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靜
[摘要]《侏羅紀公園》系列電影可謂科幻電影史上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其對科技、人類與自然之間的博弈式影像論辯影響深遠?!顿_紀公園》系列電影起始于邁克爾·克萊頓的小說文本,在多位好萊塢導演的理解和詮釋下,該系列的每一部影片都獨具風格,但又有著潛在的統(tǒng)一的模式化特質。本文深入解讀《侏羅紀公園》系列電影的改編模式,摸索該系列電影的成功經驗,以期對今后系列電影的創(chuàng)作和改編提供有益的經驗。
[關鍵詞]《侏羅紀公園》;系列電影;電影改編;模式化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執(zhí)導的第一部《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1993)已經成為科幻電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作品,而其后陸續(xù)上映的三部系列電影同樣成為科幻影史上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侏羅紀公園》系列電影至今共有四部作品,1993年斯皮爾伯格執(zhí)導的第一部,1997年斯皮爾伯格執(zhí)導的第二部《侏羅紀公園2:失落的世界》(The Lost World:Jurassic Park),2001年喬·莊斯頓執(zhí)導的第三部《侏羅紀公園3》(Jurassic Park 3),以及2015年最新的由克林·特雷沃羅執(zhí)導的第四部《侏羅紀世界》(Jurassic World)。該系列電影只有前兩部作品是從邁克爾·克萊頓的小說作品改編而來,第三部和第四部都是從前兩部作品的故事劇情衍生發(fā)展而來的。因此,研究者更傾向于對《侏羅紀公園》的一、二部進行深入研究,即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執(zhí)導的這兩部。但是,該系列的四部作品在電影院線和觀眾口碑上都收獲了巨大的成功,無論是對于小說原著的改編抑或是電影的改編續(xù)寫,都毫無疑問地可以被看作系列科幻電影的標桿,并且這四部作品的改編模式具有一定的內部統(tǒng)一性,值得深入研究其改編方式方法,吸取成功經驗。
一、關于未來世界的構建
在邁克爾·克萊頓的小說《侏羅紀公園》尚未完稿時,其電影拍攝的版權就被環(huán)球公司以200萬美元的價格購買,足以見得在20世紀90年代的科幻電影市場上,市場和觀眾對于這樣一部以恐龍為主角的類型片的需求。邁克爾·克萊頓分別在1990年和1995年出版了兩部《侏羅紀公園》系列小說,小說中營造的恐怖肅殺的神秘氛圍讓讀者對于史前恐龍形象充滿了想象。人類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讓史前恐龍復活,卻不能將這些“高科技產物”牢牢地控制住,反而被恐龍追殺、消滅。邁克爾·克萊頓在小說《侏羅紀公園》中深入淺出地探討了科技進步與倫理道德之間的博弈論,將現(xiàn)實社會中人類的利欲熏心和金錢至上嘴臉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邁克爾·克萊頓在小說中構建的未來社會與現(xiàn)實社會的時間點一度重合,甚至很多時候讓讀者以為這就是發(fā)生在當代的人類世界的事情,這種模糊了故事發(fā)生的時間點的創(chuàng)作方式加重了故事的真實感和恐怖氣氛,讀者在閱讀的同時能夠很容易地將情緒和情感代入其中。在小說描繪的社會中,人們利用科技從一枚遠古的琥珀包裹住的一只蚊子體內提取出恐龍的基因信息,并利用這些基因信息培育、繁殖恐龍。恐龍是人類科技的產物,而恐龍對于人類的追殺造成的恐慌也是人類自己一手造成的結果。因此,邁克爾·克萊頓用文字描繪的這個虛擬世界是一個科技異化造成的倫理道德被顛覆的世界,人們一邊享受著自己創(chuàng)造的科技產物帶來的成就感,一邊被自己一手創(chuàng)造的科技怪物追殺得落荒而逃,科技“雙刃劍”的博弈論在這個世界的描繪中不言而喻。
因此,在對小說《侏羅紀公園》進行電影改編的時候,承載整個故事的未來社會究竟呈現(xiàn)出怎樣的一種姿態(tài)應當是被首先考量的,這個社會中的人類以怎樣的世界觀、生態(tài)觀和倫理觀生活,是影片需要確立的一種人文關注的視野。而依附于邁克爾·克萊頓編織的這個恐龍世界故事,《侏羅紀公園》系列電影都將敘事重點集中在科技異化上,這種科技異化造成了人們?yōu)E用科技對傳統(tǒng)倫理道德的挑戰(zhàn)與顛覆,造成了人們盲目自大忽視生態(tài)平衡,也造成了人類在科技制造的金錢效應中逐漸迷失了自我。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拍攝了第一部《侏羅紀公園》,在電影改編的過程中,邁克爾·克萊頓也參與其中。在影像化的過程中,受制于制作成本和影片時長,邁克爾·克萊頓對小說原著進行了截取,只保留了幾個主要段落。滿足觀眾對于恐龍世界的獵奇心理、制造恐龍出逃獵殺人類的恐怖片氣氛、諷喻當下的科技倫理的錯亂,斯皮爾伯格和克萊頓通過構建這樣一個未來世界表達以上的創(chuàng)作目的。在后面三部電影中,對于故事中未來世界的構建也都大體延續(xù)了這樣的創(chuàng)作思路,只不過隨著特效制作技術的進步,導演越來越以一種全景畫的方式呈現(xiàn)這個神秘莫測的恐龍世界。因此,《侏羅紀公園》系列電影中構建的未來世界主要創(chuàng)作目的是諷喻當下的現(xiàn)實世界。
二、電影主題的時代流變
《侏羅紀公園》只有兩部小說文本,邁克爾·克萊頓的小說主旨是表現(xiàn)科技異化造成的諸多危害影響——倫理道德的顛覆、人性黑暗面的顯露、金錢至上的社會主流價值觀以及人類在科技和欲望的雙重作用下不斷膨脹的自信和扭曲的靈魂等。嚴格意義上來說,邁克爾·克萊頓創(chuàng)作的不僅是一部科幻冒險小說,更是一部極具現(xiàn)實意義的諷喻當前社會發(fā)展的批判主義作品。
然而,經過斯皮爾伯格的兩部作品以及后期的兩部續(xù)作的改編,邁克爾·克萊頓一手打造的《侏羅紀公園》逐漸被人們催生出諸多全新的主題,該系列電影的主題內涵的表達已經遠遠超越小說文本的主旨內涵。因此,我們通過梳理這四部系列電影的主題演變路徑,能夠尋找到其中的改編創(chuàng)作歸路。
在斯皮爾伯格執(zhí)導的第一部《侏羅紀公園》中,拍攝的目的首先是為了滿足觀眾對于史前恐龍的獵奇心理,借助恐龍這樣一個恐怖意象刷新恐怖電影史中的經典恐怖形象??铸埵怯捌顿_紀公園》的絕對主角,斯皮爾伯格在古生物學家的輔助之下,在已有的學術經驗的基礎之上建立了片中龐大的恐龍群體,他讓自己在影片中建立的恐怖形象有據可依,而非刻意地夸張和扭曲這群來自遠古時期的龐然大物。斯皮爾伯格將該片打造成為令人驚心動魄的科幻冒險電影,一方面諷刺了人類的過于自信,利用自己引以為傲的科學技術讓恐龍復活,卻最終被恐龍啃咬致死;另一方面斯皮爾伯格利用片中塑造的多位人物形象展現(xiàn)了人性的復雜,片中的人物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而追逐利益。
到了斯皮爾伯格拍攝該系列的第二部——《侏羅紀公園:失落的世界》時,將第一部中營造的恐怖氛圍延續(xù)到了第二部影片當中——侏羅紀公園雖然被毀,但恐龍仍然存在于人間。兩派人來到了這個曾經的噩夢之地,一方是為了追逐金錢利益的人類,企圖在哥斯達黎加首都重新打造一個侏羅紀公園,大批人馬來到桑那島捕捉活生生的恐龍;另一方是約翰·韓文組織的科學家隊伍對島上現(xiàn)存的恐龍進行生物研究??铸埮c人類之間的矛盾,兩方人類之間的矛盾,科學與金錢利益之間的矛盾,共同構成了《侏羅紀公園:失落的世界》的主要矛盾。斯皮爾伯格再一次利用侏羅紀公園的故事,向人們展示了科技異化造成的危險局面,以及人類在金錢欲望的驅動下讓這種危險的局面變得更加岌岌可危。同時,影片結尾處,暴龍在陰差陽錯之下咬死了運輸船上的人類,來到了市區(qū)對人類發(fā)難,恐龍帶給人們的恐怖意識被更加真實地帶入到現(xiàn)實生活中,甚至一度讓觀眾相信恐龍切實地存在于現(xiàn)實世界當中。
第三部《侏羅紀公園》是以冒險和驚悚為定位,繼續(xù)前作《失落的世界》留下來的恐怖氛圍和懸念,維持桑那島的侏羅紀公園大本營的形象。在這部作品中,經過了八年的時間,恐龍在這座熱帶小島上繁衍生息,在時間的發(fā)展過程中更是逐漸進化出了智慧,不知天高地厚的人類登陸小島以后要面臨的是高智商的遠古霸主。
2015年最新的這部《侏羅紀世界》將第一部中的侏羅紀公園還原,設定為一個更加高科技、更加龐大的現(xiàn)代恐龍主題樂園,并且故事內容設置為這個公園已經存在多年。在這部最新影片中,可以明顯看出影片順應時代發(fā)展的融合式創(chuàng)作思路。雖然女性在前面三部影片中都作為主角進行表現(xiàn),但是在第四部當中融入了時下主流的女性主義思想,將女性克萊爾的成長也作為影片的一條主線,通過克萊爾從影片開始到結尾的一系列變化,塑造了一個獨立自主、堅強勇敢又溫柔可人的現(xiàn)代女性形象。除了與前作相重合的科技異化主題之外,該片弱化了恐龍帶來的恐怖意識。在歐文的訓練之下,嗜血成性的迅猛龍竟然也能被人類馴服,除了強調恐龍不斷增長的智慧之外,將恐龍也塑造成為有血有肉、能與人溝通情感的生物。在影片結尾,在曾經訓練過自己的歐文和變種霸王龍之間,幾只迅猛龍最終選擇與歐文并肩作戰(zhàn),共同對付變種霸王龍,其中表現(xiàn)出來的人與恐龍之間幾乎不可能存在的深厚情感,給予了觀眾強烈的情感共鳴和新鮮感,也讓《侏羅紀公園》系列電影在當代煥發(fā)出了新的光彩。
在《侏羅紀公園》四部作品的主題表達中,在不同的時代背景的影響下,各自都有所倚重,但科技異化與人性的復雜始終是不變的主題,女性主義、生態(tài)主義等內容是隨著主流文化發(fā)展而逐漸添加進去的主題內容。
三、從文本想象到視聽想象
邁克爾·克萊頓的小說《侏羅紀公園》洋洋灑灑的文字勾勒了一個神秘莫測、驚心動魄的恐龍世界,邁克爾·克萊頓充分發(fā)揮了文字的藝術魅力,通過空間描寫和細節(jié)描寫營造了一個令人產生無限想象的未知世界。在小說中,他并沒有將恐龍本身作為敘事主體,而是通過描寫周圍的環(huán)境變化,以及人們在桑那島上的所見所聞等細碎的細節(jié)描寫,從側面反襯出被人類復活的史前霸主的恐怖形象。雖然小說文本是一種“平面的藝術”,但是邁克爾·克萊頓將文學語言視聽化,十分重視聲音、顏色以及人們的表情、汗水、語言和動作的描寫,構筑的文字空間極具視聽感,讓讀者在閱讀的同時能輕易地想象出那個陰暗、潮濕,只能聽到自己的心跳聲和恐龍粗重的呼吸聲的恐怖世界,在桑那島——那個被恐龍占據的小島,人們永遠在明處,而某個不知名的角落隨時都可能存在恐龍、存在危險。
所以,在電影改編的過程中,得益于邁克爾·克萊頓極具視聽感的文學語言,改編從文本想象到視聽想象并沒有消耗太多的精力。在影片當中,這種間接的表現(xiàn)形式更能以無形表現(xiàn)有形,觀眾的想象力遠比影片中的具象更強大。因此,影像化的視聽形象通過片中主人公的表情、動作和語言,以及周圍環(huán)境的聲響和光線變化,營造了恐龍就在身邊的恐怖情緒。而小說文本中對于恐龍的細節(jié)描寫,則在影片中通過具體的特效進行表現(xiàn),影片在進行這一內容的表現(xiàn)時,也十分強調周圍環(huán)境的協(xié)調表現(xiàn)性,滿足觀眾對于恐龍的全部想象。
《侏羅紀公園》系列電影的成功不僅得益于邁克爾·克萊頓的具有傳奇色彩的小說文本,也得益于導演斯皮爾伯格敏銳的恐怖美學意識,以及后兩位導演順應時代的融合式的創(chuàng)作意識。電影的改編極其重視當前時代中觀眾的審美期待,獵奇、恐怖、冒險、奇觀等,每部電影在改編的過程中都在核心思想不變的情況下做出了些許改變,甚至在影片的主題思想的表達上,也做到了順應時代、順應潮流,女性主義、生態(tài)思想、倫理道德等都成為該系列電影諸多主題內容中的一部分。影像風格、內容情節(jié)、主題思想、電影語言的協(xié)調創(chuàng)作是《侏羅紀公園》系列電影制勝的關鍵,也是同類型其他系列電影需要吸取和學習的寶貴的成功經驗。
[參考文獻]
[1] 林虹.人性關懷:斯皮爾伯格電影的精髓[J].電影文學,2011(04).
[2] 黃謹.原型批評視角下的《侏羅紀公園》[J].梧州學院學報,2009(02).
[3] 陳愛玲.以《侏羅紀公園》為例談美國冒險類電影[J].芒種,2013(02).
[4] Ian Failer.重返《侏羅紀公園》——《侏羅紀公園》藝術指導及立體轉制指導專訪[J].時代漫游,2013(Z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