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金鳳
摘 要: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推動教與學的多元化發(fā)展。電子檔案袋的形成完善了學生發(fā)展性評價,可借助它來了解教與學的情況,應用它來成就教與學,使用它來實現前瞻性教育。即可從多方面促進教與學的動態(tài)化,促進教與學的和諧發(fā)展。
關鍵詞:課題;電子檔案袋;發(fā)展性評價
一、兩兩問題困惑,應用電子檔案袋是了解學生的必要功課
1.輸入與輸出不等量
師生進行對話時,學生說:“單詞背了,課聽懂了,但檢測總不如意?!边@是輸入與輸出不等量的表現。學生的知識輸入分為:①應付型的知識輸入。這類輸入只是表面功夫,屬瞬間記憶,容易遺忘。緣由是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②片面型的知識輸入。特點是知識掌握不全面,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做題時,容易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錯誤;在兩兩答案面前不知所措。歸因是學生掌握知識不完整。③淺顯型的知識輸入。原因是知識理解不深入。電子檔案袋可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習慣,實現輸入與輸出的等量。
2.知識與考點之間的關聯(lián)不大
高考知識點廣而泛,更講究知識的應用,出卷老師希望用不重復或有創(chuàng)新的知識考點來考查學生。同一知識點在不同的語境會出現不同的答案。我們在教學中力求用電子檔案來突出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關聯(lián),努力加強知識點與考點之間的聯(lián)系。
3.文本與語言不兼容
在課堂上解讀文本時,很多時候可能需要解讀文本的句子結構及主題、文章的細節(jié)等。課堂上無法顧及口語,更多的時候只能在“讀和寫”上進行語用理解。因而,為了確保加強文本解讀,我們需要用電子檔案袋來確認學生理解到哪一層次,下一步需要采取什么樣的相應的舉措。
4.隱性與顯性相矛盾
在教學中,我們常遇到類似的情況:學生單詞背了但不會用,閱讀理解憑感覺找答案,完形填空填滿就完事,書面表達滿篇中國式語言。學了再多句子結構,到用時,不是方恨少,而是胡亂用。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脫節(jié)。課堂教學需要將“語用”進行到底,使電子檔案袋發(fā)揮它的功能。
5. 能力與知識難持平
檢測評價中,我們看到,學生所應掌握的知識儲量沒達到我們的預期目標。主要在于學生的知識掉鏈了,表現形式是“似懂非懂,實則假懂”,主要是理解、歸納、對比、練手等不到位。他們的知識理解只停留在第一層次,即識記階段,還沒進入理解、應用、鞏固等高級階段。只有知識和能力積累提升到一定程度,才能達成最終的目標。這種情形需要有一種推力去促進能力的形成。課堂上的電子檔案袋有助于促進能力的形成。
二、多元用途及有效措施,應用電子檔案袋成就教與學的雙贏
課題目標是為了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與目標,有堅定的方向,形成鞭策的力量。因為鞭策、追趕也是一種正能量;在學習過程中,給學生一面鏡子,讓其知道自己的真實情況,推動學生設定更高的目標,它在意志與非意志之間螺旋上升,讓學生總是在糾錯與鼓勵之中不斷增強自己的自主意識。“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內在的積極因素以及潛在的能力,“放養(yǎng)”,放任學生的學習行為,“圈養(yǎng)”,不斷促進各方面能力提升,也許是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的不錯之舉。我們努力做到雙贏。
三、發(fā)展性評價與前瞻性的教育,電子檔案袋是促進學生成長的重要元素
課堂教育提出的發(fā)展性評價,目的在于“通過對學生過去和現在狀態(tài)的了解,分析學生存在的優(yōu)勢和不足,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具體的改進建議,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逐步達到基礎教育培養(yǎng)目標的要求”。但是所有教育理念都要有相關的理論、策略、依據、舉措來推進它。沒有發(fā)展性的眼光及前瞻性的教育,教育可能出現一種結果:“神龍化鯉,反不如初”,這是我們不愿看到的。
“電子檔案袋完善學生發(fā)展性評價的研究”課題組希望從多方面、多元素促進教學動態(tài)化,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人生觀和不斷前進的動力。在實施中確保目標明確,措施到位,注重過程性評價。
參考文獻:
[1]李 俊.基于電子檔案袋的自主學習應用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10.
[2]陳秀蓉.電子檔案袋評價系統(tǒng)的設計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