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文
農村的環(huán)境不像城里,學生沒有那么多的識字機會。老師和家長就要給孩子們創(chuàng)造這樣的環(huán)境和氛圍。
在農村小學一年級語文教學中,學生識字效率低是一個普遍問題。學生要達到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寫字的愿望。認識常用漢字1600個左右,其中800個左右會寫”的目標,難度很大。為此,我根據(jù)農村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了探索。
一、動之以情,激發(fā)學生自主識字愿望
一年級識字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實物、圖片、簡筆畫、電腦課件等進行教學,激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例如,在教學“日”字時,我首先用課件出示一幅山水秀麗的風景畫。接著,圖畫的左下角出現(xiàn)了一個長滿胡須、滿臉慈祥的太陽公公,它眨著眼睛,一蹦一蹦地從山頭跳了出來,升上天空。看到畫面時,有的孩子們叫出了聲:“呀,太陽公公!”有的孩子干脆站起身來,學著太陽公公的樣子一蹦一蹦地向上跳著,有的孩子嘻嘻地笑著,期待著更好看的動畫……就在此時,太陽公公慢慢地去掉了眼睛、眉毛、鼻子、嘴,逐漸變成了圓形,接著變成了方形,最后變成了“日”字。漢字的演變過程生動形象地展現(xiàn)在了學生的面前。孩子們恍然大悟:“哦,原來日字是這樣來的喲!”“這個好玩呀!”
二、授之以漁,提高學生自主識字能力
培養(yǎng)學生自主識字能力,學好拼音是基礎,教給方法是關鍵。在一年級上學期,我們一定要做好拼音教學工作,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夠自主借助拼音學習漢字。同時根據(jù)學生好動、好玩、好奇、好勝的特點,運用生動、活潑、有趣的教學方式,如直觀演示法、字理講解法、奇特想象法、兒歌記憶法、自編謎語法、形近比較法、加減替換法……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在活動和游戲中自主識字。如,在教學“看”字時,我讓學生做“看”的動作,學生自然而然就像孫悟空一樣把手放在眼睛上面,于是我告訴孩子們:把“手”放在“目”上為看,與“目”有關。久而久之,孩子們也學會了用這樣的方法分析漢字。他們還自己創(chuàng)造性地編了一些,“閑”:門里站著一個木頭人?!芭蟆保禾焐弦粋€月亮,水中一個月亮,它們是好朋友。
三、形之以習,培養(yǎng)學生自主識字習慣
一是培養(yǎng)學生預習復習和早讀的好習慣。這就需要家長與老師形成合力。面對負責照顧留守兒童的爺爺奶奶不識字的現(xiàn)狀,我建議:“只要您每天守著他們大聲讀15分鐘的書就行了!”家長一聽樂了,于是自覺督促孩子早讀。如今,每當我要上一堂識字課時,90%的孩子都已經記住還沒學的生字了,有三分之二的孩子能把全冊教材讀通讀順。
二是注重學生在生活實踐中識字。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識字習慣,最好的方法就是讓識字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在學校,可以讓學生看看辦公室的牌匾,校園內的告示牌,櫥窗里的宣傳標語,不認識的字就問問老師、同學。在課堂上,讓全班同學練習發(fā)作業(yè)本,在此過程中認識同學的姓名。學生姓名涉及的字范圍很廣,這正是他們識字的好機會。農村的環(huán)境不像城里,學生沒有那么多的識字機會。老師和家長就要給孩子們創(chuàng)造這樣的環(huán)境和氛圍。我們可以認真地布置教室和家里的墻壁,把它們變成孩子們自主識字的樂園。定期圍繞一個專題,如煙盒、商標、運動會、動畫片、水果、樹木、文具、生活用品等等開展識字卡展示,進一步增強識字與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做到識用結合。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利用教科書以外的學習資源、課堂以外的學習渠道識字,使學生嘗到識字的樂趣,更加主動地識字。