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連俊
依法治國背景下大學生法治教育的重點內容解析
魏連俊
隨著近年來大學生犯罪案件頻發(fā),大學生法治教育引起廣泛關注。大學生法治教育工作的落實需要國家、社會、家庭、教師、學生自身相互配合,在共同努力下促進大學生樹立法治觀念。本文以依法治國為論述背景,以大學生法治教育中學校、家庭、國家和社會現(xiàn)存問題為出發(fā)點,對影響大學生法治教育的主要問題進行了整理分析,闡述了大學生法治教育的重要性。
依法治國大學生法治教育重點內容
(一)高校教育目標定位問題
在大學生法治教育中,高校教育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一些高校在教育中只強調專業(yè)知識學習的重要性,對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缺乏重視,一些學校對于高校教育理解上具有片面性,單純認為提高就業(yè)率是學校高質教學的衡量標準,這都影響了法治教育在高校中的開展。大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法治觀的教育對學生的一生都有重要意義,遠比書本知識影響更為深遠。此外在大學生法治教育工作中,高校普遍會設置《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學科進行法律相關知識學習,但是由于此學科不是學生專業(yè)課,很多學生不重視課堂內容,經(jīng)常有逃課現(xiàn)象出現(xiàn)。教師在課堂上教學內容也只是依靠教材,授課方式呆板單一,灌輸式教學導致教學效果不佳。高校的法治教育定位應該由法律知識傳授轉變?yōu)榉伤仞B(yǎng)培養(yǎng),提高大學生法律意識,讓學生樹立法治觀念。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綜合法律素質,讓學生知法、懂法、守法、敬法。
(二)家庭法治教育缺失
家庭教育不但對子女有文化知識的傳授義務,還對其道德品質、行為指導有規(guī)范和引導的責任。父母的言傳身教、為人處世、接人待物都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造成家庭法治教育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三點:
首先,家長法律意識淡薄。中國的法治還處于一個不斷上升和完善的階段,很多家長自身法律意識淡薄,對孩子法律意識的建立也不重視,無法有目的地開展家庭法治教育活動。家庭教育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家庭氛圍中缺乏法治文化氛圍,孩子在家庭中就感受不到法律教育的熏陶,就會導致孩子家庭法治教育的缺失。
其次,家庭教育片面強調文化知識。應試教育模式下學生和家長一味地追求高分數(shù),片面強調學習文化知識的重要性,很多家長沒有對孩子展開家庭法治教育的意識,甚至很多家長認為這是學校的責任。
最后,思想觀念局限性。很多家長雖然已經(jīng)意識到法律的重要性,但是本身對其不了解,無從幫助學生從精神層面和觀念意識上培養(yǎng)法治思維,導致學生不懂法現(xiàn)象出現(xiàn)。
(三)國家法治宣傳力度不夠
國家在大學生法治觀念養(yǎng)成中處于核心地位。國家應當通過加強法治建設,為學生創(chuàng)建良好的社會氛圍,讓學生能夠真切感受到國家法治的進步,享受到國家法治進步帶來的益處,增加學生的認同感、自豪感、親切感,使學生樹立法治意識和法治信念。
由于我國的法治建設起步較晚,整體水平還有很多需要完善和加強的地方,這樣影響了大學生法治教育的培養(yǎng)。在立法模式上,我國根據(jù)社會需求改變了以往傳統(tǒng)的方式,推行政府快速立法模式,這一模式解決了多個區(qū)域無法可依的現(xiàn)象,對于我國健全法律體系有重要意義。但是由于民眾在這種立法過程中參與度有限,很多法律實施缺乏一定的群眾基礎。同時,由于我國立法人才稀缺,立法技術有限,很多法律出現(xiàn)“短命”現(xiàn)象;一些法律文獻界限模糊,出現(xiàn)法律之間相互矛盾的現(xiàn)象,給大學生學習法律知識帶來困惑。
(四)社會的影響作用
社會氛圍對大學生法治意識的樹立有深遠影響,具有基礎性作用。在社會群體意識和行為的指引下,會對大學生的法律思維和法律意識的樹立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這種法律氛圍的影響會讓大學生自覺規(guī)范言行,變被動遵守法律為主動遵守。
(一)積極發(fā)揮國家對大學生法治觀念建立的核心作用
依法治國,是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要求,是國家的基本方針策略。依法治國不但可以保證人民真正地當家做主,還是社會發(fā)展的客觀需求,是推動社會文明建設和國家長治久安的保障。依法治國需要社會各界人士共同努力,大學生是社會主義的接班人,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國的未來,更是不容忽視的力量。大學生法治觀念問題直接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工作的開展,所以高校必須要重視法治教育。
首先,學校要充分發(fā)揮法律基礎課程的重要作用。一直以來,大學生的法治教育均開設《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依靠大課模式進行教學。但是由于定位于思想政治教育,沒有突出法治教育且授課模式呆板,難以達到預想效果。課堂教育是學生吸收知識的重要載體,這就需要教師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在課堂上可以采用先進的計算機演示技術,運用多媒體等形式,結合案例分析,對法律知識進行講解,增強生動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實現(xiàn)法律常識的傳授,進而達到使學生樹立法治觀的目的。
其次,在教學內容上,不能僅僅拘泥于課本,要根據(jù)社會發(fā)展情況做到與時俱進,適時地調整課堂內容。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課堂內容調整時,要注意教學內容要適應國家法律和法治社會的要求。
最后,高校要重視法律氛圍的營造。大學生屬于比較特殊的社會群體,在社會活動中在校園的時間最長,受學校氛圍影響較大,這就要求學校在日常管理中要落實依法治校原則,通過思維意識構建、行為規(guī)范、情感陶冶、認知導向等方面進行校內法治氛圍的營造,以實現(xiàn)環(huán)境對學生的積極影響作用。
(二)發(fā)揮家庭法治教育對大學生法治意識建立的作用
首先,家長要樹立法治人格意識。隨著教育的普及和改革的深化,學生在家庭生活中,綜合素質都得到了提高,但是往往會忽視法治意識樹立的重要性。即使家長有法治意識,但是由于自身法律素養(yǎng)的限制,對相關法律知識不了解導致法治教育開展有心無力。針對這樣的現(xiàn)象,家長首先要增加自身的法律知識儲備,增加法律素養(yǎng)積累,通過觀看法治節(jié)目、報紙、網(wǎng)頁等更新法律知識,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子女法治教育的順利開展。
其次,要重視家長榜樣的力量。大學生認知、意識、觀念、思維都受到家庭影響較深,行為教育在成效上遠比說教教育更明顯。所以,家長要在日常生活中樹立法律意識,只有家長身體力行地守法、信法、依法辦事才能給大學生樹立正面的積極的影響。
(三)加強國家法治建設,為大學生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首先,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工作要突出人民的主體地位,體現(xiàn)社會多數(shù)人的利益,從國家法律立法開始,要做到立法皆是良法,為大學生樹立法治理念奠定堅實基礎。為了保證立法的質量和人民的主體地位,要充分發(fā)揮包括大學生在內的公民的知情權、監(jiān)督權、參與權。
其次,嚴格執(zhí)法。只有保證法律在執(zhí)行中的公平性才能便于法治氛圍的建立,增加大學生的法律崇拜感。在法律執(zhí)行中要保證權力運行在陽光下,加強司法工作的公開透明,給大學生產(chǎn)生積極的法律影響。
最后,遏制司法腐敗。在執(zhí)法過程中要注意遏制法律的腐敗現(xiàn)象產(chǎn)生,一旦有司法腐敗現(xiàn)象產(chǎn)生,在網(wǎng)絡傳播的作用下,其消極影響會久久揮散不去,進而影響大學生對法律的認同感和敬畏感。
(作者單位為黑龍江省黑河市黑河學院)
魏連俊,黑河學院副教授,律師,主要從事法律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和實踐熱點問題研究?;痦椖浚罕疚南?015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依法治國視閾下大學生法治觀念養(yǎng)成路徑研究”項目(批準號:15JD710080)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