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會娟
(北京市普仁醫(yī)院,北京 100062)
腹瀉患兒糞便輪狀病毒抗原檢測及VP7基因分型分析
楊會娟
(北京市普仁醫(yī)院,北京100062)
輪狀病毒(rotavirus)是導致嬰幼兒腹瀉的常見病原體[1],在人體內增殖可阻礙細胞對葡萄糖和鈉的正常吸收,引起蛋花湯樣大便或稀水樣大便腹瀉,可造成患兒脫水死亡。資料顯示,全球每年大約發(fā)生1.25億例輪狀病毒感染引起的嬰幼兒腹瀉,死亡患兒達50萬~52.7萬例[2]。為了解本地區(qū)腹瀉患兒輪狀病毒感染情況,并探討輪狀病毒抗原檢測的臨床應用價值,我們對我院收治的1 892例腹瀉患兒進行輪狀病毒抗原檢測及基因分析,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選擇本院門診2014年1—12月收治的1 892例腹瀉患兒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具有腹瀉的典型癥狀,臨床表現(xiàn)為急性起病、嘔吐、腹瀉,部分患兒可有上呼吸道感染、發(fā)熱及輕中度脫水表現(xiàn);大便多表現(xiàn)為黏液狀、糊狀、蛋花狀,鏡檢可見脂肪球,白細胞少見。排除標準:已在院外應用抗生素類藥物進行治療的患兒;食物中毒及細菌性腹瀉患兒。1 892例患兒中男996例,女896例;年齡0~6歲,平均(1.8±1.1)歲; 根據(jù)年齡段劃分:0~1歲764例,>1~2歲702例,>2~6歲426例; 根據(jù)發(fā)病季節(jié)劃分:春夏季925例,秋冬季967例。采集患兒的糞便作為標本進行檢測。
1.2檢測方法
1.2.1輪狀病毒抗原檢測采用免疫層析夾心法,試劑由北京萬泰生物藥業(yè)公司生產。檢測線由羊抗輪狀病毒多克隆抗體包被于硝酸纖維素膜,對照線由羊抗鼠IgG包被,用標記膠體金的輪狀病毒單克隆抗體進行樣本輪狀病毒檢測。操作步驟:將約100 mg糞便樣品混合稀釋液攪拌后靜置2 min,緩慢在加樣處滴入糞便上清液3~4滴,常溫下等待5~10 min后判斷結果。
1.2.2輪狀病毒基因分型輪狀病毒基因分析采用逆轉錄-聚合酶鏈式反應(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核酸提取試劑盒采用Viral Nucleic Acid Extrac-tion kit Ⅱ試劑盒(Geneaid公司生產,臺灣),RT-PCR擴增采用QIAGEN one step RT-PCR Kit試劑盒(Qiagen公司生產,德國),按照產品說明書進行操作,擴增產物在2%瓊脂糖凝膠上100 V電壓電泳1 h,按照特異性核酸條帶的面積進行輪狀病毒基因型判斷。
1.3統(tǒng)計學方法數(shù)據(jù)采用SAS9.0軟件包處理,計數(shù)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不同性別腹瀉患兒的輪狀病毒抗原陽性率比較1 892例腹瀉患兒的輪狀病毒抗原陽性率為26.85%,男性腹瀉患兒的陽性率(27.51%)高于女性患兒(26.12%),但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0.467,P=0.495),見表1。
表1 不同性別腹瀉患兒的輪狀病毒抗原檢測陽性率比較[例(%)]
2.2不同年齡段腹瀉患兒輪狀病毒抗原陽性率比較0~1歲年齡段腹瀉患兒的輪狀病毒抗原陽性率顯著高于>1~2歲年齡段(χ2=173.293,P=0.000)和>2~6歲年齡段患兒(χ2=69.988,P=0.000),>1~2歲年齡段患兒輪狀病毒抗原陽性率顯著高于>2~6歲年齡組(χ2=49.663,P=0.000),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不同年齡段腹瀉患兒的輪狀病毒抗原檢出陽性率比較
2.3不同季節(jié)腹瀉患兒的輪狀病毒抗原檢出陽性率比較春夏季腹瀉患兒的輪狀病毒抗原陽性率(21.41%)顯著低于秋冬季患兒(32.06%),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27.314,P<0.001)。見表3。
表3 不同季節(jié)腹瀉患兒的輪狀病毒抗原檢出陽性率比較
2.4VP7型別鑒定結果508例輪狀病毒抗原陽性患兒中,對250例陽性患兒進行了輪狀病毒VP7基因型的鑒定,其中G3型221例(88.4%)、G2型7例(2.8%)、G4型4例(1.6%)、G1+G3混合型18例(7.2%)。
輪狀病毒是導致嬰幼兒病毒性腹瀉的重要病因,主要通過糞-口途徑感染,常見臨床癥狀為發(fā)熱、嘔吐、腹瀉。本研究中1 892例腹瀉患兒的輪狀病毒抗原陽性率為26.85%,與國內其他研究報道[3]基本一致。不同性別患兒輪狀病毒抗原陽性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明輪狀病毒感染與患兒性別無關。年齡分布趨勢分析結果顯示,腹瀉患兒年齡越小,輪狀病毒抗原陽性率越高,原因可能是因為嬰幼兒抗輪狀病毒抗體的水平較低,而且胃腸功能較弱,因此2歲以下為輪狀病毒感染的高發(fā)年齡段[4]。有研究指出,母乳喂養(yǎng)的嬰兒能夠從母乳中獲得對輪狀病毒具有拮抗作用的IgA抗體,因此,在0~1歲患兒中,非母乳喂養(yǎng)嬰兒的輪狀病毒感染陽性率高于母乳喂養(yǎng)嬰兒[5]。2~6歲嬰幼兒輪狀病毒感染率逐漸降低,與其免疫系統(tǒng)逐漸完善、抵抗力不斷增強有關;同時感染過輪狀病毒的患兒會形成輪狀病毒抗體,也是防止重新感染的重要原因。
輪狀病毒感染導致的腹瀉全年均可發(fā)病,但其感染率存在明顯的季節(jié)差異,以氣溫較低的秋冬季節(jié)為流行高峰期。本研究結果顯示,春夏季腹瀉患兒的輪狀病毒抗原陽性率(21.41%)顯著低于秋冬季(32.06%)。包增蘭等[6]報道,南寧地區(qū)輪狀病毒感染率以1、2、11、12月較高,平均檢出率為41.19%,6~8月檢出率較低,平均為5.84%。這是由于輪狀病毒在低溫環(huán)境中存活時間較長,而且能夠形成氣溶膠而增強傳播能力,因此在秋冬季節(jié)尤其應加強環(huán)境衛(wèi)生管理,做好預防工作。
輪狀病毒感染沒有特效藥,主要依靠疫苗進行感染控制[7]。了解輪狀病毒的基因分型對疫苗的研制與治療具有重要意義。我國自1982年有輪狀病毒分型資料以來,輪狀病毒流行株在不同地區(qū)、不同時間存在一定差異,但主要以G1、G3型為主,2001年以前以G1型最多,2001年以后則主要為G3型[8]。本研究結果顯示,輪狀病毒基因型以G3型為主,占88.4%,其次為G2型,占2.8%,G4型占1.6%。毋躍文等[9]對烏魯木齊地區(qū)腹瀉患兒連續(xù)多年進行輪狀病毒基因型監(jiān)測,結果顯示, 2007年輪狀病毒流行株為G1型,2010年G 3型取代G 1型成為流行株,2012年監(jiān)測發(fā)現(xiàn),G9型已成為新的流行優(yōu)勢毒株,而且,G2型成為該地區(qū)的第二大優(yōu)勢毒株,表明輪狀病毒基因分型流行株在不同地區(qū)具有不同特點,提示在全國各地持續(xù)監(jiān)測輪狀病毒流行特點對于采取適當?shù)膶ΠY干預措施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輪狀病毒感染性腹瀉好發(fā)于0~1歲年齡段嬰幼兒,秋冬季高發(fā)。嬰幼兒出現(xiàn)腹瀉時除進行大便常規(guī)檢查外,還應進行輪狀病毒抗原檢測,以針對病因采取適當?shù)闹委煼椒?。輪狀病毒基因型具有多樣性,不同地區(qū)不同年度流行株存在一定變異,從已有研究來看,G2、G3、G4型臨床特點為病程短,脫水程度輕,腹瀉次數(shù)少,電解質紊亂及酸中毒少見,而G1型感染患兒的臨床癥狀較其他型重,高熱多見,脫水主要為中度以上脫水,便次增多明顯,常合并電解質紊亂,臨床應加強補液降溫、糾正酸堿和電解質平衡等治療措施[10]。各地應長期監(jiān)測輪狀病毒的最新流行特征,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jù)。
[1]Tate JE, Burton AH, Boschi-Pinto C, Steele AD,Duque J,Parashar UD.2008 estimate of worldwide rotavirus-associated mortality in children younger than 5 years before the introduction of universal rotavirus vaccination programme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Lancet Infect Dis,2012,12(2):136-141
[2]朱銘.煙臺地區(qū)2013年腹瀉患兒輪狀病毒、腸道腺病毒病原學檢測結果分析[J].臨床軍醫(yī)雜志,2014,42(10):1054-1058.
[3]張斗星,胡安群,袁舟亮.安徽省安慶地區(qū)嬰幼兒腹瀉輪狀病毒的檢測及流行病學特征[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2,33(9):1080-1081.
[4]費燕楠,劉行超,曾桂芬,莫姍.腹瀉嬰幼兒輪狀病毒結果分析[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2,11(22):2788.
[5]陳飛,湯成玉.2635例腹瀉患兒糞便中A群輪狀病毒抗原檢測結果分析[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3,34(12):1547-1548.
[6]包增蘭,黃明春,梁冰,譚峰云,龐智東,湯華波,宋春芳.南寧地區(qū)2008~2011年嬰幼兒輪狀病毒腹瀉與流行病學[J].中國婦幼保健,2013,28(22):3641-3643.
[7]Tate JE,Cortese MM. Uptake,impact,and effectiveness of rotavirus vaccin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review of the first 3 years of postlic ensure data[J]. Pediatr fect Dis J,2011,30 (1):56.
[8]龔智翔,曾玫,朱啟镕,倪武,繆曉輝.上海地區(qū)兒童A組輪狀病毒腹瀉的分子流行病學[J].中華傳染病雜志,2012,30(5):288-292.
[9]毋躍文,李方,鄧紅,李新蘭.烏魯木齊市腹瀉患兒輪狀病毒分子分型[J].中國公共衛(wèi)生,2013,29(9):1353-1354.
[10]劉佩娟.嬰幼兒腹瀉感染輪狀病毒情況分析[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4,35(23):3279.
10. 3969/j. issn. 1672-8521. 2016. 02. 014
2016-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