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林
善良是不是美德?美國心理學家萊斯·巴巴內爾有新理解:善良的人害怕敵意,用不拒絕來獲得他人的認可。大部分友善的女性一輩子都會被痛苦、鼓勵、空虛、罪惡感、羞恥感、憤怒和焦慮折磨。巴巴內爾給這種病態(tài)人格取名為“取悅病”,改變的第一步是學會說“我要”。
這是有道理的。
但是這里說的“善良”跟“心地善良,為人正直”是有區(qū)別的。后者是人們必須堅持的東西,而前者所說的“善良”其實是“表面友善”或者“過分友善”的意思。
在生活中,確實有人是過分友善的。這種友善的起源是對社會的恐懼,生怕遭到別人的拒絕,生怕別人不認可自己,所以才不得已而友善。這種人會對每一個細節(jié)都非常敏感,甚至別人每一個眼神和動作都會對他造成影響。好像是克爾凱郭爾傳記中,有一句這樣的話:“一句玩笑都可以將他摧毀?!笨藸杽P郭爾正是有這種病態(tài)人格的人。只不過克爾凱郭爾最終為自己找到了一個出口,所以他也不必太過友善以獲取別人對自己的認可,他可以通過寫作來對自己進行肯定。
如果一個人擁有這種病態(tài)人格,會有下面三種發(fā)展情況:
第一種,就是能夠找到一個突破口,將他對社會的恐懼轉移到另一種事物中去。
第二種,就是馬加爵的例子。他肯定在友善,或者嘗試友善過后,才爆發(fā)出報復的想法。或者一些平時表面善良的人,卻最終釀成殺人慘劇,也屬此類。過分友善,并不代表真正的心地善良,而只是希望得到認可,一旦他們對這種認可感到倦怠,很可能就轉移到報復中去。
第三種,就是真正心地善良,但又有這種病態(tài)人格的人。他們并不能得到較多的關注,而對其他人來說,他們只是好人一個而已。這種友善的代價是他們內心遭遇極度的痛苦。而他們自身的才華、能力也可能會因為這種病態(tài)人格而無法發(fā)揮,整個人生只為別人好,他們不能忍受將自己的痛苦轉移到對別人的報復上,也無法找到一個突破口,因為只能一輩子生活在這樣一種痛苦中,成為一種嚴重的心理疾病。
這些人,無論他最終以什么樣的辦法來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生活狀態(tài)都會跟溫飽不能解決的人一樣,非??唷K麄兪俏覀兩鐣?,還未被發(fā)現的心理弱勢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