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教學比作一趟旅行,我們老師就是導游,應該清楚地知道把學生帶到哪里去。那么老師如何確定目的地是這兒,而不是那兒呢?這就需要老師具有“三讀”的本領:讀教材、讀《標準》、讀學生。
下面就以《裝滿昆蟲的衣袋》一課為例,談談我的做法。
一、讀教材,理出一切可教的
每一篇教材都有其雙重價值,即原生價值和教學價值。原生價值是為了獲得信息,教學價值即“獲得如何傳播信息的信息”。讀教材,既要關注原生價值,更要關注教學價值,即教材的言語智慧。要同時把握好教材的雙重價值。
當我們教師用關注雙重價值的眼光來看教材的時候,我們會發(fā)現(xiàn)很多可以教的,我把這些可教的稱為教學點。教材的情感思想,教材的言語表達,小到一個標點,大到整篇教材的謀篇布局,都應該關注。比如我在讀《裝滿昆蟲的衣袋》時,關注教材的原生價值和教學價值,進行細細解讀,從精確到年、月、日的日期,到課文的選材,到課文題目的妙用,邊讀邊圈邊記,可教的點有二三十個。
理出那么多教學點以后,不妨把理出的點再好好看一看,發(fā)現(xiàn)點與點之間的聯(lián)系,有的是一類的,就放一起。比如《裝滿昆蟲的衣袋》一課,我發(fā)現(xiàn)理出的點中,“著迷、迷戀、癡迷”“觀察、欣賞”“責備、責罵”都是近義詞,這一類近義詞可以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性;教材中人物的動作描寫特別多,比如在抓小甲蟲以后,法布爾的一“放”、二“包”、三“裝”,當爸爸媽媽責罵法布爾以后,他是把小甲蟲“放”進垃圾堆,而不是“扔”,這些動作都可以體會到法布爾對昆蟲的癡迷……把一些有關的字詞句放到一起歸歸類,小的教學點就統(tǒng)整為大的教學點了。
總之,讀教材就是要關注教材的雙重價值,用逐字逐句逐標點的仔細勁兒,去發(fā)現(xiàn)教材的一切教學點,為確定教學目標奠定基礎。
二、讀“課標”,篩選應該可教的
認真解讀教材,發(fā)現(xiàn)了教材的許多教學點??蛇@些教學點不可能在僅有的40分鐘課堂教學中達成,這就需要篩選。如何篩選?《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以下簡稱《標準》)是重要依據(jù)。
當前語文教學由于缺少具體的指向,關于教什么、如何教的問題,常常是語文教師自己在“摸著石頭過河”。比如我就在同一天聽到三年級的學生和六年級的學生在學習同樣的內(nèi)容,兩位老師卻渾然不知。我認為,造成此現(xiàn)象的就是教師對《標準》的學段目標把握不到位。要想教師教得清楚,教得明白,把握《標準》十分重要。
比如《裝滿昆蟲的衣袋》是蘇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對照《標準》,目標指向應該是小學第三學段,因此教學點的選擇應從第三學段的目標出發(fā)。在解讀教材時,我發(fā)現(xiàn)了教材選材的特殊性:所有的事例都是寫法布爾小時候的,而我查資料發(fā)現(xiàn),法布爾一生都對昆蟲十分癡迷,作者為什么不既選擇法布爾小時候的事例,又選擇長大以后癡迷昆蟲的事例,這樣不是更全面嗎?選材的用意要不要作為教學目標之一呢?在初定教學目標時我認為選材特殊性在這篇教材里有其獨特的價值,應該放進去。但是反復讀《標準》,我發(fā)現(xiàn)第三學段的目標并沒有關于選材的理解,如果我把它作為目標,很可能教了別人教過的,或者教了以后老師要教的。有了《標準》的指引,我把這個教學目標給刪去了。最終從《標準》第三學段的目標“能聯(lián)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體會其表達效果?!背霭l(fā),我把本課目標定在品詞析句上。
從羅列教學點到選擇教學點,這過程不是教師想當然地判斷,而是從《標準》出發(fā),選擇符合年段特點的。如果每個語文教師都能有這樣的意識,學生的語文學習不至于學過了,該學的沒學,語文學習才能呈螺旋上升的態(tài)勢。
三、讀學生,確定實際可教的
從《標準》出發(fā),所有理出來的教學點已經(jīng)有了基本的取舍。但是,是不是符合《標準》的目標就可以確定為本課的教學目標呢?顯然,這是不夠的。
《課標》的目標針對的是一般的學生,我們所要教的是本班具體的學生。無論是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習慣,還是地域特點、家庭構成等,都有其特殊性。因此在制定教學目標時還要看具體的學生。
以《裝滿昆蟲的衣袋》為例,本課的情感價值體現(xiàn)是體會法布爾對昆蟲的癡迷,學習法布爾執(zhí)著的探索精神。第一課時初讀交流時,請大家談談初讀課文后的收獲,大家基本都能談到對法布爾的這些認識。因此,在第二課時的時候,我認為就沒有必要把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目標作為重點,應該把更多的時間放在學習的生長點上,如“了解課文是怎樣寫法布爾的癡迷的?”這樣的學習會更真實,更有效。在“學習過程和方法”上,我曾設想小組學習的方式,放手讓學生去小組討論交流“課文怎樣寫法布爾癡迷昆蟲的?”雖然是體現(xiàn)了《標準》“合作探究”的學習精神,對于學生的學習也更有主動性,但是這種“合作共同體”的方式,學生平時缺少訓練,一旦沒有指導直接嘗試,可能會“收不住”,或學生不知所措,因此關于“過程和方法”嘗試合作探究的設想也因此而放棄了。
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痹诖_定教學目標的時候亦是如此。教師心中唯有具體的學生,才能讓教學目標更實際,更有意義,更有針對性。
讀教材,發(fā)現(xiàn)一切可教的;讀《標準》,篩選應該可教的;讀學生,確定實際可教的。有了這三讀,教學目標的制定才能從隨意走向用心,從教走向學,從浪漫期走向精確期。
(陳小紅,江蘇省汾湖高新技術產(chǎn)業(yè)開發(fā)區(qū)實驗小學,215211)
責任編輯:趙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