與文章內容緊密結合。學生從材料中感悟到用模式塑造孩子的嚴重性,闡明父親并沒有按照自己的方式教育孩子的原因,如果我能就這個問題繼續(xù)品讀文本,分析父親是如何對“我”,由此歸納出父親是個怎樣的父親,那么我想這節(jié)課也不至于忽略了文章的前半部分,不會導致我專門花時間分析汪曾祺父親的形象,導致課堂時間前松后緊。
文章第三段提到父親會扎紡織娘、做荷花燈、西瓜燈,于是我有意識地從網上找了圖片插入。初始意圖是想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分析汪曾祺父親有童心、心靈手巧的特點,實際上我是做到了。但課后回顧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引起了思考:到底拓展多少是合適的?是不是文中提到什么都要拓展呢?答案是否定的。假如文中涉及的每樣東西都放一張圖片上去,那么目的是什么,想突出什么,文章的重點又是什么,所以拓展應為理解文本服務。
后來我聽了王老師上的《多年父子成兄弟》,她也進行了一定的拓展,我認為她的拓展對理解文本是有必要的,并且恰當、合理。在講到父親重情重義的時候,文中寫到“他養(yǎng)過花,他養(yǎng)的一盆素心蘭在我母親病故那年死了,從此他就不再養(yǎng)花”,父親因母親去世所以不再養(yǎng)花,也許父親是因為母親才養(yǎng)花,也許這株蘭花是父親與母親共同種植的,總之花讓他睹物思人。王老師把養(yǎng)花這件事與歸有光《項脊軒志》“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聯系起來。一個是不再養(yǎng)花,一個是當初共同手植的枇杷樹如今已生長得非常茂盛,同樣是對妻子的思念和愛,王老師將二者相類比,更能引起學生思考。
四
品味汪曾祺其人時,王老師不僅從文本入手,還給學生們拓展閱讀汪曾祺《隨遇而安》中的片段:
1.我當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
2.我在馬鈴薯研究站畫《圖譜》,真是神仙過的日子。沒有領導,不用開會,就我一個人,自己管自己……天漸漸涼了,馬鈴薯陸續(xù)成熟,就開始畫薯塊。畫一個整薯,還要切開來畫一個剖面,一塊馬鈴薯畫完了,薯塊就再無用處,于是隨手埋進牛糞火里,烤烤,吃掉。我敢說,像我一樣吃過那么多品種的馬鈴薯的,全國蓋無第二人。
3.有人問我:“這些年你是怎么過來的?”他們大概覺得我的精神狀態(tài)不錯,有些奇怪,想了解我是憑仗什么力量支持過來的。我回答:“隨遇而安?!?/p>
這些片段既拓寬了學生的思路,又與本文相照應,使學生更全面、更立體地了解汪曾祺和他的人生態(tài)度。正因為汪曾祺擁有這種達觀、追求自由、隨性的特性,所以本文中才會有他十多歲和父親像兄弟一般一起抽煙喝酒的情節(jié)。
拓展并不是漫無目的的拓展,而是有理由的拓展。教師對文本進行拓展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拓展應有思考的背景,要有思考的價值,而不是隨性地拓展。
2.拓展應有思維的范式,可以緊扣作者延伸拓展,可以分析主題延伸拓展,可以抓住教學重點難點延伸拓展,還可以把握細節(jié)類比延伸。
3.拓展應提升學生的認識水平,在原有認識的基礎上有一定的提高。這樣,拓展就既立足文本又高于文本,學生能更全面地理解文本,教師精心尋找的資料就能更有效地為課堂服務。
參考文獻:
[1]朱燕萍.立足文本有機延伸——談語文課堂上的拓展教學[J].作文教學研究,2009.3.
[2]汪志剛.關于語文課堂拓展問題的思考[J].現代語文,2010.2.
[3]殷明華.把守“四關”有效拓展——淺談網絡環(huán)境下語文閱讀教學[J].浙江教育技術,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