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賓賓
【摘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是理想課堂實現(xiàn)的首要前提和重要保證,這在理論上已經(jīng)是大家的共識,但在實踐中卻未能真正充分體現(xiàn)。面對新觀念對傳統(tǒng)教學提出的全新要求,教師只有將工作的重心從“教會知識”轉(zhuǎn)向“教學生會學知識”,為此教師可將知識的內(nèi)容和方式轉(zhuǎn)向?qū)W生熟悉的“生活”內(nèi)容。
【關(guān)鍵詞】主體 生活化
前言
眾所周知,有效課堂的實現(xiàn),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尊重學生的生命本體,為學生會學、樂學、善學而設(shè)計,并以促進學生的幸福成長和終身可持續(xù)和諧發(fā)展為最終目的。
語文是社會生活的產(chǎn)物,語文教學首先是生活的需要,所以決不能離開生活。很久以來,我們的語文教學缺少情趣,沒有生氣,無法在學生心中生根,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它脫離了這塊生它養(yǎng)它的“土地”——生活。
一、內(nèi)容生活化
語文教學內(nèi)容貼近生活,易于激起學生的共鳴,如果教師講的文章能夠很好地和學生身邊的事情直接聯(lián)系,那么學生就無形中成了文章中的事情經(jīng)歷者,所以自然會引起學生的共鳴。我們知道,語文學習的目的并不是只為獲得學習材料中的內(nèi)容,但是學習的內(nèi)容與學習者的情趣卻有著很大的關(guān)系。
二、語言生活化
語文課堂語言生活化,即用學生喜聞樂見的通俗易懂且富有哲理的生活化言語、例子教學,化解難點。語言教學的獨特之處在于,語言既是教學手段,又是教學內(nèi)容,而語文課的目的就是學習“語言”。
比如,在《師說》一文,講到“古之學者必有師”中的“學者”一詞時,引導學生理解古今異義。教師可以先讓學生看注釋“求學的人”,然后追問:“你們是不是學者?”有的同學會說是,也有的同學會說不是,或許還有的同學會說:“老師才是學者。”而此時教師就可以總結(jié)說:“你們是學者,但這里是學者的古代意思;老師是學者,是現(xiàn)在的意思?!倍筮€可以進一步說:“那你們是古代的學者,我是當代的學者,你們比我還有學問?!睂W生顯然就會被老師的話語所逗樂。那么,就在這樣輕松的問答中,學生就明白了“學者”一詞在古代和現(xiàn)代的不同意義。
同時,這樣生活化的語言是語文課堂實現(xiàn)對話的重要基礎(chǔ)。教師結(jié)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興趣愛好、心理特征等個性傾向,結(jié)合文本特點,運用生活化的語言在學生和文本之間架起“對話”的橋梁,在教師和學生之間連起“溝通”的管道。
三、教學方法生活化
語文課堂教學方法生活化,即把生活中的情景搬進課堂。
如在學習《長江三峽》時,三峽的特點十分突出,學生能很好地概括出來,所以倘若教師再詳細分析三峽特點的話,學生難免有些不耐煩。教師就可以拋開原有那種層層分析的模式。干脆讓學生根據(jù)文章的內(nèi)容來介紹長江三峽,在課堂上,讓學生充當導游的角色。在學生介紹長江三峽后,教師可以和其余學生一起評價,特別是將幾個“導游學生”進行對比,哪個更抓住特點,哪個能更好地選擇運用了文中的古詩文名句、神話傳說以及民歌、民謠,又或者哪位學生的導游詞更吸引人等等。通過這一系列問題,無疑就能達到學生“掌握課文抓住景物特點寫景的手法;了解文中引用古詩文名句、神話傳說以及民歌、民謠的表達作用”的教學目的。
四、未知內(nèi)容生活化
人總是有很大的好奇心,而學生更是如此,未知的未經(jīng)歷的世界對他們來說往往更有吸引力。展示文章里面的世界,方式有很多,最直接的就是利用多媒體軟件。
比如,在學習高中的必修三專題一的第一篇《祖國山川頌》除了從語言上讓學生去感受祖國的山川美景外,教師可以以更直接的方式將祖國山川美景展示給學生。同時再加上比較輕柔的并且讓人感覺寧靜的音樂比如《雨的印記》,那樣就讓人覺得是一種享受,融有音樂的美感享受。再在學生欣賞祖國美景、對祖國山川美景贊嘆不已的情況下,進一步看文章的語言,就容易體會其間所包含的情感。
五、課堂問題“生活化”
群眾性問題是指以教學目標和學生能力為基礎(chǔ),為理解課文需要,而設(shè)置的相對簡單而又能推動學生參與課堂的問題。所以,在語文課堂上可以適當設(shè)置些群眾性的問題,這樣就能減輕學生對回答錯誤的害怕,增加學生對課堂的期待。
比如在《赤壁賦》中,第一段很明顯的有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學生就能很容易地答出來。像“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教師就可以問“如此悲涼的簫聲不知道同學們有沒有感受到,而文章中就有被此簫聲感動的人。是誰?大家在第二段里找一下?!睂W生就會馬上在課文中找出來,而且答案也會脫口而出。總的來說,這個方法最重要的是問題要簡單,讓全班的學生幾乎都能答得出來。這樣,學生學習輕松,課堂也活躍。
結(jié)語
學本課堂實現(xiàn)的方式,可謂多種多樣。無論是怎樣的方式,必須首先意識到學生作為學習的個體,同時是人——一個生命的個體,尊重學生,從心里上“愛”學生,真正走進學生心靈,從而挖掘其自身的創(chuàng)造力。
【參考文獻】
[1]扈中平,李方,張俊洪.《現(xiàn)代教育學》[M].2005年6月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
[2]全國中語會青年教師研究中心.《于漪語文教育藝術(shù)研究》[C].1999年3月第一版.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出版.
[3]魯潔,吳康寧主編.《課堂教學社會學》[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