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兆燕
摘 要:隨著社會進入老齡化,社會養(yǎng)老統(tǒng)籌機構以及福利院等機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而針對此所出現(xiàn)的遺棄行為也屢見不鮮,但是法律對此規(guī)定卻相對滯后,在新形勢下就需要對遺棄犯罪進行重新審視。筆者擬從單位犯罪可否作為遺棄犯罪主體,遺棄行為在民法、行政法及刑法中的重新詮釋、遺棄犯罪過程中的可否有過失等方面來對我國刑法中的遺棄行為及遺棄犯罪進行法律責任的重構。
關鍵詞:遺棄行為;單位犯罪;過失犯罪
一、 單位作為遺棄犯罪主體的法理依據(jù)
刑法的目的在于對個人各種法益及對社會秩序的保護,這是刑法保護的根本出發(fā)點。任何犯罪都是對法益的侵害,不侵害法益的行為是根本不會被認為是犯罪的。但是,刑法從法益保護的觀點來看又卻經常是滯后的,我國現(xiàn)行刑法沒有規(guī)定單位作為遺棄犯罪的主體,當時法律的制定或許預想不到如今社會單位實施的遺棄行為會如此屢見不鮮,法律的制定永遠跟不上社會的發(fā)展,這也就是法律的滯后性。犯罪的本質是法益的侵害性,單位犯罪也不例外,根據(jù)歸責的一般原則,只有當一個結果是不被容許的風險創(chuàng)造出來的,這個結果才能被歸責。社會養(yǎng)老統(tǒng)籌機構以及福利院等機構在集體討論下決定實施的遺棄行為就是一種不被容許的風險,這種風險會導致類似于家庭成員間的遺棄行為的結果,甚至會產生比那更嚴重的結果,而這種結果從法益侵害的角度上來說就是應當被歸責的。
二、 遺棄行為的法律責任重構
一種行為被評價首先是在道德的層面,也就是所謂的德治,當?shù)轮螣o法真正解決所有的矛盾,當社會矛盾發(fā)展到一定復雜的程度時,法治就會應運而生。當然,在法治社會中依然要有德治。單純從法治的層面來說,法律對于行為的評價首先是從民法層面開始的,一種侵害他人權益的行為,首先被歸為一種民事侵權行為,由民法進行調整。針對遺棄行為,民法做了最基本的規(guī)定,它規(guī)定了每一個家庭成員擁有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且規(guī)定所有家庭成員都必須履行自己的道德義務和職責。具體是父母有撫養(yǎng)子女的義務和職責、子女有贍養(yǎng)父母的義務和職責及夫妻之間有相互扶養(yǎng)的義務。在本質上,遺棄行為就是民法上的一種侵犯他人生命、健康權的侵權行為,根據(jù)我國法律的相關規(guī)定,既然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權益,就應該對他人進行民事上的賠償,而在民法層面上的對待簡單侵權行為是通過民事訴訟程序來解決的,主要是金錢給付的問題,通過給付金錢以給予被受害人相應的物質賠償。但是,民法能解決的也僅僅只是金錢給付的問題,注重的只是損害恢復,對于加害人的侵權行為卻缺乏相應的懲罰措施,難以使受害人得到真正的寬慰。
在民法責任不足以起作用的情況下,應當考慮的是行政法的處罰作用,其相較于民法更為嚴格,更能體現(xiàn)對受害人的保護和違法行為人的懲處。但針對遺棄行為的不同情況,應該具體情況具體對待,不能一概而論,比如,對于確實實施了遺棄行為,但卻沒有造成嚴重危害結果的人,可以處以警告、罰款等行政處罰;而對于造成危害結果嚴重的人,可以處以相應的行政拘留處罰。當然行政處罰在適用對象與主體上可能不太合適,且行政處罰的懲罰力度也是有限的,對于一些危害后果極其嚴重的犯罪行為無法進行有效的懲罰。
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嚴重的遺棄行為才被納入到刑法條文中,以犯罪的形式加以規(guī)定。刑法保護是法律保護的最高級別,是由憲法安排與規(guī)定的,它保護的是一個國家與社會中最重要的利益,主要包括國家、公共、人身、財產、軍事安全以及經濟、行政秩序等有價值的關系,關系著國家、社會與公民生存與發(fā)展的基礎。刑法保護為這些法益提供著其他法律保護所無法提供的最后的安全屏障。許多學者認為遺棄罪是侵害婚姻、家庭關系的犯罪,但論者認為,遺棄罪本質上侵犯的法益是公民的生命、健康權,侵犯的是一種家庭性、或類似于家庭性的保護關系。在刑法中,遺棄行為應該被解釋為對被害人的生命、身體產生危險的行為,或者說應當將“拒不撫養(yǎng)”解釋為使被害人生命、身體處于危險狀態(tài)的行為。顯而易見,對被害人生命、身體產生危險的行為,不僅僅只能由家庭成員之間的遺棄行為造成,對那些來自非家庭成員之間的遺棄行為同樣也會對被害人的生命和身體造成危險。既然如此,繼續(xù)將遺棄罪限定在家庭成員之間就不是十分恰當。況且,我國現(xiàn)行刑法將遺棄罪規(guī)定為侵犯公民人身權利的犯罪,而非規(guī)定為妨害婚姻家庭的犯罪,鑒于此,對其是有適應社會發(fā)展變化而進行客觀解釋的可能性的。即便根據(jù)沿革解釋,遺棄罪被解釋為是對家庭成員的犯罪,但是沿革解釋跟語義解釋發(fā)生矛盾時,是不應該一概以嚴格解釋為優(yōu)先的。當語義解釋得出的結論相對于沿革解釋更符合刑法的目的,就應該采取語義解釋。因此,對于遺棄罪,應當做出同時代的解釋,將其范圍為擴大至非家庭成員之間,這是符合刑法保護法益的目的的。
三、 遺棄犯罪過程中是否有過失
一般認為,過失是對注意義務的違反,包括預見的義務與結果回避的義務。也就是,行為人本來應該能夠預見到結果的發(fā)生的,但是卻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到,導致了危害結果的發(fā)生,如果行為人行事謹慎預見了結果發(fā)生的可能性,也就不會實施該行為,也就能避免危害結果的發(fā)生;又或者說,行為人在已經預見到了結果的前提下,原本應當認真地對待自己將要實施的行為和已經預見的結果,但卻沒有認真對待,最終導致了結果的發(fā)生。也就是說,如果沒有結果的預見可能性,就不可能有過失,更不可能有故意。在遺棄犯罪中,行為人對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沒有獨立生活能力的實施遺棄行為,是完全有預見會導致其死亡或者其他后果的可能性的。這也為遺棄犯罪過程中存在過失提供了可能。
另外,我們處在所謂的風險社會,但是從誰都有成為加害人的可能性這個意義上說,它也是“加害人社會”,而過失犯是加害人社會中的典型犯罪之一。在遺棄犯罪中,是否存在子女將年邁父母置于家中,因過失而導致其死亡的情形,可想而知,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而這種過失既包括子女疏忽大意的過失,又包括其過于自信的過失。不過縱觀我國法律,這一點并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且在過失犯的構成要件上也只規(guī)定了“因過失”,因此裁判法官對于具體的事案必須在很大程度上補充構成要件,具有相當大的自由裁量權,在這個層面上,關于過失犯的構成要件只能通過法官的事后評價來確定,也因此,過失犯被稱為“開放的構成要件”??上攵?,雖然保護法益是法律的根本出發(fā)點,但是對法益的保卻也是需要將其與對社會生活的必要注意相互結合的,沒有這兩者的相互結合,也就談不上所謂的法益保護。綜上所述,子女沒有盡到必要的注意,同時損害了其父母的生命、健康的法益,是可以認定為過失犯的。因此,對于遺棄罪,需要綜合各方面社會現(xiàn)實的考慮,來予以認定。(作者單位:青島大學)
參考文獻:
[1] [日]西原春夫.刑法總論[M].東京:日本成文堂,1977.
[2] 李占洲.刑法深思[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0.
[3] 王振興.刑法分則實用(三)[M].臺北:臺灣三民書局,1987.
[4] 林少菊.家庭倫理與犯罪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5.
[5] 周密.中國刑法史綱[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6] 張明楷.刑法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