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娟
摘 要:翻譯工作是一項艱辛的工作,筆者以自己在《中國的男孩女孩》一書的翻譯工作為例,總結了文學著作翻譯中的“學問三境界”,認為文學著作翻譯工作需要從細微處入手,也需獨辟蹊徑;同時,本文也提出了翻譯工作的“二重性”的思路。通過本文,以期給翻譯同行提供一些借鑒和交流。
關鍵詞:翻譯入門 學問三境界 二重性引言
都說“翻譯苦,翻譯累,翻譯猶如修建‘巴比塔”,翻譯過程的艱辛只有翻譯工作者自己能體會。下面筆者想就曾經(jīng)一次翻譯任務,來談談自己在進行中外著作翻譯過程中的一些心得,以供借鑒和交流。對于整個翻譯過程,筆者用王國維先生所提學問之三境界進行歸納。
一、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筆者曾參與某縣教育體育科學技術局的“青少年讀物系列叢書”翻譯任務,并負責翻譯清末時期來華傳教士何德蘭(1859~1942)所著The Chinese Boy and Girl(筆者譯《中國的男孩女孩》)一書。筆者認為兒童文學猶如孩童的翅膀,左翼是故事內容,右翼則是敘述語言。最為一部反映外國人眼中19世紀中國的作品,《中國的男孩女孩》既能增長孩子的知識,豐富其課余生活,也為中國民間兒童文學留下寶貴的研究資料。思及此處,筆者有了強烈的工作欲,便“獨上高樓”,但見“西風黃葉,山闊水長”,大有可探之處。所以筆者在進行翻譯時作了大量調研嚴格按照“譯前準備——翻譯——審?!钡牟襟E進行。至此,帷幕正式拉開。
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拿到任務后,筆者本著嚴謹?shù)膶W術精神,基本掌握所有相關的二手文獻,進而選定翻譯工具并制定詳細翻譯計劃。在進行“原文本”(即Source Text)細讀時,筆者發(fā)現(xiàn)作者是一位較了解中國文化的美僑。一番苦思后,筆者驚喜地發(fā)現(xiàn),該作者的作品有別于普通中美作家,他的作品具有“二重性”,相應的翻譯任務之“二重性”也隨之而來了。
何為“二重性”?學界共識如下:“翻譯”應該具有廣義和狹義兩個定義:平時大家所說“翻譯”多指狹義的單一性翻譯任務;而按照原文本二重性特點,筆者認為廣義的翻譯任務可分“順譯”與“回譯”。此處“順譯”取“翻譯”之意;而“回譯”則涉及“原文本”與“源文本”(Original Text)兩個概念。此處對于譯者而言,“原文本”是指譯者接到的任務文本,譯者需將其譯為“目標語”文本。一方面,作者表達自身感悟和敘事對話的言語表達,具有單純的“原語言”特征,是一般意義的“原文本”,也可以稱作“源文本”,因而筆者的翻譯任務也就是“順譯”;另一方面,該書充滿中國文化與文學的元素,這些資料在未被作者寫進英文作品時就是“源文本”。對于需要將《中國的男孩女孩》一書翻譯為中文的筆者的而言,“原文本”其實已經(jīng)演變?yōu)榱擞勺髡吆蔚绿m加工過的“順譯文”。所以,筆者的任務出現(xiàn)新的“二重性”。
此時,筆者的原則是:在將英文形式出現(xiàn)的“原文本”(也即“順譯文”)準確回譯為中文的同時,也搜尋“源文本”,將自己的譯本與之進行比較,盡量還原其真實性。
三、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定下“二重性”翻譯任務的原則,筆者的翻譯就不再被到底應該“歸化”還是“同化”所困。于是驀然回首,發(fā)現(xiàn)接下來的翻譯工作十分輕松順利。此后,筆者特意找來王鴻涓的同文譯本《孩提時代: 兩個傳教士眼中的中國兒童生活》進行對比,收獲良多。
例如:原文本/順譯文:“This through many years…bring up their own daughter.”(何德蘭,2007:17)
筆者回譯文:“世代之后,人們心里便覺得‘把自己的閨女養(yǎng)大了再嫁到別人家里,是樁賠本生意,于是有不少父母寧愿養(yǎng)個童養(yǎng)媳,也不愿意養(yǎng)自家的閨女?!?/p>
王鴻涓回譯文:“長此以往,人們便形成了‘為別人養(yǎng)閨女是一樁賠本生意的觀點。因此,很多父母都選擇養(yǎng)童養(yǎng)媳,而不愿意養(yǎng)活自己的閨女。”(王鴻涓,2011: 20)
在原文本中,出現(xiàn)了兩個具有中國文化元素的短語“girls”(閨女)與“the girl betrothed to their son”(童養(yǎng)媳)。對于“閨女”,大家都很清楚其內涵,是待字閨中、未出嫁的少女;而“童養(yǎng)媳”,據(jù)資料顯示:這是“封建社會時期,童養(yǎng)媳的家庭為了節(jié)約撫養(yǎng)女兒的費用而樂意采取的形式”(溫文芳,2005);所以,一個中國家庭里的女孩兒也許是生在家里長在家里的“閨女”,也可能是生在自家里,但卻長在別家的“童養(yǎng)媳”。
又如,原文本/順譯文:“We shake each others hands…they wear theirs outside.”(何德蘭,2007:25)
筆者回譯文:“社交場合中,我們與對方握手以示友好,但中國人不一樣,他們握自己的手……我們的馬甲穿在里面,可中國人喜歡把馬甲穿在外面?!?/p>
王鴻涓回譯文:“朋友見面的時候,我們基本上就是互相握手,中國人則是各自行抱拳禮;為了表示對別人的尊敬,我們會脫帽,中國人卻不這樣做……我們通常會把背心穿在里面,而中國人卻喜歡穿在外面?!保ㄍ貘欎?,2011:13-14)
在這一段原文本中,“shake hands”和“vests”都是中國特色之詞。筆者將“shake their own hands”直接翻譯為“與自己握手”,將“vests”譯作“馬甲”,因為這樣可清晰直白地展示出洋人所不理解的中國文化此外,背景知識能更好地幫助讀者理解其所傳之深意,所以筆者在翻譯時對該處加了腳注??紤]到原文本作者是一位美國人,筆者還將“vests”譯作“馬甲”),然而他在中國看見的“vests”,應該是“坎肩”。
結束語
在這次的翻譯工作中,筆者不敢說自己是獨照之匠,卻深刻地感受到做學問確實要有窺意象而運斤的精神。需要從細微處入手,靜下心來,將原本復雜紊亂的材料變得井然有序。此外,筆者還發(fā)現(xiàn)這類原文本的翻譯工作,不僅可訓練翻譯技能,還可窺見異國文化與語言背景之同異及其文化誤讀之現(xiàn)象,著實動人。
參考文獻
[1Isaac Taylor Headland. The Chinese Boy and Girl[M]. BiblioLife, 2007:15, 25.
[2]王鴻涓. 孩提時代: 兩個傳教士眼中的中國兒童生活[M]. 金城出版社,2011:3-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