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錚
(中國刑事警察學院,遼寧 沈陽 110854)
中國警察角色認知現(xiàn)狀的實證研究*
□陳錚
(中國刑事警察學院,遼寧沈陽110854)
警察角色認知,即警察對自己工作職責的認識。在全球警務由傳統(tǒng)的打擊犯罪型向提供服務和解決問題為導向的現(xiàn)代警務發(fā)展的今天,警察角色認知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對在一所警察大學接受在職培訓的382位民警進行問卷調查,旨在探索中國警察角色認知現(xiàn)狀。調研結果顯示,大部分民警都認為打擊犯罪是警察最重要的職責;有一半?yún)⑴c調查的民警認為幫助民眾解決問題與打擊犯罪同等重要;在基層工作的民警比在上一級公安機關工作的民警更具有打擊犯罪的心理傾向。
警察角色認知;社區(qū)警務;警察文化
警察角色認知,即警察對自己工作職責的認識。在全球警務由傳統(tǒng)的打擊犯罪型向提供服務和解決問題為導向的現(xiàn)代警務發(fā)展的今天,警察角色認知顯得尤為重要。在美國,傳統(tǒng)警務模式向社區(qū)警務模式轉變始于20世紀80年代,發(fā)展到今天,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30多年的警務實踐和探索研究,核心就是改善警民關系、預防犯罪和提升警察工作效率。[1]社區(qū)警務的核心要素包括:警民合作、積極解決民眾問題、警務工作重心在民眾、警察組織權力下放。[2][3]西方警務學認為,影響警務工作從傳統(tǒng)型向社區(qū)警務轉變的最大阻力之一就是警察職業(yè)文化或警察亞文化。[4]警察職業(yè)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警察角色認知中的重視打擊犯罪而輕視服務社會的傾向。[5]在西方警察職業(yè)文化中,打擊犯罪被認為是警務工作的首要任務;而警察的服務職能和維護社會治安職能都不重要甚至是浪費時間。以上是西方警務學的研究結論,是否適用于中國還不得而知。在中國公安民警中,是否也普遍存在“唯打擊犯罪論者”,還需要更多的實證研究。毫無疑問,警務模式成功轉型離不開廣大民警的由衷支持。在西方發(fā)達國家,警務學實證研究已經(jīng)成為警察組織改革決策制定和警察院校培訓內容設計的重要參考;但在中國,相關研究寥寥無幾,更別說為公安機關決策提供智力支持。美國研究中國警務的專家黃錦就認為,中國警務相關研究是“簡略、分散和膚淺的”,更需要“可靠的數(shù)據(jù)而不是評論性的觀點”。[6]
因此,本研究致力于填補中國警察觀念領域實證研究的空白。在學術層面,本研究把西方警務學實踐和社會學研究相關理論框架應用到中國警務領域中,服務于中國警務實踐,同時,也為西方警務學理論的適用性作出新的探索。實踐方面,本研究的結論能為中國公安機關決策和公安院校警察培訓提供有效的建議,為我國社區(qū)警務戰(zhàn)略的成功添磚加瓦。
(一)抽樣。由于調查對象為警察這一特殊職業(yè)群體,采取隨機抽樣有一定難度,本研究采取選擇性抽樣方法。雖然采用了選擇性抽樣方法,本研究同樣盡可能地力求提升樣本代表性。研究選取的參與者,是在我國一所全國性警察大學參加培訓的在職民警。這所大學教育層次全面,覆蓋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以及全國民警在職培訓。每年大約1000名來自全國各地的一線民警在這所大學參加各級各類的在職培訓。因此,選取在這所大學參加培訓的在職民警進行調查研究,是可行可靠并具有一定全國代表性的。
(二)數(shù)據(jù)采集程序。本研究嘗試運用西方警務學理論框架研究中國警務現(xiàn)狀,服務于中國警務。研究使用美國學者設計的研究問卷,譯成漢語后在中國民警中使用。為了確保問卷的信度和效度,研究團隊中精通英語和漢語的成員對問卷進行了回譯,使民警能夠充分理解問卷中每一個問題的含義。統(tǒng)計顯示,共有401名在職民警參與了本次調查,應答率達到80%?;厥盏膯柧碇?,有19份由于超過十分之一問題未回答,按作廢處理,最終回收有效問卷382份。研究者將數(shù)據(jù)輸入SPSS 22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
(三)變量。本研究的因變量是警察角色認知,量表包含七個句子,測量民警對公安機關打擊犯罪和社會服務職能的觀點和看法。在每個句子后面有五個選項,從“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標記為1-5。量表內容見表2。[5]
首先,第七個句子為反向記分項目,在記分時進行反向處理,因此,高分代表傾向打擊犯罪職能。在進行統(tǒng)計分析之前,研究人員用SPSS軟件計算了問卷的信度和效度。因子分析結果顯示七個句子的因子負荷得出了單因子解。因子負荷從0.44 到0.71不等。量表的Cronbach alpha系數(shù)檢驗顯示,Chronbach alpha系數(shù)為0.69。通過因子分析和Cronbach alpha內在一致性檢驗,問卷的結構效度和內在信度符合要求,因此數(shù)據(jù)分析能夠得出有效的結論。
問卷結尾,設有一道開放性問題,讓民警對問卷中未涉及的有關問題,或想補充表達的觀點進行充分說明和解釋。此定性數(shù)據(jù)可為定量數(shù)據(jù)進行有效的補充和說明。本研究以定量數(shù)據(jù)分析為主,定性數(shù)據(jù)分析為輔。
(四)數(shù)據(jù)分析步驟。本研究首先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考察中國民警角色認知現(xiàn)狀,得出結論。同時,研究者又對定性數(shù)據(jù)進行了分類和主題分析。表1列出了本研究中的變量。
表1 因變量描述性統(tǒng)計(n=382)
據(jù)表1中的描述性統(tǒng)計結果顯示,因變量警察角色認知數(shù)值均值為22.98,略高于預期均值21;幅度7—35,與預期幅度相同。數(shù)據(jù)呈現(xiàn)輕微負偏態(tài),和輕微負峰態(tài),但是峰態(tài)值和偏態(tài)值都比較低,分別為-0.181和-0.220。根據(jù)圖1顯示,數(shù)據(jù)接近正態(tài)分布。以上結果顯示,參與研究的中國民警中,并沒有廣泛的打擊犯罪傾向。
圖1 警察角色認知頻率分布圖
在本研究的調查問卷量表包含七個句子,分別代表警察角色認知的七個主要組成因素,即侵略性警務方式、對社會服務職能的妨礙、犯罪預防和控制、執(zhí)法重要性、與犯罪無關的服務活動、使用武力,以及社區(qū)服務重要性。表2列出了七個主要組成因素的百分比分布,數(shù)據(jù)顯示民警的打擊犯罪傾向主要來自三個方面:執(zhí)法重要性、對社會服務職能的妨礙,以及對警察使用武力的限制。大約70%參與調查的民警同意或完全同意執(zhí)法是公安機關最重要的職能,社會服務會妨礙警察打擊犯罪;60%的民警同意或完全同意,在犯罪高發(fā)地區(qū),對警察使用武力少些限制能減少嚴重犯罪案件。一半以上民警認為犯罪結果和犯罪成因應該得到同等重視。同時,近一半民警同意或完全同意為民眾解決困難和執(zhí)法工作同樣重要。以上結果顯示,大部分民警都認為公安機關最重要的職責是打擊犯罪,但他們又認為,根據(jù)人民需要為人民提供高質量的警務服務同樣非常重要。在警務風格和社會服務方面,民警的觀點呈現(xiàn)出差異化的特點。在侵略性執(zhí)法問題上,40%以上的民警表示支持,30%以上的民警保持中立。在社會服務方面,約三分之一的民警同意或完全同意警察參與與犯罪無關的服務活動,將近一半的民警表示不同意或完全不同意,其中完全不同意的占到將近四分之一。
表2 問卷中七個分因素反饋百分比(n=382).
(一)在受訪的中國民警中,沒有廣泛的唯打擊犯罪論傾向,僅部分民警有這種傾向。除定量數(shù)據(jù)支持以上結論,問卷搜集的定性數(shù)據(jù)也顯示了同樣的結論。在開放性問題的回答中,焦點集中在兩個問題上:一個是公安工作的最重要任務是執(zhí)法,另一個是警察的社會服務職能是否妨礙打擊犯罪。29名民警認為“警務工作最主要的任務是打擊犯罪;社會服務應該由其他相關政府部門負責”。8名民警認為服務職能會“增加工作強度和工作壓力”,使警務工作和警察職責更加“復雜”。3名民警表示,服務民眾會降低警察威嚴,民眾就會更不配合執(zhí)法,因為他們會更“不害怕警察”。中國民警之所以會有這些觀點,可能有以下主要原因。
首先。新中國成立以來,公安機關作為階級統(tǒng)治暴力工具的警察概念學說,在廣大公安民警心中根深蒂固。警務專家袁廣林教授介紹了公安院校統(tǒng)編教材設定的定義,“警察是國家政權中按照統(tǒng)治階級的意志,依靠暴力的、強制的、特殊的手段維護國家安全與社會秩序的武裝行政力量”,這個定義強調“警察是國家機器的組成部分,是采用暴力、強制手段的國家機關,是一個階級壓迫另一個階級的暴力工具”。[7]這一統(tǒng)治階級暴力工具學說,長久以來一直被奉為唯一正確的經(jīng)典的科學觀點,在廣大民警和人民群眾中傳播。在建國初期,國家暴力工具學說符合當時的社會政治形勢,公安機關在“鎮(zhèn)壓反革命”和保衛(wèi)政治活動順暢進行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8]直到今天,國家暴力學說始終在廣大民警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對民警的角色認知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
第二,我國在1978年至2002年期間開展的一系列打擊嚴重刑事犯罪的嚴打戰(zhàn)役,對我國民警的角色認知同樣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強化了民警的犯罪控制意識,提升了民警唯打擊犯罪論的傾向。[9][10]
第三,很多民警認為社會服務活動降低了警察的權威和尊嚴。問卷開放性問題的反饋顯示,一些民警認為,如果公安機關為市民提供服務,市民就不再懼怕警察。這種觀點顯示出,在部分民警心中,市民是執(zhí)法對象而不是保護對象。最后,警力不足也是我國面臨的一個嚴峻問題。[11]因此,為市民提供服務,會讓本來已經(jīng)不堪重負的民警有更多負擔。
(二)雖然很多民警認為公安工作最重要的任務是打擊犯罪,但也有很多民警認為社會服務同樣重要。一半接受調查的民警認為幫助有需要的市民與控制犯罪同樣重要。近一半的民警反對參與犯罪活動無關的社會服務,大約三分之一的民警則對此表示支持。數(shù)據(jù)表明,參與調查的民警并沒有表現(xiàn)出廣泛性的對社會服務職能的排斥。原因在于民警潛意識中不同觀念體系相互作用對警察角色認知的影響。群眾路線警務模式所強調的警民合作、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集體主義與利他主義,都對廣大民警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12]“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始終為各級公安機關所秉持。[10]隨著市場經(jīng)濟發(fā)展與改革開放政策的推行,中國的經(jīng)濟社會結構產(chǎn)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些變化對民警的思想觀念也產(chǎn)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199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警察法》頒布以來,中國公安工作的法制化和警察隊伍的職業(yè)化建設也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12]民警越來越意識到,應該在警察法規(guī)定的職責范圍內履行自己的職責。根據(jù)本研究的定性數(shù)據(jù),5名民警表示“民警應該在法律規(guī)定的職責范圍內工作”。在與犯罪活動無關的社會服務中,有一些地方政府下達的行政性事務,明顯不屬于警察法定職責范圍,稱為非警務活動。[13][14][15]這些非警務活動包括協(xié)助拆遷和阻止上訪等明顯不屬于法定警察職責的活動。西方學者指出,警務工作包含的內容過于寬泛,然而,中國民警需要處理的事物要比西方警察多得多。[16]導致這種現(xiàn)狀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中國公安的雙重管理體制:地方公安機關既要受到公安部的管理和指導,也受到地方政府的直接管理和資金支持。[6][17][18]由于公安機關所特有的強制性執(zhí)法權,地方政府經(jīng)常會向警方交付各類行政事務。[15]雖然公安部早在2011年就規(guī)定,“嚴禁公安民警參與征地拆遷等非警務活動”,這種現(xiàn)象卻始終無法根除。[19]問卷定性數(shù)據(jù)清楚地顯示出,民警認為這些非警務活動損害警民關系,影響警察正面形象。為了履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承諾,很多公安機關提出了相應的服務口號,例如“有困難找警察”和“四有四必”(有警必接,有難必幫,有險必救,有求必應)等等。[20]這些服務口號極大地增加了民警的社會服務工作內容,例如為鑰匙鎖在室內的居民開門鎖等。[15]9名民警在問卷的開放性問題中提到,警察不是“萬能的”,不是“保安”,不是“保姆”,不是“上帝”等等。
(三)關于警務執(zhí)法風格,將近60%的民警認為警察處理嚴重案件時,應該減少對于使用武力的限制。40%以上的民警對于侵略性執(zhí)法風格表示支持。如前所述,公安機關國家暴力統(tǒng)治工具學說是中國民警支持侵略性執(zhí)法風格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有8名民警表示“受到攻擊時,警察處于非常被動的局面,常常被動挨打”,3名民警表示“警察不應該地位過低,沒有尊嚴”。這些言論表明,民警希望使用比較強勢的、侵略性的執(zhí)法風格,原因在于他們希望在執(zhí)法時維護自己的尊嚴和權威。警察使用武力的主要原因是保護“民警的人身安全”以及“有效地打擊犯罪”。一些民警指出,“在人身安全受到威脅的時候不敢使用武力,因為如果被民眾投訴濫用武力,將會受到嚴重的懲罰”。也有一些民警表達了相反的觀點,他們指出“應該倡導文明執(zhí)法和公平執(zhí)法”以及“使用武力起不到效果,只能激化矛盾”。通過以上調查結果不難看出,我國民警之所以接受侵略性執(zhí)法風格主要是為了自我防衛(wèi)。警務專家黃錦就指出:民眾越來越不愿聽從警察指揮,導致警察使用武力;違法犯罪分子絲毫不尊重警察,同時也不尊重法律。警察的一些正常執(zhí)法行為,也會導致民眾反感,例如交警開罰單。但是,當執(zhí)法民警網(wǎng)開一面時,民眾卻很樂于接受。當民警試圖文明執(zhí)法時,民眾就會認為警察軟弱或沒用。有些警察不愿與難纏的違法分子打交道,這反而更加縱容了違法分子行為 。[21]
(一)啟示。本研究的結論對中國警察培訓有著重要的啟示。研究顯示,參與調查的民警中,一部分人表示出對打擊犯罪職能的強烈的傾向性,認為打擊犯罪是公安機關最主要的職責,而為社會為市民提供服務會妨礙警察打擊犯罪。較多民警表示支持強制性的和侵略性的執(zhí)法風格,因為這樣的風格可以有效打擊犯罪,維護警察的權力、尊嚴和人身安全。以上問題可以通過合理的警察培訓和警察教育得到改善。公安院校和公安機關培訓部門應該有針對性地設計培訓課程內容,加強提升民警的人際交往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加強民警的道德修養(yǎng),讓民警更熟悉社區(qū)文化,同時也讓民警具備一定的急救及處理糾紛等社會服務技能。此外,通過培訓課程,也要讓民警重視犯罪預防和問題解決,重視良好警民關系培養(yǎng),樹立為民服務的決心和意愿。
本研究的結論同樣為公安機關管理部門決策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參考。首先,除警察法的總體規(guī)定外,民警的服務職能需要一個更加清晰的界定和解釋。民警對于與犯罪無關的社會服務活動表達了強烈的對抗情緒。將近一半的民警認為警察不應該參與這些活動,其他相關的政府部門應該負起責任,減輕民警的負擔和壓力。一些行政性的非警務活動,影響警察形象,損害警民關系。對某些特定行政活動的反感,如協(xié)助拆遷和阻止上訪,已經(jīng)影響到警察對其服務職能的總體態(tài)度。因此,警察社會服務職能急需更加清晰地界定,一線民警也急需通過職責界定減輕負擔和壓力。[10][16]第二,公安機關應該與地方政府積極協(xié)調,使行政活動盡量不動用警方。同時,警方也應該依靠與政府其他部門,以及社區(qū)組織、民間組織協(xié)調合作,分擔服務職能。公安機關重在維護社會秩序和社會安全,政府相關部門重在其他行政執(zhí)法和服務。最后,公安機關使用的服務標語口號,應該更加切合實際?!八挠兴谋亍边@樣的承諾會大大增加民警的工作量和負擔,很多時候由于警力不足而無法履行。這會導致市民的不滿,并對公安機關的公信力產(chǎn)生質疑。[14]
(二)研究的局限性。首先,本研究沒有采用隨機抽樣,因此樣本的代表性受到限制。第二,話題的敏感性可能會使一些參與調查的民警,沒有完全如實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對此,我們向所有參與的民警明確表示,參與本研究完全自愿,并完全匿名,希望把影響降到最低。
(三)研究展望。本研究作為探索性研究,為研究者接下來進行相關實證研究和理論探索提供了思路。首先,本研究為定量實證研究,以問卷封閉性問題為主要研究工具。這樣的研究設計符合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后續(xù)研究可以使用定性實證研究方法,例如深入訪談的方法,能夠得到更多的細節(jié)和給民警創(chuàng)造更多開放空間進行表達,彌補定量分析的不足。其次,本研究是共時研究,可以較為全面的勾畫警察觀念現(xiàn)狀。后續(xù)研究可以考慮歷時研究,考察警察態(tài)度的變化及其影響因素。最后,警務學和社會學領域的學者,也可以考慮進行中國警察觀念和警察行為關系的研究,以填補相關領域的空白。
[1]Roberg,R.R.,Novak,K.,&Cordner,G.Police and society(4th ed.)[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
[2]Karp,D.R.Communityjustice:Anemergingfield[M]. Lanham:Rowan&Littlefield,2000.
[3]Rosenbaum,D.P.Community crime prevention:A review and synthesis of the literature[J].Justice Quarterly,1988,5(3),323-395.
[4]Skolnick,J.H.,&Bayley,D.H.Community policing: Issues and practices throughout the world[M].Washington National Institute of Justice,1988.
[5]Cochran,J.K.,&Bromley,M.L.The myth(?) of the police sub-culture[J].Policing: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lice Strategies&Management,2003,26(1),88-117.
[6]Wong,K.C.Chinesepolicing:Historyandreform[M]. New York:Peter Lang,2009.
[7]袁廣林.和諧社會視野下我國警察的角色定位[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
[8]Dai,Y.New directions of Chinese policing in the reform era[M].InS.F.Messner,J.F.Liu&L.Zhang(Eds.),Crime and social control in a changing China,2001,pp.151-157.Westport:Greenwood Press.
[9]Dutton,M.The end of the(mass)line?Chinese policing in the era of the contract[J].Social Justice,2000,27(2),61-105.
[10]Wang,X.,&Wong,D.S.-w.Policesocialservice work in China:Community policing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Police and Criminal Justice,2012,9 (1),34-54.
[11]周俊軍:基層民警面臨最大的困難是警力不足.[EB/OL](2013-03-09)[2016-05-22]http://news.xinhuanet.com/2013lh/2013-03/09/c_124437435.htm.
[12]Jiao,A.Y.Traditions and changes of police culture:Organization,operation,andbehaviouroftheChinesepolice[M]. In S.F.Messner,J.F.Liu&L.Zhang(Eds.),Crime and social control in a changing China,2001,pp.159-176.Westport: Greenwood Press.
[13]曹春艷.社區(qū)警務戰(zhàn)略中非警務活動的遏制對策[J].貴州警官職業(yè)學院學報,2003(5).
[14]龔海燕.非警務活動現(xiàn)狀梳理與探究[J].上海公安高等??茖W校學報,2004(3).
[15]王南江.關于公安機關基層派出所參與非警務活動情況的調查研究[J].江西警察學院學報,2011(5).
[16]Millie,A.What are the police for?Re-thinking policing post-austerity[M].In J.M.Brown(Ed.),The future of policing(pp.53-63).Abingdon:Routledge,2014.
[17]Dai,M.Policing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A reviewofrecentliterature[J].Crime, Law&SocialChange,2008,50(3),211-227.
[18]Sun,I.Y.,Cretacci,M.A.,Wu,Y.,&Cheng,J. Chinese police cadets'attitudes toward police role and work[J]. Policing: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lice Strategies&Management,2009,32(4),758-780.
[19]閔政.公安部黨委下發(fā)《2011年公安機關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意見》[N].人民公安報,2011—03—03( 1).
[20]鞏玉生.努力實現(xiàn)“四有四必”的承諾扎扎實實推進“110”建設[J].公安研究,1999(3).
[21]Wong,K.C.PolicereforminChina[M].BocaRaton: Taylor&Francis,2012.
(責任編輯:郭建華)
D631
A
1674-3040(2016)04-0086-05
2016-06-22
陳錚,中國刑事警察學院基礎部講師、警務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警務學、社區(qū)警務、警察職業(yè)態(tài)度。
*本文系2015年遼寧省社科基金項目“人民警察角色認知對中國推行社區(qū)警務的影響”(項目編號:L15BSH008)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