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涓
摘 要:卡勒德·胡塞尼的作品《追風箏的人》講述兩個阿富汗少年背叛與救贖的故事,本文立足于作品,以文本細讀的研究方法,分析動亂時代背景下的人性缺陷、人性選擇與人性的回歸。
關(guān)鍵詞:《追風箏的人》 人性 背叛 救贖
《追風箏的人》改編于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親身經(jīng)歷,小說的部分情節(jié)取材于作者童年發(fā)在喀布爾(阿富汗的首都)的回憶,曾在一次訪談中,胡塞尼對外告知自己正是這部小說當中主人公阿米爾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原型,大眾一片嘩然。小說中呈現(xiàn)的喀布爾的場景是作者胡塞尼兒童時期的折射,這些情景不僅始終縈繞在作者生命的長河之中,更促成了這部巨作的誕生。該巨作自2003年出版以來獲得廣大讀者的一致好評,連續(xù)兩年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榜單,全球銷量2000多冊,被翻譯成40多種國家語言,成為全球讀者最受歡迎的小說之一??ɡ盏隆ず釕{借這部處女作走上了世界文壇,成為一顆后起的星秀。
《追風箏的人》講述了發(fā)生在阿富汗的兩個地位懸殊的男孩阿米爾與哈桑,從小的玩伴建立的友誼在動亂和等級分化的國度注定是一場畸形的運行軌跡。一直渴望想要得到父親關(guān)愛的阿米爾想要在一次追風箏比賽中奪冠并以此來獲得父親的關(guān)注,寬厚忠誠的仆人哈桑默默地為阿米爾付出一切,比賽后的哈桑為了撿拾掉落的風箏,他被以阿塞夫為首的一群惡棍堵截在死巷中,遭遇毒打和雞奸,這一幕幕被躲在墻角后的阿米爾看到,面對眼前的惡勢力和自己的玩伴,他選擇了逃避地走開。事后,哈桑決口不提當天所發(fā)生的一切,面對哈桑淡然的態(tài)度,阿米爾更加感到內(nèi)心深深的譴責和不安,時常躲避哈桑不敢和其正面對視。最后,阿米爾又做出了一次人性抉擇,他將一個莫須有的偷竊行為栽贓到了哈桑身上,逼迫父親將其趕出家門。從此,兩個男孩的命運發(fā)生了轉(zhuǎn)變,定居美國后逐漸長大的阿米爾最終意識的到當年自己犯下的一切罪行,為了彌補心中無法剔除的罪惡他終于踏上了歸國之路開始自己的贖罪之旅。[1]
本文意從三個方面來分析主人公阿米爾人性的建立和發(fā)展。在阿富汗戰(zhàn)亂頻發(fā)的時代背景下,通過對小說幾處特殊情節(jié)的探究來分析阿米爾與哈桑之間的友情、親情、背叛和救贖的心路歷程,揭示主人公阿米爾內(nèi)心的選擇與矛盾以及人性的善惡與冷暖。
一、人性的缺陷
阿米爾的人性雛形在少年時期就已經(jīng)基本形成,但在人性形成的初期卻慢慢偏離了軌道演變?yōu)榛蝃3]。在阿米爾母親分娩的時候,由于難產(chǎn)不幸離世,因此阿米爾父親把這種怪責歸于阿米爾的降臨,視其為“小偷”,偷走了他生命中的最愛。阿米爾父親在人前樹立的形象具有普什圖男性偉岸的人格特征,而這形象卻與阿米爾瘦弱膽小怕事的特點形成鮮明反差,阿米爾極力做到最好渴望父親多一絲的關(guān)注,而父親眼中的阿米爾是個不會反抗、缺乏血性的懦夫。這使得從小生活在富裕環(huán)境下的阿米爾無法獲得除了物質(zhì)以外的精神支柱,日積月累,阿米爾對自己也慢慢開始厭惡起來,對一切事物的不滿情緒發(fā)泄在無辜的同伴哈桑身上。因此正是母親的離世和缺乏父親的關(guān)愛,才是阿米爾人性缺陷。
少年時期的阿米爾在畸形人格塑造的環(huán)境下,社會學校的灌輸、階級等級觀念的潛移默化在阿米爾內(nèi)心不知不覺地萌芽壯大[4]。在這種優(yōu)越環(huán)境下,阿米爾總認為自己是高高在上的主人,而哈桑僅僅只是任人擺布的家仆,自己在種族血統(tǒng)上更為純正,因此對哈桑有意無意的發(fā)泄之后總是會象征性地進行彌補讓自己的良心不受譴責。而哈桑身處社會地位的底層,面對來自阿米爾的傷害他貌似也早已習以為常,因此這樣一段不平等的友誼終將會在未來大風大浪的拍擊之下瞬間瓦解,這同時也為小說中后來所發(fā)生的一切埋下導火索。阿米爾生活的時代大背景之下,國家動蕩不安,人民居無定所,社會街頭到處充滿血腥與暴力,這一切的因素所產(chǎn)生的不安全感使得阿米爾可以在親眼目睹哈桑被惡棍阿塞夫堵在小巷受盡欺凌卻選擇了沉默和視而不見,使得阿米爾為了趕走哈桑可以在父親面前誣陷哈桑偷竊卻如此的心安理得。
二、人性的抉擇
少年阿米爾人格中的善與惡在建立和轉(zhuǎn)換之間交替,善與惡的壯大均需要及時的養(yǎng)分和飼料,而這一切都來源于阿米爾對哈桑日積月累的憎恨[5],小說中有一段這樣的描寫“在追風箏比賽之前父親都會為我和哈桑買一模一樣的風箏和軸線,有時,我會向父親要求買個比哈桑更大只的風箏……有時候我希望父親別給哈桑買,希望他最疼愛的只有我”[1]。年少的阿米爾總是困惑為什么父親總是對哈桑更為關(guān)注甚至多過于自己,父親對哈桑的關(guān)心多了一絲,阿米爾對哈桑的憎恨也就多了幾分。這便使得阿米爾在惡勢力面前選擇低頭,這一抉擇與阿米爾的性格有關(guān),與對哈桑的恨有關(guān),與身處階級制度有關(guān)。
《追風箏的人》中刻畫的哈桑的人物形象本性善良忠誠,令人為之動容,雖然天生帶有殘疾——兔唇,但他從來沒有因為這個缺陷而悶悶不樂,相反地他選擇了積極樂觀微笑地看待這個世界所賦予他的一切。作為仆人,哈桑從未拒絕過阿米爾任何要求,即使是有悖心愿的無理要求哈桑也會盡量地去滿足阿米爾。作為朋友,在作品《追風箏的人》中哈桑反復出現(xiàn)最多的一句“為你千千萬萬遍”感動了無數(shù)的讀者,這是怎樣的一種寬廣胸襟能讓哈桑在仆人與朋友之間隨時進行不同身份的轉(zhuǎn)換。在阿米爾受到欺負時,哈桑勇敢擋在他的前面為他庇護只為不讓他受到一點傷害,他敢于選擇同惡勢力進行較量而不為之屈服,毋庸置疑這一點卻是阿米爾所缺失的。等級制度和暴亂環(huán)境的壓力下,哈桑一直是個受人歧視和擺布的哈拉扎人,是個可有可無的玩伴和仆人,是個父親近在眼前卻無法相認的私生子。哈桑內(nèi)心是極具痛苦的,但他卻選擇用微笑和善良去面對生活,身為同父異母的哈桑,他的抉擇與阿米爾的選擇形成了巨大反差。
三、人性的回歸
成年后定居在美國的阿米爾當?shù)弥T诰S護主人家的老宅時不被塔利班的人所侵害,他再一次地選擇了與惡勢力奮起反抗,由于勢單力薄,哈桑無奈中槍倒在了血泊之中,但他的勇敢堅持原則的態(tài)度讓普什圖鄰居們看到了一個不畏淫威的哈拉扎人。哈桑的死亡直接導致了他的兒子索拉博被送到了魔爪阿塞夫的牢營,無辜的索拉博在魔窟里被當作性奴受到其他人的摧殘。雖然心智已然成熟的阿米爾在起初是否決定去營救索拉博的問題上表現(xiàn)了遲疑,回想起少年與哈桑在一起的時光,記憶中哈桑對阿米爾說過的“為你千千萬萬遍”的誓言,直到現(xiàn)在才明白哈桑原來與自己是同父異母的兄弟,而索拉博與自己更是有血緣關(guān)系的叔侄,膽小懦弱但本性終歸善良的阿米爾最終還是義無反顧地踏上了救贖的這條道路,解救索拉博實際也是為了解救當年那個犯下罪惡的自己。
重新踏入故土的阿米爾,當他第一眼看到索拉博的時候,他便知道那是哈桑的兒子,因為無論是否身處絕境的索拉博的身上都能找到像其父親哈桑一樣的微笑。在解救索拉博的時候,阿米爾身受阿塞夫的鐵拳,他認為鐵拳之下是一場血的洗禮也是對當年遲來的懲罰,更是對哈桑的一次交代。年幼的索拉博像極了他的父親哈桑,在阿米爾快承受不住阿塞夫的暴力之時,他仿佛哈桑附體一般,像當年哈桑勇敢地保護阿米爾的姿態(tài)一樣,他勇敢地站了出來,用彈珠射傷阿塞夫的眼睛,帶著阿米爾逃出了魔窟。
作為第三代人的索拉博正是一顆希望的種子,他是生命的延續(xù),而阿米爾的出現(xiàn)恰好解救了這顆即將損毀于黑暗深淵的種子。在小說《追風箏的人》的結(jié)尾,胡塞尼安排了這樣一幕:身心受到巨大創(chuàng)傷的索拉博在被阿米爾帶回美國之后一直郁郁寡歡,但某天隨著一次迎風起航的風箏,索拉博木訥的目光隨即被點燃了,隨風擺動的風箏仿佛象征著索拉博與哈桑的血緣關(guān)聯(lián),是阿米爾與哈桑的回憶,是阿米爾與索拉博迎接新生的標志。
四、結(jié)語
卡勒德·胡塞尼透過作品《追風箏的人》真實地再現(xiàn)了阿富汗身處戰(zhàn)亂時期人民百姓的生活狀態(tài),血淋淋地揭露了在這種極端條件下人性真實的顯露。胡塞尼基于對本土文化的深厚情感,既憎恨本國當中依舊存在的種族歧視和階級等級懸殊的巨大差異,又熱愛本國人民淳樸善良寬厚的本性[6]。本文認為站在人性的十字路口,惡行只會將靈魂陷入無盡的深淵,唯有善行才能使靈魂得到救贖。
參考文獻
[1] 卡勒德·胡塞尼.追風箏的人[M].李繼宏,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 李玉霞.論《追風箏的人》中的背叛與救贖[J].南京工業(yè)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8(1):37.
[3] 仇多紅.尋回生命的風箏——略論《追風的人》的人性回歸與救贖[J].科學信息:科學教研,2008(23):508.
[4] 李靜.《追風箏的人》中哈桑形象的解讀[J].文學教(上),2009(3):82.
[5] 張國龍,陳暉.成長的背叛﹑救贖及其他——《追風箏的人》對“成長”的深度書寫[J].中國圖書評論,2007(5):27.
[6] 靳瑩,蔡瀟然.為你,千千萬萬遍—從救贖的角度簡析《追風箏的人》[J].現(xiàn)代交際,文化縱橫,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