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學政治教材因變換頻繁而被人們喻為反映時代特點的“晴雨表”。中學政治課如何教?學生怎樣學?這兩個問題使不少的政治教師深感困惑。本文從明確一個基本目標、懂得一條基本道理、堅持一種基本方法三個角度闡述了中學政治教學的基本策略。
【關鍵詞】基本目標;基本道理;基本方法;基本策略;社會主義;愛國主義;集體主義;人生觀
中學政治教材被人們喻為反映時代特點的“晴雨表”。它隨著各個時期的政治氣候不同而年年改換。中學政治課如何教?學生怎樣學?這兩個問題使不少的政治教師深感困惑。筆者認為,不論社會風云如何變幻,對中學生的政治教學應牢牢把握以下三條基本策略,才可以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明確一個基本目標,即讓學生樹立愛國家、愛集體、愛社會主義的思想
中學生時代是青少年的世界觀開始成型的年齡段。我國著名作家柳青說,人生的道路幾十年,關鍵的行程只有幾步路。中學時代是一個人知識積累和人生道路最重要的階段,是人生道路上求知欲和可塑性最強的時期。一堂好的政治課,可能會對一個人成長產(chǎn)生重大的思想影響。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人的童年是怎樣度過的,同年時代由誰帶路,周圍世界中哪些東西進入他的頭腦和心靈。這決定他將來成為什么樣的人。由此可知,作為政治課教師所肩負的責任之重大。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應把愛國主義教育和集體主義教育作為教學重點。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堅持以理服人,循循善誘。有一次,筆者上《政治經(jīng)濟常識》,在分析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時,一位學生突然說了一句:“你想資本主義還不得了呢”!幾個學生也跟著笑了起來。我讓那學生把想法說完,然后趁此機會引導學生對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進行分析討論,使大家懂得了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不可克服的經(jīng)濟危機必然會導致無產(chǎn)階級革命和無產(chǎn)階級專政的歷史必然性,同時也讓大家分析我國目前經(jīng)濟還落后的原因,認識到這不是社會主義本身所帶來的,而是還沒有充分發(fā)揮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和歷史上經(jīng)濟基礎薄弱所造成的。經(jīng)過討論充分說理,使學生既學到了政治理論,也堅定了社會主義信念。
二、懂得一條基本道理,即讓學生懂得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的道理
每一個人都是社會的一分子,整個社會由各種職業(yè)、各個階層的人組成。從社會分工的角度看,需要有科學家、政治家、企業(yè)家,也需要有一定知識的普通工人、農(nóng)民等體力勞動者。一個人的能力不論大小,具備的知識不分多少,職業(yè)不分貴賤,只要他對社會有用,盡到自己的責任,為人類進步做出一點貢獻,就是實現(xiàn)了其人生價值。因此我認為中學生的政治課教學,應當把讓學生懂得如何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的道理,作為貫徹教學始終的永恒課題。當我講到樹立科學的人生觀時,我結(jié)合雷鋒、張海迪、孔繁森等事跡,講解一個人的人生價值,同時也結(jié)合王寶森、陳希同等反面典型給黨和人民造成的危害,使學生懂得這樣一個道理:一個人能不能對社會做出貢獻,不在于他有多少金錢,也不在于他有多高官位,而在于他做了多少有益于社會的事情。
讓學生懂得這一條基本道理,還應當從日常的行為抓起。例如:教育學生遵守社會公德,遵守校規(guī)校紀,自覺養(yǎng)成良好的公共衛(wèi)生習慣,把為集體、為他人解決困難當作自己的一種責任感和快樂等等。經(jīng)常表揚好人好事,見義勇為,助人為樂的典型,營造一個良好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養(yǎng)成好的學風和校風,以便讓學生在好的環(huán)境中體驗做一個有利于社會的人的道理。
三、堅持一種基本方法,即努力開發(fā)學生的思考探索的能力
有人說,一個學齡中晚期,是危險的多事年齡段。的確,這個階段的青少年,思想尚不成熟,他愛思好動,渴望求新,開始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周圍的人和事,甚至對父母和老師也持懷疑的態(tài)度。他們敢于思考又缺乏正確的思維方法,勇于探索而又缺乏科學的探索途徑。“翅膀長硬了,行將沖天飛去”,這是他們這一時期心理發(fā)展的特點。中學政治教學的任務,就是要善于啟發(fā)和開導學生去思考和探索,并加以正確的啟迪,教給科學的方法。蘇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教學和教育過程中有三個源泉:科學、技巧和藝術。”我體會到,教學的技巧和藝術,歸納到一點上來,就是如何打開學生思考和探索新知識的思想“閘門”。教學活動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掌握運用知識的技能。因此授課一定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水平。知人才能善教,善教必先知人,這樣講起課來才能有針對性,用發(fā)生在自己身邊的具體事件去闡述深層次的人生哲理。
為了開拓學生的思考探索能力,在教學過程中筆者注意循環(huán)使用評點讀書法、導題議論法、自擬試題法、歸納知識法、考后講課法等教學方法,把課堂教學搞活,讓學生參與講、議、考評等教學的全過程。例如,在講解價值與價格的相互關系時,我首先提出一個問題:“人們常說便宜沒好貨,好貨不便宜”,但在家庭實際生活中很多人又感到自己買到了“物美價廉”的商品,這是什么原因?讓學生分析議論后,再給他們講解價值規(guī)律和價值與價格的相互關系。學生聽課就興趣盎然,知識也學得牢固。經(jīng)過實踐我體會到:經(jīng)過學生獨立思考和討論,再由教師歸納講解,這樣做對培養(yǎng)學生多層次多角度的思維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學生往往受益匪淺。
明確一個基本目標,掌握一條基本道理,堅持一種基本方法,以上三條基本策略,是筆者在二十來年的政治教學實踐中體會到的。
作者簡介:鄧永紅(1973-),男(漢族),湖南衡東,湖南省衡東縣第五中學,大學本科,中學一級教師,主要從事普通高中教育教學研究。
參考文獻:
[1]《政治經(jīng)濟常識》 (人教版)
[2]《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 蘇霍姆林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